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December

2018

群星照耀中铝国际

发布时间:2018/12/10 8:24:38132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自中铝国际成立15年以来,涌现出了一批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灿若群星。他们以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他们时刻发挥劳模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降本增效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公司发展进步,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时代领跑者”。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做矿山行业的领路人
任何成就的取得都不是偶然。对于廖江南来说,三十年来对专业的执着追求与不断创新是他成功的秘诀。提起廖江南,除了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的职务外,还不能不提到由他担任项目总负责人主持完成的国家“十五”重点工程--平果铝土矿项目。从第一期工程的设计师,到第二、三期工程的工程总负责人,在他的主持下,该项目创造了全国铝土矿生产成本最低的成绩。“既要金山银山,也要青山绿水。”是廖江南在每一个设计项目中始终坚守的理念。通过多年的努力,平果铝土矿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山的典范,矿山复垦率之高为我国之最。
廖江南有一个外号叫“廖不倒”。其实不倒的就是他坚韧的意志。当年的同行还在坚持的已寥寥无几,而他坚持下来的理由很朴实:对这个行业有感情。在接手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矿区铜多金属矿特大型矿山工程这个项目之前,他曾有过一丝的犹豫。因为矿区在海拔5000 上,他不知道自己的身体能不能扛得住。但最终他没能抵住“诱惑”,成为该项目的总设计师。然而现场状况比想象来得更艰苦,一到拉萨,廖江南就因为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吃不下、睡不着,尽管已是身体承受的极限,他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考察队伍每天早晨天刚亮就出发,到晚上9 点才能下山回到驻地。为了减少负担,带的干粮和水只能支撑到中午,缺氧、疲劳、饥饿,廖江南从来都是最坚持的那个。经过不懈努力,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达5545米)、国内规模最大(4500万吨/年)的矿山项目,设计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30多年来,廖江南主持完成了30余项大中型工程设计和科研,获国家、省部级奖40余项,获首批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和湖南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等荣誉称号,2009年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创新中求卓越,实现“走出国门”的梦想
2005年2月,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的陈才荣接到了去印度VEDANTA公司洽谈一个尚未确定的500kt/a电解铝项目的任务,此时的他即忐忑不安,又踌躇满志,但还是放下了手上的四川启明星二期工程、湖南创元铝业二期工程、四川广元二期工程等多个电解铝项目,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印度之行,开始了中国第一个电解铝技术出口项目工程的建设任务。在原计划用地范围被业主用于自备电厂,原配置的总图全部作废的情况下,陈才荣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仅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完成了新总图的配置方案设计。新总图配置方案,增加了电解车间的长度,使规模增加到536kt/a,并且添加了U形露天开关站的创新配置,16000t氧化铝大型储仓皮带转运技术,用地面出铝车代替PTM出铝等创新技术。精湛的专业技能和超乎寻常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了业主,使团体得到充分信任。
2007年4月,VEDANTA在JHARSUDUDA计划建设一个100万吨电解铝项目,以消化4x600MW燃煤电厂电力。有了之前的工作基础,公司决定让陈才荣来作方案与业主洽谈。有了前面50万吨项目的铺垫,此时的陈才荣可以说是信心满怀了。白天到现场去解决设计问题,晚上加班构建这个全世界最大的电解铝项目,经过三年不懈努力,这座世界第一的铝厂,于2007年底开工,2010年建成。这个超大工厂不仅成就了陈才荣的梦想,更成就了中铝国际的梦想,成就了中国电解铝行业的梦想。
多年来,陈才荣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技术研发与创新工作中,在四川启明星等工程或项目设计建设中,他和其团队陆续研究与开发了新焙烧炉多功能天车、新型电解多功能机组、新型铸锭生产线等十多项创新技术,先后荣获数十项奖项。
2010年,陈才荣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其中“创新求实、勇于实践”的工作精神被突出的写在他的光荣榜上。
志当存高远,以“湘军精神”敢为行业之先
何醒民,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一名长期奋斗在冶金行业的科技工作者,是国内有色冶金行业的领军人物之一,善于引领技术前沿,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
2004年,在西部矿业55kt/a粗铅技改项目中,何醒民力主在国内首次引进瑞典卡尔多炉炼铅新技术;通过采取调整工艺参数和设备操作条件、加强设备维护管理等措施,优化了外方的技术条件,解决了突出问题,提升了我国铅冶炼技术及装备水平,实现了铅冶炼行业真正意义上的一步炼铅,对于减少铅及SO2对环境的污染、节约能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5年,何醒民针对电铅行业与国外同行相比在工艺和技术装备方面的差距,积极开发大型配套技术设备,在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工程中,以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和信息化管理水平,使该企业实现了年产10万电铅的产能,成为目前国内铅电解单系列建设规模最大的精炼厂,树立了中国电铅制造的里程碑。
