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牺牲阳极研究进展
来源期刊:稀有金属2003年第3期
论文作者:孔小东 郑家燊 丁振斌 朱梅五
关键词:铝合金; 牺牲阳极; 合金元素; 活化机制; 电化学性能;
摘 要:针对国内外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研究和使用情况,回顾性地分析了铝合金牺牲阳极的发展过程;综述了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及铝合金牺牲阳极的溶解活化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指出了铝合金牺牲阳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稀有金属 2003,(03),376-381 DOI:10.13373/j.cnki.cjrm.2003.03.015
朱梅五 丁振斌 郑家燊
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海军工程大学文理学院,海军工程大学文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 湖北武汉430074,海军工程大学文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33 ,湖北武汉430033 ,湖北武汉430033 ,湖北武汉430074
针对国内外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研究和使用情况 , 回顾性地分析了铝合金牺牲阳极的发展过程 ;综述了合金元素和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牺牲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及铝合金牺牲阳极的溶解活化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指出了铝合金牺牲阳极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 TG177
收稿日期:2002-04-23
Abstract:
The develop mant of aluminium alloy sacrificial anodes and the effects of alloy elements and heat treatment technology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activated mechanism of aluminium alloy sacrificial anodes were review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ing trend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
aluminium alloy; acrificial anode; alloy element; activated mechanism; electrochemical property;
Received: 2002-04-23
在海洋、 土壤等环境中使用的钢铁结构通常采用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技术来防止或减缓腐蚀的发生。一种优良的牺牲阳极必须具备如下的性能: 具有较负的电极电位, 能够提供足够的电流使被保护结构的电极电位处于保护范围, 获得较高的电流效率。国内外先后开发了镁、 锌、 铝、 铁、 锰等合金牺牲阳极, 常用的是镁、 锌、 铝合金牺牲阳极
3种常用的牺牲阳极中, 铝合金阳极具有电容量较大、 费用较低、 寿命较长、 重量较轻等突出的优点。金属纯铝具有较大的负电性, 其平衡电极电位为-1.67 V (SHE) , 远低于铁的平衡电极电位-0.44 V (SHE) , 这一特点为铝成为牺牲阳极来保护钢铁结构免遭环境介质的腐蚀提供了热力学上的可能性。但是由于纯铝表面容易形成一层较为致密的氧化膜, 导致其腐蚀电位较正, 因而不能起到牺牲阳极的作用。开发铝合金牺牲阳极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合金化方法改变铝的表面状态, 限制或阻止表面形成连续致密的氧化膜, 促进表面活化, 改变其阳极极化性能, 从而使合金具有较负的电极电位和较高的电流效率以满足其作为牺牲阳极的基本要求。
1 铝合金牺牲阳极的发展
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 Al 作为阳极材料的重要价值就为人们所认识; 铝合金牺牲阳极材料的开发最初是从二元合金开始的。首先开展了Al-Zn合金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在该合金中, Zn<40%时合金易活化; Zn<10%时, 合金具有一定的电流效率; Zn为5%的Al-Zn合金, 组织为单相固溶体, 具有较好的电化学性能和较大的阳极活性, 且钝化倾向最小; 但最早 (1955年) 开发出来的Al-5%Zn合金阳极只有50%左右的电流效率。同一时期, 还研制了Al-Sn和Al-In合金阳极。二元铝合金阳极由于其电化学性能方面的缺陷, 尤其是电流效率较低, 不能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
