DOI:10.19476/j.ysxb.1004.0609.2002.05.016
PMMA/HA-GF复合材料
万涛 闫玉华 陈波 陈晓明 贾莉 李世普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理工大学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 武汉430073
摘 要:
对玻璃纤维 (GF) 增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羟基磷灰石 (HA) 复合材料的组成、成形条件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在PMMA中添加 5 % (质量分数 ) HA微粉的复合基体与增强材料GF复合 , 70~ 10 0℃的固化和模压成形 , 可得到密度为 1.48g/cm3 , 具有生物相容性好、力学强度高、性能稳定和成形简单等特点的复合材料 , 在骨外科修复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PMMA ;HA ;复合材料 ;
中图分类号: TB33
收稿日期: 2001-12-17
基金: 湖北省科技攻关项目 ( 2 0 0 1AA30 6B0 1);
Composite material for PMMA/HA-GF
Abstract:
The composition, forming condi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glass fiber reinforced poly methacrylic acid / hydroxyapatite biomedical composite material were studied. Poly methacrylic acid with 5% hydroxyapatite powder (mass fraction) was composited with glass fiber as reinforcer , after solidify and molding at 70~100 ℃, the biomedical composite material with density of 1.48 g/cm 3, fine biocompatibility, simple process and high impact toughness could be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bone surgery renovation.
Keyword:
PMMA; HA; composite material;
Received: 2001-12-17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是由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材料复合而成的生物医用材料, 它主要用于人体组织的修复、 替换和人工器官的制造
[1 ]
。 在骨外科修复临床应用中, 除金属材料、 陶瓷材料、 天然材料、 自体骨等外
[2 ,3 ]
, 采用较多的是高分子材料。 最常见的有硅橡胶、 有机玻璃 (PMMA) 、 顺丁烯二酸改性甲基丙烯酸环氧树脂 (EAM) 等。 用它们制作的修复材料, 具有成本低, 成形方便等特点, 但其力学强度不够, 抗冲击性能差, 不能很好地抵御二次伤害。 目前, 研究多以医用高分子聚合物作为基体, 与碳纤维、 玻璃纤维、 晶须、 尼龙等进行复合
[4 ,5 ,6 ]
, 使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 如在复合材料中添加羟基磷灰石微粉以提高材料的韧性
[7 ]
。 但作为植入材料往往因材料表面光滑、 组织细胞不易附着生长, 常形成纤维囊包裹植片
[8 ]
等缺陷。 作者采用在医用高分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 基体中添加羟基磷灰石 (HA) 微粉的方法, 对其所形成的复合基体与玻璃纤维 (GF) 复合的成形条件、 性能和显微结构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制备出生物相容性好、 成形简单、 韧性高的生物医用复合材料PMMA/HA-GF, 为骨外科修复临床应用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修复替代材料。
1 实验
1.1 PMMA的聚合与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在装有5 mL单体液态MMA的5支试管中, 分别加入0.5, 1.0, 2.0, 3.0, 5.0 g MMA粉, 经充分搅拌后, 于70~75 ℃下烘制1.5 h进行预聚合, 然后升温至100 ℃, 保温约1 h固化形成PMMA。
采用粘度法测定PMMA的相对分子质量M r 。 取0.1 g PMMA, 置于25 mL丙酮溶液中进行充分溶解, 在25 ℃的温度下进行测定。 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按下式进行
[9 ]
:
Μ
r
=
exp
ln
η
-
ln
Κ
α
?
?
?
(
1
)
其中 K =7.5×10-3 , α =0.7, η 为特性粘度。
1.2 复合材料的成形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采取本体聚合, 将HA微粉 (经75 μm过筛) 、 MMA液剂、 MMA粉剂, 按一定比例混合, 进行充分搅拌, 形成含HA的PMMA的复合预聚体, 然后用偶联剂处理玻璃纤维并与PMMA /HA进行复合, 制得PMMA/HA-GF复合材料, 其工艺路线如下:
1.3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1.3.1 抗弯强度
抗弯强度采用三点简支梁法进行测试。 试样厚小于10 mm, 试样宽度为 (15±0.5) mm, 试样长度不小于厚度的20倍, 测试时加载速度为10 mm/min。
弯曲强度按下式计算:
σ
f
=
3
F
L
2
b
h
2
?
