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January

2013

“分布式”成为光伏产业“救兵”?

发布时间:2013/1/4 16:55:23739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在北京顺义的一座联排别墅内,如海正在设计自家的“太阳能发电站”。

  这个屋顶电站将与国家电网相连,发出的电不仅可供自家使用,还可以销售给电网公司。

  

  2012年12月26日,国家电网的工作人员前往他家,安装了北京市第一块家庭并网上传电表。

  这意味着,他的电站或将成为北京市首例并入国家电网的家庭太阳能电站。

  

  12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鼓励单位、社区和家庭安装、使用光伏发电系统。

  如海的家庭电站,正是属于“分布式”的范畴。

  

  相对于大规模的光伏电站,分布式的光伏设备主要安装在家庭、工厂的屋顶上,自发自用,多余的电量再上传电网。

  

  在欧美,“分布式”是光伏发电的主流;而在我国,七成多的光伏装机容量都来自大型光伏电站,“分布式”设备仅占两成多。

  

  并网、上网电价、财政补贴等众多不确定性因素,让“分布式”的商业前景成谜。

  正在启动中的“分布式”光伏市场,能挽救中国光伏行业于水火之中吗?

  别墅屋顶的“电站试验”

  一位从业者,用自家的别墅做起了分布式光伏电站试验,他计划在屋顶、二三楼窗户上安装薄膜太阳能电池。

  

  如海今年41岁,曾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多年。

  2008年,他转入快速发展的光伏领域,加盟了北京的一家光伏设备公司。

  

  在如海看来,欧美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已相当普及,但这在中国还是新鲜事物,尚未开启的分布式光伏,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他希望,未来能在光伏领域创业,为国内成千上万的屋顶设计、安装光伏电站,而创业之前,他自家的别墅,成为他的“试验田”。

  

  如海的别墅共有三层,在他的设计中,除了屋顶会安装薄膜太阳能电池外,二楼、三楼窗户的下半部,也会用薄膜太阳能电池做成玻璃幕墙。

  

  在专业上,这一套系统叫做“薄膜太阳能电池BIPV+BAPV光伏工程”,全套设备共3万元。

  系统的功率是3千瓦,建成后,每天大约能发电10千瓦时。

  

  10千瓦时的发电量,即便全部自发自用,也不能满足如海家每天约20千瓦时的用电需求。

  剩下的电量,他仍需要向国家电网购买。

  

  如海计算,系统投入运行后,他每年可以节约电费约3000多元,收回3万元的成本大约需要8年。

  

  在他看来,这种“分布式”的光伏屋顶电站,对工业厂房、商业设施,以及大型的公共建筑会更有吸引力。

  一方面这些建筑的屋顶大,会有更大的发电量;另一方面,工商业用电的电价比居民用电高出2到3倍,如果国家再能有所补贴,投资回报期可能会缩短到四五年。

  

  过剩光伏产能的新出口

  如果国内“分布式”的市场能顺利开启,无疑将成为消化光伏产能的一个新出口。

  

  尚未打开的“分布式”市场,不仅对于如海这样的创业者意味着机会,对于国内庞大的光伏产能来说,更是一个消化产品的途径。

  

  根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统计,2011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产量连续5年全球第一。

  外需不振已成事实,如此之多的产能如何消耗,令众多光伏组件厂商头疼不已。

  

  西部大规模的光伏电站,曾是众多光伏企业的宠儿。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光伏发电的上网电价,这让西部的大型光伏电站成为有利可图的生意。

  过去的一年里,众多国企、民企相继前往西部投资大型光伏电站,掀起了电站建设狂潮,这其中不乏光伏企业的身影。

  

  然而,根据《南方周末》报道,由于西部电量需求有限,加之光伏发电的成本比火力发电高出2~3倍,导致一些西部光伏电站难以满负荷运转,甚至屡被拉闸限电。

  

  2012年,在国家能源局的多份文件中,“分布式”取代光伏电站,成为政策关注的重点。

  在提法上,光伏电站被要求“有序推进”,而“分布式”则要“大力推广”。

  