从铝阳极的电化学性能, 尤其是从电流效率角度讲, 三元合金的研制导致了铝合金牺牲阳极使用性能的重大突破, 电流效率从二元合金的50%以下跃升到三元合金的80%, 甚至达到90%以上, 如Al-Zn-Hg则高达95%。三元铝合金中研究较多的是Al-Zn-In, Al-Zn-Sn, Al-Zn-Mg, Al-Zn-Hg, Al-Zn-Bi等。这一时期发现了活化剂的作用, In, Sn, Bi, Hg等被认为是活化剂 (其中活化效果最好的Hg, 但由于毒性大, 被淘汰; 而单独用Bi作活化剂的三元合金的电流效率仅在70%左右, 所以也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三元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研制和开发, 不仅促进了铝合金牺牲阳极应用的快速发展, 同时其溶解机制和活化机制也得到了充分的研究。
三元铝合金牺牲阳极虽然在二元合金的基础上有了大幅度的改进, 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 如有实用价值的阳极的电流效率偏低、 溶解不够均匀、 极化性能不理想等。为进一步提高阳极性能, 国内外的研究者又在三元合金基础上添加了第四种、 第五种甚至更多种合金元素, 从而形成一系列具有较高电化学性能的多元铝合金牺牲阳极, 如Al-Zn-In-Cd, Al-Zn-In-Sn-Mg, Al-Zn-In-Sn, Al-Zn-In-Sn-Mg-Si, Al-Zn-In-Si, Al-Zn-In-Mg-Ca-Si (Ca, Ba) , Al-Zn-In-Ga, Al-Zn-Sn-Ca-Ga, Al-Zn-In-Bi, Al-Zn-Sn-Zr-Si (Re, Ba) , Al-Zn-In-Ti, Al-Zn-Sn-Ti-Nb (Ta) , Al-Zn-In-Mg, Al-Zn-In-Re-Ba, Al-Zn-In-Mg-Ca-Si-Ga等阳极材料。 以上多元合金主要是以Al-Zn-In, Al-Zn-Sn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 铝合金牺牲阳极的开发研制过程, 大体经历了纯铝 →二元铝合金 → 三元铝合金 → 四元铝合金 → 五元、 六元及以上铝合金的过程。近年来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不同元素组合对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以及用于特殊场合的牺牲阳极的研制方面。
2 铝合金电化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金属材料的基本规律是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它的微观组织, 而微观组织则决定于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制备工艺, 其中工艺主要包括熔炼、 铸造和热处理等几个方面。在影响铝合金电化学性能诸因素中, 研究最多的是化学成分和热处理工艺。
2.1 化学成分的影响
对铝合金牺牲阳极而言, 化学成分即合金元素的种类和含量是影响阳极性能最主要的因素。在已有的铝合金牺牲阳极中, 主要的合金元素有Zn, In, Sn, Ga, Mg, Bi, Si, Zr, Ti, Nb, Re, Ca, Ba, Ta等; 另外合金中还可能存在一些杂质元素, 如Fe, Ni, Mn, Cu等。常用的活化元素主要是: Zn, In, Sn, Bi, Ga, Mg等, 这些元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铝合金的电位负移, 改善了阳极溶解的电流效率; 其中Sn, In, Bi等活化剂的作用将结合活化机制予以讨论。
2.1.1 Zn Zn是制备铝合金牺牲阳极的最主要合金元素。Zn的存在促进了ZnAl2O4的产生, 增加了保护层中的缺陷
2.1.2 Bi Bi除作活化剂外, 还可以加入到以其他元素为活化剂的铝合金阳极中帮助改善阴极保护性能。通过添加少量的Bi到Al-Zn-Sn合金中可以避免昂贵的热处理, Bi的作用是通过膨胀Al晶格而提高Sn在Al中的溶解度和细化晶粒, 相对于其他需要热处理的阳极, 阴极保护性能得到了提高
2.1.3 Mg Mg在Al中的溶解度常温下为1.5%, 在三元合金中, Mg的加入有助于改善合金的阴极保护特性。 要获得所需性能, 关键是控制Mg的最大浓度, 因为过量的Mg容易与Al反应生成具有阳极特性的中间产物Mg2Al3, 这种中间产物会导致晶间腐蚀的发生, 不利于提高电流效率。研究
2.1.4 Ga Ga 和Al, In属同一主族的金属元素, 其作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Aragon等
