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August

2010

首钢武钢宝钢连碰壁 重钢何以在澳洲成功“吞”矿?

发布时间:2010/8/25 14:54:381312次

据中国矿业网报道:

  

  核心提示

  今年来,在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三大矿山抛弃铁矿石年度定价,步步逼迫全球钢企就范于月度定价,并逐月对铁矿石提价的要挟下,中钢协与三大矿山关于铁矿石的价格谈判,又崩了。

  一直坚持年度定价立场的国内钢企,在铁矿石供给上早已力有不逮。“走出去”,对海外矿产进行开发,建立固定的原料供应链,似乎是个不错的办法。

  但是海外收购矿产之路并不平坦。从去年起,就先后有中国五矿集团、中国有色矿业集团等行业巨头,在澳大利亚收购矿山资源时连遭碰壁。

  然而,在全国钢企排名前20开外的重钢集团,却把去澳洲收购矿山的事办成了。

  出手

  2.8亿澳元买矿

  8月盛夏,烈日当空,天气闷热。

  重钢集团董事长董林,俯身端坐于办公室写字台前。在他面前,摞着厚厚一叠文案。

  办公室里很安静,除了空调排放出冷气的声音外,只能听见“沙沙沙”的写字声。

  董林正在批阅收购亚洲钢铁控股有限公司60%股权的最终合同文本———本月底,重钢将完成整个收购的股权交割。

  “拿下亚洲钢铁在澳洲的矿产后,加上国内5座矿山扩建开发,重钢的铁矿石将逐步实现自给。”董林把此次收购看作是继去年9月环保搬迁首条生产线投产后,重钢又一里程碑事件。

  用他的话说,一旦收购澳矿成功,重钢今后就不再担忧铁矿石供给,更不用看国外铁矿石巨头脸色了。

  在首钢、武钢、宝钢等掌握了钢铁市场“话事权”的巨头尚且为铁矿石供给挠破头皮时,块头较小的重钢为何如此底气十足?

  把时钟拨回至2009年下半年。

  当年11月7日,重钢集团与重庆外经贸集团联合组建的重庆重钢矿产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与宬隆投资有限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亚洲钢铁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投资框架协议———重钢矿投以2.8亿澳元(约17.5亿元人民币)的对价,获得后者在澳大利亚拥有的磁铁矿和煤矿资产60%的股权。

  这意味着,股权交割后,重钢将参与开发亚洲钢铁旗下拥有的,在澳洲所有的矿产项目,并按照持股比重,销售和购买这些项目产出的矿产资源。

  其中,亚洲钢铁位于西澳大利亚的伊斯坦鑫山铁矿项目,是重钢矿投与其合作后联合开发的首个项目,计划最早在2012年投产,将产出年产量1000万吨的磁铁精矿,解决重钢的“缺矿难”。

  要知道,受限于近年来海外铁矿石价位一路走高,从来就是重钢的一块“心病”。

  当前,重钢一年生产所需的800多万吨铁矿石,其中有80%均来自海外采购。然而受国际大环境变化、汇率变化和国际炒家等影响,重钢每年需多支付10亿元以上成本。

  在签署框架协议当天,直到走上协议签字台前,重钢集团总经理、重钢矿投公司董事长刘加才,仍在算着这样一笔账:国际铁矿石价位最高时200多美元/吨,低时也要100美元;而重钢在澳自采矿每吨成本仅50美元,加上从澳洲到重庆的运费,每吨成本也只有80美元。

  算下来,重钢收购澳矿后,每吨铁矿石成本最多可以节省120美元!

  在框架协议文本上一笔一划落下名字后,刘加才如释重负。他似乎看到来自澳洲的铁矿石远渡重洋,正源源不断运抵重钢长寿新区码头。

  困扰多年的“心病”,一朝解除。那么,澳矿这剂让重钢药到病除的“良药”,又是从何而来?

  鉴宝

  大摩牵线结良缘

  故事得从开头说起。

  去年6月初的一天,离9月底环保搬迁首条生产线投产仅剩3个多月,重钢上下正进行各项紧张筹备。

  有访客来到大渡口重钢集团总部,其中不乏高鼻子蓝眼睛的老外。

  他们是美国摩根士丹利顾问公司的工作人员。在市国资委牵线下,专程来到重钢。

  在全球财经界俗称“大摩”的摩根士丹利,在资本市场翻云覆雨的手笔,重钢领导层无人不晓———但凡他们出现的地方,必然和企业资产管理、合并重组等业务有关。

  摩根士丹利此行确实带来一份重要“情报”:宬隆投资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亚洲钢铁控股有限公司因资金链困难,有意通过增发60%的股权,寻找合作伙伴入股后,共同开发其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等矿产项目。

  原来,大摩是受亚洲钢铁控股有限公司所托,充当“说客”而来。

  但这确实是一个令重钢不能不心动的收购项目。对于铁矿资源基础历来薄弱的重钢而言,其意义不亚于久旱逢甘霖。

  近年来,重钢虽然先后规划建设了陕西小金河磁铁矿、巫山桃花铁矿等国内数个铁矿山供应基地,但自有铁矿石仍不能满足需要。与此同时,重钢目前炼铁所需铁矿石来自“百家矿”,矿石成分复杂、多变,既影响冶炼操作,又抬高了生产成本,对炼钢品质有较大影响。

