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January

2013

汉能野心勃勃 逆势收购美薄膜太阳能公司

发布时间:2013/1/10 16:12:481006次

据东方早报报道:

20130110gu01

  昨日,汉能控股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完成对美国薄膜太阳能企业MiaSol的并购。

  MiaSol首席执行长John Carrington(左)在会上展示该公司生产的薄膜片,其身旁是汉能控股负责全球并购工作的高级副总裁周捷三。

20130110gu02

  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长李河君 逆势收购美薄膜太阳能公司

  1月9日,中国汉能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汉能控股”)宣布完成对美国薄膜太阳能企业MiaSol的并购。

  据汉能控股称,这笔交易已获得中美两国监管部门的批准。

  该公司将获得目前全球最高的薄膜太阳能转化技术,量产后转化率将达15.5%,实现对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赶超。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汉能控股在过去一年来第二次收购处于困境中的海外太阳能公司。

  去年6月,汉能控股收购了德国太阳能企业Q-Cells SE旗下的Solibro,但未披露交易金额。

  

  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太阳能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

  在这一背景下,汉能控股依然执意投资昂贵的薄膜技术,引发外界疑虑。

  

  汉能控股则不以为意。

  在昨日于北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汉能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长李河君拒绝透露整个收购交易的具体金额。

  但他表示,汉能控股幸运地以MiaSol最高估值的十分之一完成了收购交易。

  据汉能控股称,MiaSol目前市值超过20亿美元。

  

  MiaSol在2008年时的最高估值为12亿美元,之前有媒体报道称汉能控股斥资3000万美元完成此项收购。

  这一说法在昨日被李河君否认,其称“3000万美元”只是用来偿还MiaSol债务的金额。

  

  MiaSol位于美国硅谷,号称拥有目前世界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已量产薄膜太阳能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可以达到15.5%,并且预计到2014年达到17%以上,生产成本也将降低到0.5美元每瓦。

  

  汉能控股成立于1994年,自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企业。

  自2009年起,李河君借新能源政策东风,搭车“4万亿”刺激计划,携手多地政府和银行,目标是构建一个总投资额近2000亿元的太阳能帝国。

  不过,这一庞大计划曝光后,已频遭质疑。

  

  据汉能控股昨日称,在将MiaSol纳入囊中后,其薄膜太阳能产能已达到3GW(吉瓦),超过美国第一太阳能(First Solar),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寒冬”里逆势扩张

  汉能控股彼时宣称的“2000亿”计划已遭质疑,其此时的美国收购举动更是发生在光伏产业深陷“寒冬”之际,由此业界质疑之声再起。

  

  光伏发电技术分为晶硅电池和太阳能薄膜,前者仍是行业目前的主流。

  且正是从2009年起,晶硅技术的主要原料——多晶硅料价格开始大幅下滑,成本大大降低。

  此前,太阳能薄膜曾有过短暂的春天,但在尚德、英利等中国企业大力扩张产能后,晶硅电池进一步挤压了薄膜技术的市场份额。

  而且太阳能薄膜组件需要更大面积来吸收太阳能,还需算上土地成本。

  

  除成本劣势外,薄膜技术在转化率方面亦不具优势——MiaSol号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薄膜技术,转换率达到了15.5%,也只是刚刚追平了多晶硅电池的平均水平。

  

  昨日,当被问及为何在当前的行业低潮时期进行扩展,李河君给出的理由是,目前过剩是相对的过剩,前几年光伏利润高,多晶硅电池产能上的太快,很多不掌握技术的中小企业,投资个三五千万就可以把产能做起来。

  但这种过剩是产能的过剩,而不是技术过剩。

  

  “薄膜因其无污染、耗能低、温度系数好、弱光发电强等特性,可做成透光和柔性电池,具有广阔的应用范围。”李河君预计全球太阳能产业将在今年下半年复苏。

  

  小众技术CIGS

  与Solibro一样,MiaSol主要生产铜铟镓硒(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

  汉能控股的薄膜电池路线是硅基薄膜电池,并非CIGS薄膜电池。

  前者的缺点在于转化效率低、寿命短。

  