除上述有活化作用的元素外, 对铝阳极电化学性能产生影响的还有其他一些元素
2.1.5 Cu 铝合金阳极中Cu是有害的, 即使仅含0.019%时也会造成孔蚀, 而且腐蚀产物在阳极表面附着牢固, 很容易造成电偶腐蚀, 影响阴极保护特性。
2.1.6 Si Si含量在0.041~0.212%时有助于减少电偶腐蚀, 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阳极电位, 改善阴极保护特性; 而过多Si的存在会起相反的作用, 导致非均匀腐蚀并增加电偶腐蚀倾向。
2.1.7 Fe Fe含量较大时会形成FeAl3而增加孔蚀倾向, 从而降低阴极保护特性。在用99% Al制备的阳极中, 由于Fe能阻止In向Al中扩散和形成Al-In合金表面, 使In不能起到活化作用。但少量Fe的存在是有益的, 特别是在Al-Zn-In合金中可改善电偶腐蚀倾向。
2.1.8 Mn 加入少量Mn可减少铝合金中由于 Fe的存在所造成的孔蚀, 减少Fe 对阴极保护特性的有害作用。
2.1.9 Ti, Zr, B, N, RE 这些元素的主要作用是细化晶粒。齐公台等
虽然加入合金元素, 总的目的是提高阳极性能, 但不同元素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有的元素可活化阳极表面, 消除或阻止表面氧化膜的形成, 从而降低阳极电极电位, Aragon等
2.2 工艺的影响
除化学成分外, 熔炼、 浇注及热处理工艺对铝阳极的电化学性能也有重要的作用。针对一般铸造条件下合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有组织和成分不均匀的现象, 许多研究者探讨了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表1 热处理对阳极性能的影响Table 1 Effects of heat-treatment on anode properties
热处理 | 晶格常数/nm | 电容量/ (A·h·kg-1) | Ecc/V |
铸造 | 0.40565 | 2601 | -1.022 |
炉冷 | 0.40561 | 2659 | -1.037 |
水淬 | 0.40602 | 2717 | -1.058 |
Salinas等
Gurrappa I
Lin等
因此可以认为, 在改善腐蚀形貌和阳极效率方面, 合金的微观结构是一重要因素, 而合金的微观结构又受到均匀化处理的影响。 通过均匀化处理可以使大多数活化元素固溶到固溶体中, 从而达到改善铝合金的表面状态, 提高阳极电流效率的目的。
从上述研究结果看, 阳极的均匀化处理对于改善其电化学性能有较大的作用, 但在实际条件下如何实现这种处理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尚需继续研究; 同时为避免昂贵的均匀化处理, 应在化学成分调配、 熔炼和铸造工艺改进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3 活化机制的研究
工业纯铝由于其表面形成了一层较为致密的氧化膜, 具有较正的电位, 不能满足对钢结构进行阴极保护的电位要求。因此在铝中添加活化元素, 促使铝表面不能形成或难以形成致密的氧化膜, 是铝能否成为牺牲阳极的关键, 于是活化剂的作用及活化机制就成为了铝阳极研究的重点。
Sn活化剂的作用: Al-Zn合金阳极中加入微量Sn (0.1%) 可导致其电化学特性得到较大改变。Sn的独特作用归因于它能以Sn2+, Sn4+离子进入合金表面氧化物膜, 从而产生许多阳离子、 阴离子缺陷, 促进合金的活性溶解
In活化剂的作用: 对于In活化铝合金阳极的活化和溶解机制, 已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
Bi活化剂的作用: 少量的Bi可以改善Al-5%Zn合金的阴极保护性能, 其中同时加Bi 和Mg的阳极表现出了80%以上的阳极电流效率、 最小的阳极极化和较负的工作电位。Gurrappa等
表2 Bi活化型Al合金阳极的电容量Table 2 Capacity of Bi-activated Al alloy anode
合金 | 电容量/ (A·h·kg-1) | 合金 | 电容量/ (A·h·kg-1) |
Al-5%Zn-0.2%Bi-4%Mg | 2052 | Al-5%Zn-0.2%Bi | 2081 |
Al-5%Zn-0.2%Bi-3%Mg | 2197 | Al-5%Zn-0.15%Bi | 1994 |
Al-5%Zn-0.2%Bi-2%Mg | 2399 | Al-5%Zn-0.1%Bi | 1936 |
Al-5%Zn-0.2%Bi-1%Mg | 2254 | Al-5%Zn-0.05%Bi | 1850 |
活化机制的提出主要是根据阳极中活化元素的作用来归纳总结的, 目前已经提出的活化机制主要有以下3种。
离子缺陷理论: 该理论认为存在于Al中的Sn能够以Sn2+, Sn4+离子形式进入表面氧化物膜并导致许多的阳离子、 阴离子缺陷, 从而降低了膜的离子阻力, 促进了铝合金的活性溶解, 使阴极保护性能得到改善
溶解-再沉积理论
第一步: Al和Al固溶体中的合金元素 (Zn, Hg, In, Sn等) 氧化并在电解质中生成阳离子:
Al (M) →Al3++Mn+
