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July

2010

初加工优势丧失 有色金属深加工引擎启动

发布时间:2010/7/9 10:59:201569次

据中国会钨业协科研院所报道:

  随着城镇化和经济转型并行,与投资相关的金属消费增速将放缓,与消费、新经济相关的铝箔和航天航空、电子产品核心材料等有色金属深加工将快速增长。

  中国金属冶炼和初加工的优势将不复存在,这提高了发展深加工产业的迫切性,而消费升级、进口替代以及新经济增长将是推动中国深加工产业的三大引擎。

  受益于新经济(新能源汽车、大型风机、变频空调)增长和行业整合,中长期中国的稀土、钨、锑等优势金属价格走势将走出不同于大金属的态势,优势小金属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2010年1月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宣告了中国收缩流动性的开始。2010年,中国举起了“调结构”的大旗,刺激消费,鼓励低碳和新兴经济发展,与引导传统行业的产能撤退并行。在中国的城镇化和经济转型的历史浪潮中,有色金属行业将面临怎样的压力和机遇呢。

  业内人士认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有色金属行业中的优势深加工和优势小金属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冶炼初加工优势丧失

  在过去十年中,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廉价和下游需求的爆发性增长,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冶炼初加工生产基地:铜、铝、铅、锌、镍、锡分别占全球产量的 21%、34%、35%、30%、10%和38%,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0%。过去十年中,绝大部分的新增产能(70%~90%)来自于中国。

  而在当下,中国正逐步丧失全球分工体系中的比较优势,冶炼初加工的持续发展面临瓶颈,由此加大了国内企业发展深加工产业链的迫切性。

  以电解铝行业为例,电解铝生产成本中接近五成来自于电力能耗,生产成本对电价的敏感性极高。经测算,电价每上调0.025元,电解铝行业的平均生产成本 将增加360元/吨(含税),成本上行2.5%左右。而我国电价的改革势在必行,中长期电解铝成本上扬的基本趋势将进一步明确。

  自2010年6月1日起,限制类企业执行电价加价标准将由现行0.05元/千瓦提高到0.10元/千瓦,而淘汰类企业执行电价加价标准将由现行0.20 元/千瓦提高到0.30元/千瓦。应该说,电价中长期上涨的趋势已经形成,在目前1.5万元/吨的铝价下,优惠电价取消以及惩罚性电价将进一步使部分电解 铝企业步入亏损,目前电解铝行业的平均亏损已达1000元/吨。

  而其它的冶 炼初加工也将面临加工费长期低迷的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冶炼初加工产能相对上游过剩。在过去十年中上游矿商拥有较高的议价权,铜、铅、锌精矿的加工费呈逐步 走低态势。在过去几年中,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以及副产品的利润贡献,铜、铅锌冶炼加工仍有微利可图。而近期随着现货加工费的进一步走低,以及低迷副产品 价格,冶炼初加工产业链已经出现亏损。未来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利润空间将逐步缩窄,这提高了企业发展深加工产品的迫切性。

  优势深加工迎契机

  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已经步入中后期。在这一过程中,有色金属的使用强度在逐步提升。相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仍有较多 提升空间,目前城镇化率仅为46%,相比欧美国家仍有较大差距。美日欧的经验表明,城镇化中后期投资率并不会大幅下降,与投资相关的金属消费有望保持较高 水平。但伴随着经济转型,与投资相关的消费增速将放缓。

  而随着经济转型的深 入,与消费、新经济领域的使用比重将逐步提升。从目前我国金属铝的消费结构中发现,基本金属需求结构中与建筑、电力等投资领域相关的占比最大,达到50% 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需求结构中,交通运输、包装、耐用消费品的比重达到七成以上。随着经济转型的完成,中国的金属需求结构有望向欧美模式靠拢,即消 费、新经济领域的应用将占绝大优势。

  企业微观层次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规律。 以美国铝业为例,历时130多年的美国铝业适时拓展了它的深加工产业链。1950年以前,美国的城镇化和两次世界大战使得公司的原铝供不应求。而随着美国 的城镇化结束,美国铝业适时发展了铝箔包装产业链,以及参与到航天航空、电子产品核心材料的研发和生产中,并为下游提供“工程方案”。迄今为止,美国铝业 的深加工产品已经占到销售收入的60%以上。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大部分铝企的状态,仍处于美国铝业早期的阶段,也就是以冶炼和初加工为主的时期。

  深加工产业三大引擎启动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消费升级、进口替代以及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将成为拉动深加工产业的三大引擎。

