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April

2013

光伏巨头将中转台湾规避“多晶硅”双反

发布时间:2013/4/10 11:41:40534次

据solarf报道:

  SMM网讯:中欧、中美在光伏行业大打贸易战,结果是中国提高国外多晶硅进口门槛,国外多晶硅企业不得不通过中转“第三方”的方式来获得中国企业订单;而反观中国电池组件厂商,他们也不得不将产能转移到“第三方”,或通过代工等方式重新占领欧美市场。最终的结果只有一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中国对欧、美、韩发起的多晶硅“双反”,初裁结果被推迟至4月底,也有可能到6月初才公布相关税率。中国大部分多晶硅企业的制造成本过高,多晶硅质量偏低,这导致即便“双反”成立,对海外多晶硅企业征收高额税率,国外多晶硅也不可能完全退出中国市场。因为从成本方面来看,国外多晶硅巨头远低于中国企业,即便他们采用迂回战术,营销成本升高,也完全有能力与中国企业相抗衡。

  2013年2月中国多晶硅进口量为7991吨,进口均价大幅下挫至17.7美元/千克。17.7美元/千克,这一数字虽然低于海外多晶硅巨头的成本价,但与其20美元/公斤左右的成本价较为接近。此外,海外多晶硅巨头建厂较早,多晶硅成本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初始投资,这些企业在多晶硅高达500美元/公斤的时期已经赚回了成本。因此,从技术和成本分摊层面来看,海外光伏巨头具有与中国企业打持久战的资本。

  反观中国,20美元/公斤的成本价恐怕连保利协鑫也未必能够做到,处在这一成本范围内的中国多晶硅产能可能不足10万吨。迫于价格压力,2012年保利协鑫将多晶硅产量从当年二季度的12998吨减少到第三季度的7631吨,而其当年第三季度的实际出货量仅有657吨,与第二季度5971吨的出货量相比下滑非常大。2012年保利协鑫多晶硅平均销售价格约为每千克20.8美元,这使得保利协鑫2012年净亏损35.15亿港元。

  保利协鑫是中国成本最低、产能最大的多晶硅企业,总产能超过65000吨,2012年实际产量为37055吨,这样的企业在20.8美元/千克的售价下尚不能生存,则中国90%以上的多晶硅企业在2013年仍不能开工。

  2013年,中国仍将是全球最大的光伏制造市场,预计组件出货量约为25GW,实际多晶硅需求量达到15万吨左右 ,占全球多晶硅总需求量的约70%左右,因此若多晶硅“双反”成立,海外企业也会像中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一样,绕道第三方来规避税率,中国市场多晶硅售价会有所上涨,但绝对不会超过25美元/千克。

  国外多晶硅巨头打算将多晶硅转运到台湾地区,在台湾加工成硅片,然后以硅片的形式出售给中国光伏企业。同时,“双反”正改变光伏业的经营模式,海外多晶硅巨头也可以从台湾企业租赁产能或采用“代工模式”继续抢占中国市场。

  2012年美国“双反”正式实施以来,台湾光伏企业成为最大的受益方。中国一线光伏企业天合光能和英利将部分电池片生产转移到台湾,而尚德、晶科、晶澳及昱辉阳光等则采用台湾产电池片,使得台湾2012年电池片出货量达到破纪录的5.5GW,2013年有望在这一基础上再增加1.5GW。

  根据HIS的分析,很多中国光伏企业不惜荒废本地产能,而选择从台湾地区进口电池片。2012年美国组件市场容量大约为4GW,中国光伏企业占据55%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光伏企业90%以上的电池片来自台湾。

  如果欧盟对华光伏“双反”成立,中国组件制造企业一定会选择转移产能,因为单纯的引进电池片的方式已经行不通,而台湾成为中国企业的首选。与此同时,中国政府在多晶硅领域报复性的措施也会将海外多晶硅企业产能逼向台湾。台湾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硅片的企业,拥有多晶硅产能3519吨,2013年以来该企业订单充足,打算通过租赁产能来缓解订单压力。像绿能这样的企业在台湾还有不少,欧盟“双反”将会为台湾带来非常多的投资机会,也会让台湾企业连续六个季度的亏损告终,最先走出光伏阴霾。

  事实上,中国对海外多晶硅企业目前并不愿意征税,所以初裁时间一拖再拖。笔者认为,若税率较低,海外企业规避税率的方式方法很多,若税率较高,则中国光伏行业将遭受致命打击,其实我们很难将海外多晶硅挡在门外。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