  “如果(硅基薄膜)做成组件,最高效率就是10%,而晶硅组件做得好的,效率可以达到14%到15%。”Martec迈哲华(上海)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告诉早报记者,“晶硅组件使用寿命为20年,好的话可以到25年,(那时)也只不过衰减到原来效率的90%到80%。但是,硅基薄膜5年后的效率可能就剩下80%了,对电站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很亏的事情。”

  汉能控股继续走硅基薄膜看来走不通,也不可能“转投”晶硅市场,因为晶硅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产能已经严重过剩。

  那么剩下的路子就是较新兴的薄膜技术。

  

  不过曹寅表示,CIGS本身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技术,国际上做得比较好的非常少。

  Solibro在2011年的出货量为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的Solar Frontier,但该数值也仅为66兆瓦。

  

  曹寅认为MiaSol已经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MiaSol的还是可以接受的,它产能现在在150到200兆瓦左右,一年满打满产的话,每瓦成本在1.5美元到1美元之间,如果生产得少,成本就多一点。”

  CIGS在性能上、价格上的突破空间较大,与此同时,晶硅技术要再往上提升效率、往下降低成本,都面临巨大困难。

  但未来CIGS到底能否成为主流技术似乎很难说。

  

  “CIGS现在来看还是属于不成熟的技术,最大的困难,就是铜、铟、镓、硒四种元素控制起来很困难。”曹寅解释,“CIGS电池是镀膜的方式,四种元素一层层镀在底板上,厚度只是几十纳米。对膜的厚度、几种元素之间的距离,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接触这种技术的人这么少(的原因)。”

  即便CIGS技术前景可待,眼下整个薄膜市场的情况并不比厮杀成一团的“晶硅系”乐观多少。

  

  汉能控股上一个猎物——Solibro的母公司Q-Cells由于未能与债权人就资产重组达成协议,于2012年4月申请破产,它也曾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板生产商之一,政府补贴的削减和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使欧洲太阳能行业出现严重亏损和破产。

  可查资料显示,Solibro的年产能为135兆瓦,由此可算出其在2011年的产能利用率仅为48.9%。

  

  即使是曾经风光无限的美国First Solar,也于2012年关闭了其德国分厂,因为欧洲未来装机的趋势是屋顶项目,在寸土寸金的屋顶上,太阳能薄膜电池面临的瓶颈就是光电转化率的提高。

  

  汉能控股乐观依旧:“目前,MiaSol的薄膜光伏组件量产转化率已达15.5%,预计在2014年,其转化率将提高至17%以上,并在两年内,将生产成本降低到0.5美元每瓦。”

  “印钞机”水电站

  业务横跨水电、风电、光伏发电和能源服务的汉能控股,一直致力于将业务范围扩大至水力发电以外的领域。

  据新华社报道,汉能控股在2011年获得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人民币300亿元(合48亿美元)的信用额度,用于建造太阳能和水力发电厂以及投资海外市场。

  

  汉能控股的“财大气粗”源自其水电资产中规模最大的云南金安桥水电站,这是被全国工商联、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誉为民营企业进入电力垄断行业的标志性工程。

  该水电站装机容量300万千瓦,有分析人士认为其并网发电后不啻于开动了一台“印钞机”,“一度电2-3毛钱,一年上百亿度电,水电站每年的现金流就有几十亿人民币了。这几十亿人民币就可以作为杠杆,翘起来几百亿人民币的贷款,每年还本息金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此前有媒体质疑,一旦汉能控股的2000亿元太阳能帝国计划败北,那么多地政府和银行将一起被拖下水。

  

  据财新网报道,汉能控股内部人士透露,汉能在各地投资依据“三三制原则”,即:政府出资三分之一,银行出三分之一,汉能自己出三分之一,有时在数据上做些手脚,汉能连三分之一都不用出。

  

  据财新网在2012年12月份称,汉能控股“大部分的项目处于半建半停工状态,生产出来的产品受市场行情影响无法外销只能在自己的厂房上摆着,还有不少项目至今没有开工”。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