  首先,近年来消费升级的趋势已经逐步凸显。消费升级包括消费总量升级、结构升级、消费形态升级等方面,决定了有色深加工产业的比重将逐步提升,尤其是与 消费领域相关的产品比重加速发展。根据国外的测算,当一个国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就具备了一定积蓄,就有能力解决住与行和其 它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如果说2004年是我国消费升级的启动阶段,那么现在就是消费升级的快速推进阶段。

  其次,进口替代将扭转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不利地位,优化深加工产业的发展环境。目前的国际分工体系对中国等生产和出口初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是不利 的,具体表现为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而深加工制成品的相对价格不断上升。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将把更多的初级产品留在国内,供自己的进口替 代工业使用,国内消费所需要的多数深加工制成品也已经能够由本国企业来提供,使加工和销售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国内。

  再次,新经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电、航空航天)等的发展将为深加工带来新的增长引擎。从美国经验看出,铝企通过参与航空航天器材、高端电子元器件 的研发和生产,实现了业绩快速成长。通过不断的技术改进,深加工产品的毛利率有望维持高位且呈逐步上升趋势。1999~2008年,美国加工行业的毛利率 呈逐步走高态势,甚至达到30%以上。而在同期,中国加工行业的毛利率则只有15%,并呈逐步下降态势。因此,随着加工产品的技术升级,中国深加工产品的 利润提升空间巨大。

  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对比分析下游产业链,电子箔和医药包装箔将是最为看好的中国优势深加工。因为,除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使用率较低外,消费升级、进口替代和新经济发展将拉动电子箔和包装箔成为细分市场中增速最快的部分。

  优势小金属发展进入快车道

  所谓中国优势金属资源,是指全球矿源分布大部分集中在中国以及全球贸易额的绝大部分来自于中国的金属品种。由于资源和产量集中在中国,其行业整合具备先天优势。而近年来随着自上而下的整合,以及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自下而上整合,中国优势金属的行业整合已初具规模。

  通过比较下游需求发展和整合状况,中国优势资源主要包括有稀土、钨、锑。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这类金属的先天优势最突出,也因为需求的爆发性增长已经初见端倪。

  目前,中国的稀土、钨、锑产量占全球份额的八成以上,“先天优势”最突出。而稀土、钨、锑的行业整合已经初具规模:稀土形成了以北方包钢稀土、南方五 矿、江铜集团三足鼎立之势,钨资源整合中五矿集团已经整合控制了中国六成以上资源、而目前中国绝大部分的锑集中在湖南。

  需求的中长期变化决定了价格走势,而供给约束决定了价格向上的幅度。在中国优势金属需求结构中,与新经济相关的领域呈现爆发性增长,价格的上行空间已经 打开。作为中国的优势资源,由于资源和产量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国,行业整合具备先天优势,供给集中将会加大价格的上行幅度。同时,产量与产值的不相匹配,也 决定了发展深加工的迫切性。

  受益于新经济和行业整合,中国优势小金属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上游利润快速提升,中游分化整合,下游深加工产业链高速发展。

  随着城镇化和经济转型并行,中国优势深加工产业链迎来发展契机,优势小金属产业链的发展将不容忽视。

  市场需求短期难明朗

  目前,全球基本金属消费呈“内弱外强”态势。

  从年初至今,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持续复苏,基本金属消费走出低谷,但仍未恢复至危机前水平。而中国对基本金属的需求消费则出现放缓迹象,这主要是由于推动需求上涨的两大动力正逐步缺失。

  一是货币流动性收紧抑制了部分需求,特别是投资性需求。今年1月开始,央行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控制银行信贷等回收流动性。从中国的流动性指标来看,已经出现高位持续回落。

  二是政府刺激计划逐步退出,取而代之是对房地产等行业的收缩政策。目前,拉动基本金属消费的下游行业均出现放缓迹象,如房地产开工面积、汽车产量增速均高位回落。

  此外,中国表观消费量也显著回落,主要是因为进口量的大幅削减。而进口量削减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金属消费预期回落,二是内外盘价差的消失使得进口套利大幅削减。

  与此同时,库存仍然处于高位。近期,伦敦金属交易所LME铅、锌库存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铝库存仍处于历史高位,而铜库存压力稍小。如果房地产、汽车等下游需求持续低迷,对需求前景的谨慎将引发库存抛售,而目前的高位库存则可能成为未来施压价格的潜在风险。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