  再说,重钢早就有意寻求长期、稳定的海外铁矿石供应基地,通过提高对铁矿石资源控制度,减少对外购原料依赖,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打算。

  但是,对于做不做这个前景看好的股权收购项目,重钢集团领导层却出现了分歧。

  做,重钢可以一举打破长期以来受制于国际铁矿石价位波动,解决原料供应,节省生产成本;不做,是因为重钢正在进行环保搬迁准备,一心不可二用,而且收购澳矿投资巨大,资金筹措颇费思量。

  几番争执后,两派意见仍然僵持不下。于是,重钢领导层决定,派专人赴澳矿现场,实地考察后再行定夺。

  去年8月中旬,一架载着重钢赴澳大利亚考察团一行11人的航班,从重庆江北机场起飞。他们的目的地是澳大利亚佩斯市伊斯坦鑫山矿产地。

  从北半球到南半球整整飞行了13小时,考察团一行终于踩到了在摩根士丹利提供收购项目PPT文件中,出现的那片到处蕴藏着丰富精磁铁矿的红色土地上。

  虽然行程多费周折,但他们很快发觉此行不虚。因为这里蕴藏的磁铁矿,直接拿磁铁都可以吸起来!

  在考察团矿业专家对当地磁铁矿的分析化验报告中显示,伊斯坦鑫山磁铁矿矿样原矿品位为39%,选矿后精矿品位可达68%,且有害元素低,储量大,极具开采价值。

  结束20天的考察返程后不久,考察团撰写的一份上万字的调研报告出炉了。核心内容就是:可行。

  重钢至此彻底下定收购决心。

  自给

  重钢不当“三明治”

  重钢收购澳矿,放在当前国内钢铁行业大环境下看,并不偶然。

  一头是国内钢市持续低迷,另一头是铁矿石轮番涨价,“两头受困,内忧外患”,正是当下钢企面临的窘境。

  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国家上半年连续出台收紧的房地产政策后,作为房地产业上游的钢铁行业顿感“日子难过”———从5月初起,钢市已是一天一个价地“跳水”。

  让钢企更悲观的是,钢价一路“跳水”却没有刺激需求上扬,卖不掉的钢材造成了库存高企。统计显示,去年我国粗钢产量为5.68亿吨,其中房地产业是耗钢大户。眼下受限于房地产市场低迷,钢铁行业自然“很受伤”。

  对于钢价下跌的现状及未来走势,业内认为,房地产市场因宏观调控步入低谷,对钢材市场支撑能力减弱,是钢价低迷的直接原因。未来钢价能否反弹,与楼市前景息息相关。

  既然在这头自身无法左右钢材价位走势,那么钢企开源节流的最有效办法,莫过于降低铁矿石进价,压缩生产成本。

  但是在另一头,中钢协与三大矿山关于铁矿石供给的谈判,至今仍因为“公婆各有理”而一片混沌。

  重庆大学冶金学院教授刘清才认为,铁矿石谈判中国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状态,在这种不对等状态下,铁矿石逐年涨价是必然的。

  那么,要让钢企逐渐摆脱对海外铁矿石的依存度,最现实的办法莫过于“壮士断腕”———通过削减自身过剩产能,逐渐减少对海外铁矿石的进口量,这也符合当前国家抑制钢铁产能过快增长、加快行业结构调整的要求。

  可是在铁矿石谈判期间,即便中钢协接连呼吁钢企减产,工信部也颁布了“限产令”,但仍然无法约束到中小钢企的生产行为。国内钢材产量总是在行情稍好时就超越实际需求,这不仅让国内钢材不断陷入“涨价—扩产—跌价”的恶性循环,也让中钢协与三大矿山的谈判掣肘于虚火的“产能繁荣”。

  只是眼下,国际铁矿石市场成为卖方市场已无争议,国内钢企又该如何改变铁矿石供给“受制于人”的局面?

  业内普遍共识是,只有充分利用海外资源,加大对海外铁矿山开发,建立固定的铁矿石供应链,才能保证我国钢铁工业持续稳健发展。

  因此,重钢成功收购澳矿,就更有代表意义。

  “重钢成功收购澳矿后,能够逐渐实现铁矿石全部自给,意义自然非凡。”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顾问焦玉书评价说。此前他一直持有的观点是,国内钢企只有确保铁矿石自给率达到50%以上,才能冲破国际矿商的价格垄断。

  如此看来,若重钢能够一举通过收购澳矿,加上对国内自有矿山的开发从而实现矿产自给,那么这将是国内钢企逐渐摆脱国际铁矿石价格垄断,迈出的积极、关键一步。

  博弈

  “小兵”胸怀大志向

  在今年相继获得澳洲政府及国家发改委批准后,一旦本月底顺利完成股权正式交割,重钢收购澳矿已是万事俱备,只待投资开发。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