?
?
(
2
)
式中 σ f 为弯曲强度, MPa; F 为最大载荷, N; L 为跨距, cm; b , h 分别为试样的宽度和厚度, cm。
1.3.2 冲击韧性
冲击韧性采用简支梁摆锤冲击法进行测试。 试样宽度为 (10±0.2) mm, 长为 (120±1) mm, 厚度为原厚。
冲击韧性按下式计算:
α
k
=
A
b
h
?
?
?
(
3
)
式中 α k 为冲击韧性, J/cm2 ; A 为冲断试样所耗的功, J; b , h 分别为试样断口处的宽度和厚度, cm。
1.3.3 密度的测定
采用排代法测定材料的密度。 首先称出含5% (质量分数) HA的PMMA/HA-GF试样的质量, 然后放入水中称量, 计算出试样体积, 按其密度公式求出PMMA/HA-GF复合材料的密度为1.48 g/cm3 。
1.3.4 含胶量的测定
采用灼烧法测定复合材料的含胶量, 即将含5% (质量分数) HA的PMMA/HA-GF试样真空干燥后称量总质量, 放入经灼烧至质量恒定的坩锅中, 称量总质量。 然后放入300~350 ℃的高温炉中灼烧至质量恒定, 再称量总质量, 2次总质量之差即为树脂的质量。 本试样的含胶量为54.2%。
1.3.5 吸水率的测定
将含5% (质量分数) HA的PMMA/HA-GF试样真空干燥后, 精确称量试样初始质量, 然后在室温状态下将试样浸泡于pH 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 每24 h取出, 擦干试样表面水分, 立即进行称量读取数据, 观察质量的变化。 PMMA/HA-GF复合材料的吸水率稳定在2.5 %。
2 结果与讨论
2.1 组分比对PMMA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PMMA的红外光谱图如图1所示。 PMMA采用本体聚合, 通过MMA的液态与粉态的用量比例, 调节PMMA的相对分子质量, 根据式 (1) 算出试样的相对分子质量见表1。
表1 MMA粉用量与PMMA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
Table 1 Relation of MMA pink use level and PMMA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Sample No.
m (MMA powder) /g∶v (MMA liquid) /mL
Relative molecular mass/104
1
0.5∶5.0
Not solidified
2
1.0∶5.0
25.96
3
2.0∶5.0
56.13
4
3.0∶5.0
42.46
5
5.0∶5.0
42.03
表1中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表明, 当MMA粉的用量在2.0 g时出现最佳值。 这种现象与PMMA的聚合机理有关。 由于PMMA是自由基聚合, 因MMA粉中过氧化苯甲酰 (BPO) 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均裂, 形成带有单电子的自由基, 由自由基与MMA单体碰撞, 形成新的自由基, 使反应进一步进行, 而相对分子质量迅速升高, 在链引发、 链增长、 链终止3个阶段的聚合过程中, 平均聚合度与引发剂的用量存在如下关系:
X
n
=
k
p
?
[
Μ
]
1
/
2
(
c
/
2
+
d
)
?
2
(
f
k
d
k
t
)
1
/
2
?
[
Ι
]
1
/
2
?
?
?