第二步: 因为合金元素相对于Al是阴极性的, 第一步中产生的阳离子通过电化学交换反应还原回到Al表面:
Al+Mn+ → Al3++M
第三步: 与第二步同时进行, 铝氧化物膜局部破裂, 铝溶解得以进行。
这一机制可以一般性地解释某些合金元素对铝的活化作用, 然而不能很好地解释在Zn 含量相同的情况下, 不同的第三元素 (如In, Hg, Sn) 所表现出的不同作用以及固溶处理的作用。
根据表面自由能理论
表3 几种铝合金的表面自由能和电容量Table 3Surface free energy and capacity of some Al alloys
合金 | 自由能/ (100 J·m-2) | 电容量/ (A·h·kg-1) |
Al-5%Zn-0.25%Sn (H) | 116.4 | 2254 |
Al-5%Zn-0.25%Sn | 118.27 | 2052 |
Al-5%Zn-0.03%In-2%Mg | 105.5 | 2599 |
Al-5%Zn-0.03%In | 113.6 | 2310 |
Al-5%Zn | 122 | - |
Al | 126.4 | - |
合金的表面自由能可以通过试验测定杨氏模量和原子间距, 按下列公式来计算:
F=4.99478×10-11·E·a
式中: F为表示自由能; E为杨氏模量; a为原子间距。
用表面自由能概念不仅能够合理地解释合金元素和固溶处理对阳极电流效率的影响, 而且还能解释Sn, In, Hg等引起Al活化之间的联系, 可以认为这是铝合金阳极活化机制研究方面的突破。 此外, 也有人提出“第二相优先溶解理论”, 主要是针对Mg在铝合金中主要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腐蚀初期化合物优先溶解, 从而促使铝合金活化而提出的。
4 结 语
综上所述, 铝合金牺牲阳极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已取得的研究结果来看, 铝合金阳极比Zn, Mg合金阳极更优越; 铝合金阳极的性能取决于所含合金元素情况及相应的熔炼和热处理工艺。 在活化机制方面, 表面自由能理论是一个较大的突破, 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不同合金元素及热处理工艺引起的Al合金的活化特点。 但是, 铝合金牺牲阳极仍有很多问题需要去探讨, 如在同一种合金中有多种活化元素存在的情况下, 各活化元素的协同作用机制如何; 合金中晶粒大小、 第二相 (数量、 形态、 分布等) 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某些特殊合金元素如Ga等对铝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特殊场合、 环境中使用的铝合金牺牲阳极的特点和性能; 合金的成本与其性能之间的关系等等。
值得提出的是, 从提高牺牲阳极的电容量和电流效率的角度出发, Al-Zn-In-Sn-Mg-Si (加Ca或Ba或Ca+Ba, Re, Ta, Nb) 和Al-Zn-Sn (加Ti, Nb, Ta或Zr, Si, Ba, Re等) 两类铝合金是目前最有前途的牺牲阳极材料, 可以进一步研究并投入实际应用。
参考文献
[1] 胡士信主编.阴极保护工作手册[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9.1.
[2] 化工部化工机械研究院主编. 腐蚀与防护手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0.8.
[3] 王光雍等编著. 自然环境的腐蚀与防护大气、海水、土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7.4.
[4] UligHH , RevieRW著.翁永基译. 腐蚀与腐蚀控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4.12.
[16] 齐公台, 郭稚弧, 魏伯康, 等. 不同稀土含量的铝合金牺牲阳极的显微组织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1998, 10 (1) :17.
[17] 齐公台, 郭稚弧, 张华民, 等. 铝合金牺牲阳极金相组织与电化学性能关系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1997, 9 (3) :231.
[18] 林高用, 张 辉, 彭大暑, 等. 高温处理对7175铝合金锻件抗应力腐蚀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 2001, 25 (3) :235.
[19] 王东辉, 李建国, 郑燕康, 等. ZL104合金在铸态及热处理状态下耐蚀性的比较[J].稀有金属, 2002, 26 (5) :376.
[28] 许 刚, 林海潮, 张鉴清, 等. 溶液中添加I3+对铝阳极负差数效应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1997, 9 (4) :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