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July

2010

忠实履行地质找矿的历史使命

发布时间:2010/7/7 15:20:031859次

据中国矿产资源网报道:

  

  2009年3月31日全面启动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覆盖国土资源全系统、地质勘查全行业、矿业企业以及地学类科研院校和学会协会,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相关行业的高度关注,成为共和国地质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预示着地质事业、地质勘查行业乃至国家整个资源格局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在“大讨论”活动一年时间里,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视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科学院,代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立足国内开发利用资源”的更高要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在该类别会议醒目地提出,2010年要加大矿产资源勘查支持力度。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等地质找矿模式和内蒙古等省(区、市)的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话题。这些都从不同侧面丰富了“大讨论” 的思想、理论、制度和实践成果。

  “大讨论”层次高、参与众、持续久,开地质史之先河。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全程指挥,汪民副部长直接领导,专门抽调30多人组成办公室。从2009年新年伊始提出想法、形成思路、谋划启动,到热烈讨论、聚焦成果、形成共识,再到总结模式、完善机制、扩大成果,持续长达一年,各层次、各领域近百万人广泛参与。

  “大讨论”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地质找矿长期交织着计划与市场之争,混杂着传统与现代之辩。通过“大讨论”广开言路,地质领域提高了思想认识,增强了改革信心,鼓舞了找矿士气,尤其是创造性地提出了“公益地质先行,地勘基金衔接,商业勘查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这一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大大丰富了新时期地质找矿的工作理念,为新时期地质找矿工作赋予了新内涵、新机制和新期待。

  “大讨论”是一次实践大改革。从启动之日起,讨论活动就防止单纯的“坐而论道”,强调“成果要管用”。共识升华为理论,理论转化为制度,制度引导着实践,实践孕育出成果。各个层面拟订、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了创造性的找矿实践,不断探索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使地质找矿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地质找矿生产力。

  2009年,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困难的一年,通过一场“大讨论”,地质领域梳理出思想观念、体制机制、规范标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渐辨清是非、定纷止争,推动地质找矿进入改革发展新阶段。“大讨论”与“保增长、保红线”行动、作风建设,一起成为国土资源部当年工作的三大亮点,并将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的2010年,继续推动地质找矿实现更大发展。  

  徐绍史部长说,“地质找矿改革没有多大风险,不改革则有很大危险”。

  应该承认,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找矿工作同新生中国一起成长壮大,并在计划经济时代源源不断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源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地质找矿进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新挑战共存期。新机遇来自工业化、城镇化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新挑战来自国内矿产资源供需失衡、保障供给的风险不断加大。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资源配置逐步全球化过程中,充斥着利益追逐和实力较量,资源争夺日趋激烈,迅速提升国内地质找矿能力愈加迫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中国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沿着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不能靠武力掠夺海外资源发展壮大。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必将对地质找矿旧有的思想观念、工作模式、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产生深刻冲击。如果无视这种冲击,地质找矿工作极有可能从此陷入被动“危险”局面。具体来说,这些冲击包括:

  其一,从地质找矿的动力看,市场需求和投资主导逐渐发挥更大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地质找矿主要为国家矿产资源需求服务,地质项目和地质工作者的生活条件都由国家财政保障,地质找矿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供给驱动。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需求更大程度上决定着商品供给。地质找矿要为出资人服务,也就要受市场需求和投资主体的主导。

  其二,从地质找矿格局看,呈现主体多元化趋势。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可以统包统揽开展轰轰烈烈的找矿大会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地方、地勘单位、矿业企业属于不同的找矿主体,有相对独立的资金来源和投入渠道,形成了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地质找矿统一组织部署的难度加大。

  其三,从国民经济发展建设看,对具有先行性、基础性作用的地质找矿提出了多样化、高水平的服务需求。地质工作正由传统地质工作向现代地质工作转变,由基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环境地质等传统工作向清洁能源利用、气候变化、农业地质、城市地质、旅游地质和地质遗迹保护等方面逐步延伸,迫切需要开拓新领域,延长产业链。

  其四,从事业单位改革看,地勘单位市场化、企业化改革时不我待。在计划经济时期,地勘单位吃“大锅饭”,旱涝保收,不用担心养队伍。但是,到2020年我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行政管理体制,事业单位将全面实现企业化管理,如果再坚持“戴事业单位帽子,走企业化路子”,已经或必将不能适应国家总体改革发展的思路。

