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September

2016

矿业,无所谓冬夏

发布时间:2016/9/27 17:15:44647次

据刘继顺_新浪博客报道:

     开篇时,刘继顺提出“矿业无所谓冬夏,关键在于能否相中并勘探出可采矿”这一观点。
  目前矿业公司利润锐减,不少矿山减产、停产,难以为继;矿业投资持续低迷,矿产勘查投入持续下降,矿产勘查人员不少无所事事,纷纷转向。这不正是矿业深陷寒冬吗?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先生,且慢吐嘈,请听我细细道来:当前矿业低迷的情势,对我们矿产勘查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具备一双慧眼,相中一块具有大型以上潜在找矿前景的矿产地,打开脑洞,运用恰当的勘查技术方法,勘探出当前经济形势下能够可采的矿床/矿体来。如果这样,自会有风险投资跟入。若能够勘探出大型以上可采矿床/矿体,那么风险投资就会像蜜蜂一样,蜂拥而来,竞相合作,这时候还会缺钱吗?
  莫道高潮遍地金,矿业低谷辨熊英!
  接着进入正题:找矿构造分析--找矿突破的不二法门。
  找矿勘查的目的,首要的是查明工业矿体的三维空间形态。而要查明工业矿体的三维空间形态,须得弄清成矿构造所致的蚀变矿化/矿体的原始有序成矿状态(案发原始现场)、破矿构造与表生构造所致的现今零乱无序的蚀变矿化/矿体现场(遭到破坏过的犯罪现场),那就要开展找矿构造分析。
  说到构造分析,不得不提到Sander(1911)、李四光(1926)和马杏垣(1983)等学者,他们从构造地质学角度提出了力学分析方法与研究内容,总体上停留在构造分析的层次,但与找矿的联系不够密切。
  陈国达(1978)在他多年讲稿的基础上,发表了影响深远的《成矿构造研究法》专著。他将成矿构造定义为与矿床形成及改造有关的构造,从其内容实质上涵盖了矿区所有的各级各类构造,主次不太分明。
  矿田构造(含矿床/矿体构造)研究历史悠久(翟裕生,1981;吕古贤,1999),将矿区构造划分为导矿构造、配矿构造和容矿构造,或成矿前构造、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实质上关注的是成矿期构造。这对于研究成矿问题,当然是极其重要的。但对于找矿而言,似嫌不够。
  对于一个预查与普查项目,许多地质情况并不清晰,处于“摸石过河”过程中。大多成矿研究与找矿实践者,往往搞不清矿区总体地质构造特征,虽然发现了矿体/矿化,但无法确定矿体/矿化的产状,致使设计的探矿工程常常落空,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问题出在哪?问题就出在破矿构造与表生构造的认识上,当然还有地貌构造所呈现出的地质与找矿意义上。
  因此,找矿构造分析(简称构造分析),就是运用现代地质构造原理和成矿物理-化学理论,鉴识成矿构造组合特征,剔除破矿构造与表生构造影响,充分挖掘地貌构造所展示的地质与找矿意义,恢复成矿构造格架,以预测矿床/矿体三维空间形态,达到快速圈定矿床/矿体的目标(刘继顺,2016)。
  诸位客官看出来了吧,这就是刘继顺本次提出的找矿构造分析概念与前人的矿田构造、成矿构造、控矿构造概念的最大不同之所在。
  成矿构造实质是导致矿床/体就位的构造,控制矿体空间分布的构造,反映矿体及蚀变矿化分带完整性的原始有序状态的构造。
  关于成矿构造,前人研究甚多,在此不再赘述。只想强调的一点是,成矿构造由于成矿时的较高温高压条件,各类断层岩(动力变质岩)包括断层泥和断层角砾岩,由于交代反应、重结晶和热液物质沉淀结晶而具有愈合性,不再是一盘散沙。
  在这里,刘继顺所指的成矿构造可对应于成矿期与成矿前构造。成矿前构造可在成矿期再次活动,或为成矿期构造所利用,或约束成矿期构造。对于多期多阶段成矿而言,当以最后一次(临门一脚)矿床/体定位成矿构造为准。
  当然,成矿构造通常隐晦难辨。鉴识成矿构造,说起来容易,泡沫可横飞;干起来却特难,脑子会空白,尤其是在随时验证的钻探和坑探工程面前。即使是学富五车口若悬河著述颇丰的“大家”,有时也显得手足无措。这方面需要不断地修炼,不断地纠错,不断地成长。