(
4
)
式中 c , d 分别为偶合终止和歧化终止的份率; k p 为引发速率常数; f 为引发效率; k d , k t 分别表示引发剂的分解速率和终止速率常数; [I], [M]分别表示引发剂和单体的浓度。
显然, 平均链长与[M]1/2 成正比, 而与[I]1/2 成反比。 当引发剂的用量很小时, 引发剂要克服单体中杂质及阻聚剂的作用, 引发剂的有效率低, 于是出现了不能固化的现象。 当引发剂的用量适当增加后, 克服了上述影响, 试样得以固化。 所以在本试验中引发剂的用量是通过MMA粉的用量来控制的。 根据PMMA在常温下的聚合时间、 速度和复合成形的工艺要求, 选择MMA粉与MMA液的比为1∶5最为合适。
2.2 聚合温度与时间的影响
从热力学上分析聚合物的聚合与解聚互为逆反应, 聚合物自由能 (ΔG ) 、 焓 (ΔH ) 和熵 (ΔS ) 之间存在ΔG =ΔH -T ΔS 的关系, 当ΔG =0时聚合与解聚处于可逆平衡状态, 即ΔH =T ΔS , 这时的温度就是极限温度 (T c ) 。 通常在常温下聚合物体系中的单体较少, 若温度超过T c , T ΔS 变得很大, T ΔS >ΔH , 聚合物便开始解聚, 放出单体。 对于PMMA, 在标准大气压下T c =437 K, 超过此温度将会发生明显的解聚, 解聚出来的MMA单体呈气态, 并滞留在材料中形成许多气孔, 使材料的力学性能下降。 实际上, 当温度达到132 ℃时, 体系中单体的浓度高达0.5 mol /L, 因此聚合时温度不宜超过100 ℃
[10 ]
。 另外, 材料在聚合过程中当引发剂引发时, 产物的平均聚合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参照公式 (4) , 令k ′=k p / (k d k t ) 1/2 , 该值是表征动力学链长、 聚合度的综合常数, 将基元反应的Arhenius方程, 则得k ′=A ′exp (-E ′/RT ) , 对于聚合反应E ′为负值, 从而, 式中的指数为正值, 这表明温度升高, k ′值或聚合度降低。 因此, 要提高产物相对分子质量, 温度不宜过高。 但温度的升高, 聚合速率将提高, 这样可缩短聚合时间。 在本试验的制作过程中, 聚合温度超过100 ℃时, 试样中有大量的气泡产生。 因此, 确定聚合温度在70~100 ℃, 聚合时间约为1.5~3.0 h。
图1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红外光谱图
Fig.1 Infra-red spectrum of poly methacrylate acid
2.3 HA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在玻璃纤维增强的同等条件下, 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 5%, 10%, 15%HA微粉 (经75 μm过筛) 于PMMA预聚体中, 所制得的复合材料, 其力学性能见表2。
PMMA基体属脆性材料, 在多项复合体系中是连续相, 玻璃纤维 (厚度为0.2 mm的玻璃纤维网) 主要承担载荷, 在PMMA/GF复合材料中, 添加HA微粉, 由于HA微粉的活性表面能吸附大分子链, 使1个粒子表面上可以有几条大分子链通过, 形成物理交联点, 在受到力的作用时能均匀分布负荷的作用, 使应力分散, 而不致迅速破坏整体。 但是, 由于HA微粉的加入通常对材料的界面起到反作用, 并且微粉填料与基体间的界面面积与HA微粉添加量呈正比, 加之弯曲应力的效应, 使材料弯曲强度降低
[11 ]
。 如表2中未添加HA微粉的试样A, 其弯曲强度高于其他试样。 另外, 由于HA微粉均匀分布于基体, 使分子链之间的间隔增大, 减少局部结晶能力, 分子转动更容易, 材料可以承受更大的形变, 使复合材料断裂消耗的能量将进一步增加。 表2中试样B的冲击韧性是试样A的1倍多, 远远高于试样A。 尽管试样B的抗弯强度有所下降, 但降低程度很小, 基本不影响使用, 而冲击韧性的明显提高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表2 HA含量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Table 2 Influence of HA content on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
Sample No.