2007年,在丹霞冶炼厂100kt/a锌冶炼项目实施过程中,何醒民作为项目的总设计师,带领项目部技术人员全天候深入现场指导操作、监控工艺过程和设备运转情况,工人三班倒,经常24小时连轴转,夜班后来不及休息,又直接参加第二天早晨八点业主的工程例会。他的办公室中常备有一个出差用品提包,全国各地,随时出发。他以身作则的行动感动了该项目建设的各参建单位,被同事称为“铁人”。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显着减少了锌冶炼的气型污染,提高了锌冶炼综合技术经济指标,提升了我国锌冶炼技术装备水平,为锌冶炼行业的技术创新与进步作出了贡献。
2013年,何醒民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秉持着敬业创新,敢为行业之先的精神,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推广冶炼新技术,为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竞争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劳模的精神。
“做匠人、守匠心”,助力中铝技术发展
杨红雷,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第六冶金建设有限公司的一名电焊工,工作近30年来,他始终秉承一个工作理念:只有永不停步,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
他参与建设的工程有2项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15项工程被评为部级优质工程。他创造的钻孔止裂法、二次线圈消磁法、交叉立体工位焊接法等10余项焊接方法,破解了压力容器碱脆裂缝、高磁场施焊等多项焊接技术难题。先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有色金属行业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一项项荣誉没有让杨红雷产生丝毫的自满和懈怠,他努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得更多、更完美,把工匠精神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以实际行动续写“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新篇章。2017年12月,“助力雄安建设、弘扬匠人精神,国家级工匠杨红雷走进新区”公益焊工技能培训活动在雄县瑞安机电学校举行了开班仪式。杨红雷来到新区,现场讲解、传授焊接技术,指导新区转岗再就业人员提升专业技能,为雄安新区培训、储备高级焊接技工提供技术支持。短短几天就有300多名技工踊跃报名参加观摩培训,活动在雄安新区引起了强烈反响。
“出名”以后的杨红雷,比以前更忙了,好多企业高薪聘请他,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他丝毫不为之所动。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2018年1月,全国劳模杨红雷创新工作室投入使用。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成,将进一步发挥劳模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带动广大职工参与技术创新、企业创新,打造职工成长的绿色通道,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发挥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巾帼不让须眉”,将普通工作做到极致
曾被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点名称赞“从基层普通员工成长为陕西省技术能手”--九冶汉中公司钢构分公司焊工肖红梅,是一名外表看起来朴实腼腆的年轻女性。但熟悉她的人却知道,这名外表普通的女性,对工作却有一种执着的追求,骨子里有一种天生的倔强。她不喜欢别人把女人视为弱者,在以男性占绝对比例的电焊行业,她以花木兰精神,书写了将普通工作做到极致的新篇章,荣获了2018 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2015 年,九冶接到新疆金特钢铁公司高炉大修任务,那里自然环境、工作条件都比较恶劣,连男同志都不大愿意去,但是肖红梅首当其冲的报名了。在新疆零下20 多摄氏度的100 多个日日夜夜里,她参与完成了整套液压管道焊口的焊接任务。经过试车打压,所有焊口一次合格率接近百分之百。肖红梅不但吃苦耐劳,还善于动脑筋。在首钢京唐公司2250 热轧水处理工程建设项目焊接施工中,管道焊口作业面狭窄,而且不锈钢管道内部充氩一直是个难题,令很多焊工踌躇为难。关键时刻,她主动请缨,并和技术人员、班组师傅们共同探讨焊接工艺,大胆采用在狭窄部位用镜子反射焊口的巧妙办法,并自制充氩堵头,一举攻克难关。700 多道焊口,探伤一次合格率达98% 以上,减少了焊缝返修,降低了探伤成本,加快了施工进度,确保了工程的圆满完成。该工程最终被评为“全国冶金行业优质工程”,并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奖”“中国建设鲁班奖”。
一个源远流长的民族 ,必有其传承久远的精神融入血脉,深入灵魂,望之弥高,察之弥深。劳模不是一种个人行为,不是一个人的事。劳模是一种品牌,代表着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劳模是一个时代忠实的记录者,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与精髓。一个好的企业没有劳模,绝对不能算做一个优秀的、一流的企业,社会如果没有劳模精神做支撑,这个社会将缺少一种力量,一种能够代表社会大多数具有拼搏与创新精神的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我们深处的这个伟大时代能够产生更多的劳模,有更多的人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一起推动这个伟大时代有新的进步。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