  破矿构造,顾名思义,就是破坏矿体/蚀变矿化分带的连续性、有序性与完整性的构造,可对应于成矿后构造。
  破矿构造基本上与成矿无关,它破坏了原始矿化现场,致早先矿体变形变位,错断,零乱而无序。虽然有时可有矿化角砾及低品位新生矿化,但对总体矿床规模而言,可忽略不计。破矿构造当属当前矿床成因争议和找矿成功中断的罪魁祸首。
  虽然破矿构造是制约找矿成功至关重要的要素,可翻遍现今国内外所有的教科书、专著及文献,都找不到它相应的位置,更找不到它所对应的英文名词。本次将破矿构造试译为Ore-Destructing Structure,以对应于成矿构造之英译Ore-Forming Structure。
  表生构造(Hypergene Structure)系指地表岩石/矿体在重力作用下所形成的蠕动构造、卷曲构造和滑坡构造。在表生构造影响下,借助于流水与融冰,可形成规模巨大之泥石流;借助于氧化,可改变矿石性质及次生富集,而生成可采氧化矿----衍生矿化(Derivative Mineralization)。
  蠕动构造和卷曲构造可致地表基岩/矿体产状膝状弯曲甚至成平卧褶皱。虽然影响深度有限,一般数米至数十米深,但由于槽探和浅井揭不到底(基岩),常导致对矿体产状的误判。
  现代及古滑坡构造致使蚀变矿化体大面积散布,甚至断根而长距离顺坡滑移,离开原始位置,严重干扰勘探初期对成矿构造的认识,影响对矿体产状、厚度及分布的判断。即便在现今比高很小的平原、高原、戈壁与草原上,意识到古滑坡构造对蚀变矿化体的可能影响,亦是相当重要的。在昼夜温差大而季风强劲的荒漠与沙漠区,假产状常常误导涉矿不深者,甚至“老鸟”。
  地貌构造(Landform Structure)系指现代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从地质学发展史来看,地质学是从地理学分出来的,而地理学最早被称为“堪舆学”。远古时期寻宝就是基于地貌构造,现代民间找矿特别是找金矿(砂金与岩金),也是基于地貌构造。大陆漂移说的创始人魏格纳(Alfred Lothar Wegener)本是位气象学家。1910年,躺在病床上他看到墙上的世界地图,注意到欧非西海岸和北南美洲东海岸地貌轮廓有极大对应性,从而在1912年的德国地质学会上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现代板块构造的“三叉裂谷”(红海、亚丁湾和东非系列湖盆水系泉水带),李四光(1926)的“山字型构造”和“歹字型构造”等,也是基于地貌构造。
  曾经高大上的“遥感解译”技术,在今天已经走入寻常地质人家,根据Google-Earth、无人机等获得的航空/卫星图像,得以从构造角度来解释地貌形态。对于地质研究与勘探程度不高的矿区,研究地貌构造通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发现,有时比物化探的预测还管用。
  讲完找矿构造分析,接着讲述关键成矿构造(野外识别褶皱轴部-通常轴部为第四系所覆盖而不知何往、同斜倒转褶皱--往往误以为单斜、褶皱波长与波幅,舒缓波状断裂的波长与波幅,雏形构造、中继构造、矿体侧伏)。
  继之,讲述找矿构造分析的任务、目的和程序。
  最后以两个找矿构造分析案例(刘继顺亲历的褐地矿区及绿地矿区)作为本次演讲的结束。
  虽然时达100分钟,但许多问题点到即止,我已尽力了。
  还有一年,我就要退休了。对于退休,我是高度期盼并梦寐以求的一件事,因为终于可以结束“计工分”式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了。
  对于未来,刘继顺所希冀的是,能够进入“自由地找矿选区,自由地找矿勘探”的研究境界,得一信任激情果敢豪迈之团队,真正度过“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第二春人生。果若能唤醒超大可采矿之一二,此生无憾矣!
  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写在博客上!
  在此感谢天津华北地勘局与加拿大斯图矿业国际公司郭英庭、金文洪与段焕春先生的邀请!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