HA content/%
Bending strength/MPa
Impact toughness/ (J·cm-2 )
A
0
258
3.23
B
5
236
7.07
C
10
228
5.58
D
15
227
5.12
E
5
204
4.89
图2所示为HA含量对聚合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显然从图2的变化趋势可知, HA微粉的添加量并非是越多越好, 随着HA用量的增大, 对于基体的聚合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并引起相对分子质量的下降, 使聚合物链长变短, 分子链之间的缠结能力下降, 其整体强度随之下降, 如随着HA比例的增加, 强度变化为:
试样B>试样C>试样D。
所以, 选择HA微粉为5%的用量制作复合材料, 其综合力学性能最好。
2.4 偶联剂对界面的影响
在PMMA/ HA-GF多项复合材料中, 它们之间的相界面结合至关重要, 它直接影响着材料的性能。 因此, 在多项复合体中若没有良好的界面结合, 纤维受力易形成部分松驰, 造成应力集中, 材料的强度性能下降
[11 ]
。 在选择相同相对分子质量PMMA预聚体和添加5%HA微粉, 对玻璃纤维进行处理的对照实验中 (表2中的试样B和试样E) 可知, 试样B中的GF经偶联剂处理后, 加强了复合基体与玻璃纤维界面之间的紧密粘接, 使玻璃纤维在脱出的过程中要消耗更多的功, 即使不能脱出也可限制其断点的位置, 使该点断裂将消耗更多的能量, 因而表现出冲击韧性增强。
图2 HA含量对聚合体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
Fig. 2 Influence of HA content on polymer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图3所示为试样B和E断裂破坏的SEM断口形貌。 可见, 在试样B (GF经偶联处理) 中, 复合基体与纤维粘接良好, 仅有少量的纤维脱出, 纤维断点被基体限制于试样断口处; 而试样E (GF未经偶联处理) 中, 纤维周边复合基体少, 纤维与基体之间有较大的空隙, 纤维大量脱出, 则断点处于纤维的缺陷处, 致使材料的强度降低。
3 结论
在医用高分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基体 (PMMA) 中添加5% 羟基磷灰石 (HA) 微粉组成复合基体与玻璃纤维 (GF) 复合材料, 在室温条件下PMMA/HA预聚体的聚合速度适合于成形, 并且所成形的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在多项材料复合中, 通过对GF表面进行偶联处理, 可加强不同材料间界面的粘接, 使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提高, 且吸水率低性能稳定。 PMMA /HA-GF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力学强度、 成形加工简单, 在一定温度下, 可根据临床需要随意裁剪加工。 是骨外科修复临床应用中一种新型的骨替代或修补材料。
图3 试样断裂破坏的SEM断口形貌
Fig.3 SEM images of crack failure
(a) —Sample B; (b) —Sample E
参考文献
[1] 《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材料科学技术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924-925.MaterialsScienceandTechnologyEncyclopediaEditingCommittee.MaterialsScienceandTechnologyEncyclo pedia[M ].Beijing:ChinaBigEncyclopediaPress, 1995.924-925.
[2] AokiH .SeienceandMedicalApplicationofHydrox yaoatite[M].Japan:JapaneseAssociationofApatiteSci ence, 1991.28-150.
[3] IokuK , YanaKGisawa, Nakamasaki, etal.Prepara 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porousapatiteceramicscoatedwithβ tricalcium phosphate[J].BiomedicalMaterialsandEngineering, 1994, 3 (3) :137-145.
[4] 巫 辉, 赵建国.人工颅骨与人体颅骨的基本力学性能[J].材料科学进展, 1991, 5 (5) :455-459.WUHui, ZHAOJian guo.Themechanicalpropertiesofskullandartificialskull[J].MaterialsScienceProgress, 1991, 5 (3) :455-459.
[5] 冯新德.生物材料与医用高分子[J].化学通报, 1994 (9) :810.FENXin de.Biomedicalandpolymerformedicaluse[J].HuaxueTongbao, 1994 (9) :8-10.
[6] 王兆铭, 周守理.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锔钉用于硅橡胶涤纶丝网颅骨修补[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8, 12 (6) :347-349.WANGZhao ming, ZHOUShou li.NiTishapememoryalloycrampusedinrepairofskulldefect[J].ChineseJReparativeandReconstructiveSurgery, 1998, 12 (6) :347-349.
[7] 王学江, 李玉宝.羟基磷灰石纳米针晶与聚酰胺仿生复合生物材料研究[J].高技术通讯, 2001, 11 (5) :1-5.WANGXue jiang, LIYu bao.StudyonbioniccompositeofnanoHAneedlelikecrystalsandpolyamide[J].HighTechnologyLetters, 2001, 11 (5) :1-5.
[8] 高立达, 何能前, 廖文满.丙烯酸酯类人工颅骨的研制和应用[J].四川医学, 1982, 3 (1) :32-33.GAOLi da, HENeng qian, LIAOWen man.Studyandapplicationonaritificialskullofacrylicester[J].SichuanPhysic, 1982, 3 (1) :32-33.
[9] 金日光.高分子物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256-261.JINGRi guang.HighPolymerPhysics[M ].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 1997.256-261.
[10] 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40-79.PANZhu ren.HighPolymerChemistry[M ].Beijing:ChemicalIndustryPress, 1997.40-79.
[11] 周祖福.复合材料学[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7.174-176.ZHOUZhu fu.CompositeMaterial[M ].Wuhan: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Press, 1997.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