  从上述可见,客观形势日新月异,外部要求时不我待。如果地质找矿工作继续停留在原有水平而不迅速作出相应调整,必然错失改革发展良机,拖经济社会发展的后腿。

  当然,不改革的“危险”,更多地体现在地质找矿本身存在疑难杂症,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尽管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1999年以来,地质找矿逐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经历了大改革、大手术,但总体上仍然 “破”而不“立”,处于改革发展的过渡期。

  概括来说,问题主要出在思想观念封闭、体制机制不活、标准规范和工作方式滞后等三方面。其中,标准规范和工作方式滞后是现象,体制机制不活是关键,思想观念封闭是根本。

  思想观念封闭,主要体现在“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视野狭窄不会改”。地质工作领域,包括政府部门、地勘行业都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脱节的现象,工作模式、管理模式满足于自我循环,缺乏危机感。更有甚者,像体制机制改革等话题,由于事涉广泛、争议良多,一度成了讨论“禁区”。究其原因,有政策环境不够完善、历史负担重的外因,也有自身能力弱、不敢改不想改不会改的内因。

  体制机制不活,主要体现在缺乏一个合理、有效的找矿平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部门不能代行地质找矿工作,主要是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予以调控。 

  但就目前看,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以及找矿单位的投资分散、定位模糊,缺乏有效协调多元投资找矿的大平台,制度设计难以调动找矿积极性。探矿权出让在一些地方成为矿业权出让的主要方式或唯一方式,阻碍了地质勘查资本与技术的结合。还有一些地方对探矿权的服务、管理和监督力度不够,甚至给正常的探矿行为设置障碍。公益性地质工作则没有充分发挥先行性作用,地质找矿基础薄弱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工作模式、规范标准、科技创新滞后,主要体现在,地质找矿尽管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很多工作模式、规程规范,仍然借用以前苏联体系为基础的标准规范系统,地质科技总体比较落后,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激励机制,等等。

  此外,矿政管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有不合理因素、矿业权市场建设不够规范等问题,也严重干扰了地质找矿突破。

  鉴于以上原因,尽管中央对加强地质找矿工作的指示和要求非常明确,但是尚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尽管地质找矿的布局和思路逐步形成,但是尚未顺畅地落地;尽管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课题已经提出并积极探索,但是尚未真正破题。零敲碎打的安排、点点滴滴的推进已不能解决问题。国土资源部党组发起“大讨论”,就是要从根子上挖出并解决影响和制约地质找矿的深层次问题,实现地质找矿大飞跃、大发展。

  形势严峻,沉疴积弊,挡不住实践探索的脚步。中央的要求更加明确,国内资源需求持续旺盛,矿产勘查投入连年加大,地质领域的共识程度进一步提高,地质行业的凝聚力、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进一步增强,地质事业改革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是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地质工作分开运行、有机衔接。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原地矿部和其他工业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国务院就地勘队伍管理体制改革下发一系列文件,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央地方设立两级地质勘查基金,这些都是地质找矿改革发展的重大利好。

  二是中央领导连续多年为地质找矿明思路、指方向。温家宝总理先后6次就地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副总理仅在2009年就先后3次就地质找矿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地质找矿逐步找到了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即更加紧密地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立足国内保障矿产资源需求。

  三是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国土资源部主持编制了全新的《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全国地质勘查规划》、《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政策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整顿规范和资源整合活动,为地质找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

  尤其是在“大讨论”过程中涌现出一批鲜活的探索实践,逐步为地质找矿新机制破题闯出了新路。其中,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模式、辽宁本溪大台沟铁矿找矿、新疆“358”专项和青藏专项等都是宝贵的探索。

  以安徽泥河模式为例,该矿的勘查开采,体现了对固有模式的突破,仅用两年时间,就评价了一个资源量达1.5亿吨、按照旧有模式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评价的大型磁铁矿,创造了“泥河速度”。

  “泥河”的主要经验有:安徽省国土资源部门积极营造良好的矿政管理环境,体现了政府部门的服务、管理作用。公益性地质工作发挥先行性、基础性优势,为大企业商业勘查降低投资风险。安徽省地勘局主动参与,出人、出技术、出设备。中国五矿集团充分发挥企业资金和管理优势,敢于打破固有工作模式,大大加快了勘探、开发进度。

  再以河南嵩县模式为例,河南省地勘局通过内部调整,将处于一个成矿带上的8个探矿权整合到一个勘查平台,勘查区面积达67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了50吨以上的金资源潜力的开发基地,体现了整装勘查新机制的活力。

  嵩县的主要经验是:协调相关利益,整合零散的探矿权,做到勘查规划、项目设计、技术标准、组织实施、提交成果“五统一”。小矿权变成大矿权,小项目变成大项目,小工区集成为大工区,小成果集成为大成果。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