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概要

可降解型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

来源期刊: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4年第2期

论文作者:闫冬雪 戢觅之 王柯 傅强

文章页码:95 - 99

关键词: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原位成纤;黏度比;拉伸强度;

摘    要:采用"熔融挤出-冷拉伸-微注成型"方法成功制备了可降解型高分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PLA)的原位成纤复合材料,其中PBS为基体连续相而PLA为微纤增强相;并从组分黏度比、组分含量比以及拉伸形变比三方面分析讨论了微纤化结构的形成条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可降解型高分子原料的黏度比并不在最适宜成纤的范围内,但提高拉伸比以及高的PLA含量都可以增加PLA微纤的数量和长径比。研究发现PLA相部分形成微纤化结构后,由于自身力学性能的提高并且增加了两相间的界面作用,对PBS/PLA复合材料体系有显著增强作用。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分别比纯PBS提高了55%和140%,优于文献报道的几种天然纤维对PBS的增强效果。

详情信息展示

可降解型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原位成纤增强复合材料

闫冬雪,戢觅之,王柯,傅强

四川大学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 要:采用"熔融挤出-冷拉伸-微注成型"方法成功制备了可降解型高分子——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聚乳酸(PLA)的原位成纤复合材料,其中PBS为基体连续相而PLA为微纤增强相;并从组分黏度比、组分含量比以及拉伸形变比三方面分析讨论了微纤化结构的形成条件。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所采用的可降解型高分子原料的黏度比并不在最适宜成纤的范围内,但提高拉伸比以及高的PLA含量都可以增加PLA微纤的数量和长径比。研究发现PLA相部分形成微纤化结构后,由于自身力学性能的提高并且增加了两相间的界面作用,对PBS/PLA复合材料体系有显著增强作用。拉伸强度与拉伸模量分别比纯PBS提高了55%和140%,优于文献报道的几种天然纤维对PBS的增强效果。

关键词: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原位成纤;黏度比;拉伸强度;

<上一页 1 下一页 >

有色金属在线官网  |   会议  |   在线投稿  |   购买纸书  |   科技图书馆

中南大学出版社 技术支持 版权声明   电话:0731-88830515 88830516   传真:0731-88710482   Email:administrator@cnnmol.com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42号   京ICP备17050991号-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255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