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May

2010

中国铜加工业在逆境中稳步发展(二)

发布时间:2010/5/6 11:30:191171次

据中国矿业网报道:

  

  铜加工材产能和在建项目的历史功绩

  

  铜加工材产能———高精产能不足,不可轻言过剩,但盲目无差异化重复建设应避免

  

  全国铜加工产能约1200万吨,但高精产品产能仅占40%左右,中国铜加工业必须努力增加现代加工材的产能,以应对市场竞争和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的需求,其原因如下:

  

  我国国民经济2010年将保持8%~9%的速度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将是经济工作主线,也是铜加工产业的重点,本行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主要差距是大而不强:

  

  企业数量众多、生产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高,急待整顿、兼并、重组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1200多家生产企业,产量大于10万吨企业共8家,企业多分布于东南沿海和广东地区,主要铜材生产省份为浙江和江苏。中国铜加工材产地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其中浙江省一直处于全国第一位,中西部铜加工业相对落后。

  

  生产技术装备及产品质量急待提升

  

  我国铜加工技术和装备先进与落后并存,传统经典的生产技术仍然占主导地位,其加工工艺仍然是:合金熔炼、半连续铸造———热加工———冷加工,因此工艺流程长,能耗高,成品率低,环保条件差,迫切需要技术和装备创新。

  

  我国铜加工技术与制备总的评价是:先进与落后并存,代表性铜加工企业如中铝洛铜集团等,技术与装备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而广大的中小企业,其技术与装备还停留在上个世纪60年代水平,由此形成了我国铜加工工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的现状,造成了国民经济所需高、精、尖产品主要依靠国外进口解决的被动局面。

  

  铜材品种质量水平发展不平衡:在众多铜加工材品种中,空调内螺纹管质量己处世界领先水平,这是中国铜加工行业的骄傲,但其它板带、管棒、型、线等品种质量水平都处于中等水平;产品质量波动、产品精度不高、表面光洁度低、性能一致性和稳定性差;如用于电线电缆生产的铜线杆中铜含量在98%~99.9%之间波动,铜含量低将导致电阻增加,导致导体发热,致使电力输送中浪费能源,影响电器安全,缩短使用寿命。

  

  大宗产品生产能力过剩,高端产品生产能力不足,部份产品尚需国外进口,如集成电路引线框架用铜合金带,国外正在产业化生产和应用的第二代材料铜-镍-硅合金,而我国目前只能生产第一代引线框架材(铜-铁-磷系合金)。国外发达国家正在迅速发展的可提高散热率3倍以上的外翅片铜管,广泛用于加热装备、化工、舰船、电力等部门,而我国这类管材的开发则刚开始。

  

  提高技术经济指标和节能減排任务艰巨

  

  技术经济指标是铜加工整体水平的综合反映,中国铜加工技术经济指标中成品率、金属消耗、电耗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这表明我国铜加工还没有摆脱高能耗和高资源消耗的被动局面。

  

  铜加工主要能耗工序有合金熔炼与铸锭、热加工、冷加工各工序所占比例为40%、30%、30%;金属消耗所占比例分别为45%、45%、10%。

  

  铜加工排放物主要:炉渣、烟尘、金属氧化物、工业废水等主要来自熔炼和热加工,约占铜加工全过程的98%,热加工约占全部排放物的20%。

  

  节能减排是国家长久方针大计,铜加工产业也是耗能和排污重点,其指标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具有节能减排的潜力很大。

  

  在建项目对提升我国铜加工业整体水平功不可沒

  

  2008年和2009年中国铜加工材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其中板带材、管材、棒型材都突破百万吨大关,前10年铜加工建设项目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不完统计共增加了315万吨高精尖现代铜材产能。

  

  我国铜材在建的项目主要有铜板带材在建工程和铜管在建工程。我国2004年铜板带产量79万吨、进口27万吨、出口9.8万吨,总的消费量达96万吨,总的需求量近百万吨。我国现产近80万吨铜板带产品,高精度板带产品占30%左右,因此高精板带成为重点投资方向。随着技术的发展,铜板带产品将全部进入高精阶段,因此高精板带的总缺口达80万吨左右。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铜加工在建工程共有16项,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建成,届时可增加高精板带产能70~80万吨,加上目前全国30万吨产能,全国可拥有100万吨高精板带产能,可居世界首位。2004年中国铜管年产量达99.7万吨,接近百万吨,创历史新高,出口继续保持着增长势头,进口量进一步下降。为继续保持中国铜管业的世界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铜管材在建项目也引人注目。“十一五”末期中国将再增加近40万吨能力。当前精密铜管产量约为60万吨(空调管、水道管、冷凝管),也就是“十一五”末期中国精密铜管产能可达10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铜加工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战略选择

  

  中国铜加工业已成为世界铜加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30年,中国铜加工业取得了重大的进步,铜加工材产量由1978年18.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748万吨,增长了近40倍,由之前位居世界第七位,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位,2009年将达到860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经历近30年的创业和发展,在压力加工理论和生产实践中取得了重大进步,特别是“十五”期间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铜材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大国,产量已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位,铜加工材的品种不断增加、产品质量逐步提高、技术创新活跃、国产铜加工技术装备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现代铜加工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是中国铜加工工业大而不强、技术经济指标不够先进、企业规模不大、技术水平和装备先进与落后并存等弊端急待改变。

  

  中国铜加工工业所面临的新形势是:

  

  中国铜资源短缺,国产矿山铜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五分之一,长期依靠国外铜资源供给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逆转,铜价已与国际市场接轨,由国际环境的变迁,国际资本的投机行为等多种原因,铜作为重要的经济和战略物资的价格产生激烈振荡也不可避免,最近世界金融危机引发了铜价“过山车”式振荡,由2006年8.7万元/吨的高点跌至2007年12月3万元/吨,2009年又回升至5.5万元/吨,并在此振荡,致使铜加工业生产经营面临着严重的考验。

  

  市场是铜加工企业的生命线,但铜材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铜材消费市场,这个市场包括两部分,国内市场随着近年来新建项目的投产和国外铜加工企业依靠高精尖产品抢占中国市场,国内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国际市场的开发也不容乐观,此次世界金融危机致使出口大滑坡,至今尚未复苏,所谓以反中国铜加工材倾销的贸易保护主义,又增加了国际市场开拓的难度。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对铜加工业的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将迫使铜加工业发生重大变革和进步。

  

  针对中国铜资源短缺、需求旺盛、高铜价、中国铜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先进落后并存、技术经济指标不高等特点,中国铜加工企业将向做大、做强方向发展,拥有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己成为发展铜加工企业四大要素,未来中国铜加工企将由特大型、大型、中型以及小而专、小而精的企业所组成,一个创新型的铜加工工业将会出现。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