  9月,国家能源局发通知,要求各地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

  有媒体分析称,根据这个示范区计划,全国31个省(区、市)的“分布式”总装机就会达到1500万千瓦以上。

  

  这个数字,比2个月前国家能源局《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1000万千瓦,还多出50%。

  该媒体认为,这是“国家能源局救市,给分布式加码”。

  

  不仅如此,12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更是明确提出,“积极开拓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着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将发展“分布式”的主张提升至国务院层面。

  

  采访中,不少光伏企业负责人表示,如果国内“分布式”的市场能顺利开启,无疑将成为消化光伏产能的一个新出口。

  

  上市公司英利绿色能源宣传部的负责人王志新表示,对于光伏组件企业来说,供应光伏电站的组件与供应“分布式”的差别并不大。

  在欧洲,英利有相当一部分的销售,都是在居民的“分布式”市场。

  

  在西班牙,英利建设了“一站式”的示范中心,将各种组件、电缆、逆变器等都摆在一起销售,当地的居民提出要求,例如每天发10度电,或是15度电,英利的工作人员就会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还会对那些感兴趣的居民进行免费的培训。

  

  “如果国内的市场成熟,我们不排除将这一整套销售模式搬到国内来。”王志新说。

  

  并网难题并未彻底解决

  广东一家光伏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向南方电网并网要盖齐几十个手续公章,他们为此搞得精疲力竭。

  

  如何启动一个尚未发育的市场?在国家政策的利好之外,还需要清除各种障碍。

  对于“分布式”来说,并网的难题首当其冲。

  

  中山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沈辉表示,早在2009年,国家就启动了“金太阳工程”,从技术上说,“金太阳工程”中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是“分布式”的,但金太阳工程实施3年以来,“最大的阻碍就是并网”。

  如今国家重点推“分布式”,如果还是不能解决并网难题,这一政策也很难真正落实。

  

  “电是不能储存的,除非购买蓄电池。如果发电系统不能并网,发出来的电用不完就只能白白浪费掉。尤其是光伏发电的高峰期在白天,但家里人都出去上班了,电量很可能会用不完。”如海说。

  

  在他看来,只有实现了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才能真正投入试用,“并网是建设电站的先决条件。”

  曾有媒体分析称,在传统的电力供应体系中,电网是根据国家规定的上网电价向发电厂买电,加价之后再卖给用户,买入和卖出之间的价差,是电网利润的主要来源。

  

  分布式发电是用户自发自用,用户每用一度电,就意味着向电网少买了一度电。

  “金太阳工程”中已建成的一些工厂屋顶电站,往往并非由工厂自主投资,而是由独立的投资方向工厂租用屋顶建设,这些电站如果将电直接卖给企业,就相当于是绕过了电网,对于电网的垄断性带来了挑战。

  

  2012年9月,《经济观察报》曾援引业内知情人士的消息称,金太阳工程实施以来,“有90%甚至更多的项目都没有实现实际意义上的并网”。

  

  10月26日上午,国家电网召开的一场新闻发布会,标志着并网政策的转机。

  国家电网宣布,接受6兆瓦(1兆瓦=1000千瓦)以下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并承诺为这样的项目接入提供便利,受理、制定接入电网方案、并网调试全过程不收任何费用。

  

  这一消息让如海欢欣鼓舞。

  早在2011年,他就曾向国家电网提交过并网申请,但由于国家没有相关政策,并网申请一直没有得到批复。

  

  国网召开发布会的当天下午,如海就通过电子邮件提交了并网申请。

  11月5日,他又前往国家电网北京市顺义区供电局,正式递交了自家屋顶3千瓦分布式光伏屋顶的发电并网申请。

  “这是我创业的第一个项目,我希望能见证国网并网新政的执行落实情况。”如海说。

  

  12月5日,国家电网正式批复了如海的并网申请,拿到了电研院的《接入系统报告》和项目接入确认单。

  如海说:“从递交申请到批复共23个工作日,比程序多3天,完全可以理解。”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