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December

2012

矢志不渝科研情

发布时间:2012/12/17 16:07:341213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331871

  在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提起蒋继穆的名字,可以用响当当的权威专家来形容。

  蒋继穆为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行业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创新成果的取得,是对他漫长科研路上的付出给予的精彩回报。

  

  两年前,因为有色行业的科技盛会即将召开,记者打电话给蒋继穆说明采访事由,电话那头传来低沉的语调:“好的,你过来吧!”紧接着电话就挂断了。

  当时记者就想,这位大师架子是不是很大呢?见到蒋继穆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位长者人很平和,虽然说话的语速很慢,但说话抑扬顿挫,谈话中个别字句偶带湖南方言,但说话很有气场。

  记者打消了来时的顾虑,从内心对蒋继穆产生由衷的敬意。

  自那之后,每当编版过程中遇到关于底吹技术的一些问题时,记者都会请教他,而他从不吝啬指教。

  就这样,记者慢慢开始不再“抵触”技术这个生硬名词。

  

  几天前,记者前去恩菲请教蒋继穆有关铜、铅行业用选矿设备的一些知识时,聊天中,记者突发奇想,何不对大师做个人物专访?

  蒋继穆,1939年出生于湖南涟源,1957年考入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学习,1962年毕业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工作。

  1982年晋升为工程师,1985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90年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历任专业组长、冶炼室副主任、院办主任,副院长兼总工程师。

  2000年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荣誉称号。

  曾兼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学会重冶学委会主任、中国硫酸协会副理事长,目前担任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

  

  个性凸显创新意识

  早年的自信和骄傲诠释了他个性的独特一面。

  童年时家中给他缝制新棉袄,他用石头将布砸开,想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可以御寒;上小学时家中给长辈祝寿,其中有客人骑马前来祝贺,好奇心促使年幼的他将鞭炮捆在马尾上点燃,他想看看马儿会有什么反应;上初中时他将教室的灯泡取下,用圆规夹住昆虫,用橡皮包住圆规头绝缘,就在他将圆规两端顶住灯泡正负电极对昆虫进行实验时,一道耀眼的火光滑过,顿时全校漆黑一片。

  他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在焦急不安中等待校方问罪。

  很快电工换好了保险丝,学校灯火通明。

  第二天班主任语重心长对他说:“以后做试验要在老师带领下,昨晚如果你出了事,我们怎么向你家长交代啊。”他还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在黑板上书写了“竟敢”两字让蒋继穆造句,他造了这样的句子:这小子竟敢考老子。

  老师看到这样的句子,面对黑板冷静了好一会儿才转过身对同学们说,这句话从语法看是正确的,不过像“小子”、“老子”这些词语除了在小说中表现人物性格外,大家不要随便使用。

  谈起这件事,他至今难已忘怀,更多的是从内心佩服语文老师的智慧和胸襟。

  

  初中的三年生活,让他至今最为遗憾的是,自己没有戴过红领巾,全班50个同学中只有两人不够加入少先队的标准,而蒋继穆就是其中之一。

  他告诉记者,如果小时候能早些懂事,戴上红领巾的感觉一定很幸福。

  其实他对红领巾充满了向往……

  在他的回忆中,中学时代几乎是在青涩中渡过。

  1954年,蒋继穆参加高中入学考试,成绩合格,可是政工老师却以其品行差提议不予录取。

  那一年湖南涟源洪水泛滥,蒋继穆不顾个人安危涉水奋力抢救国库粮食,这一情景给学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校给予了他正面的肯定和鼓励。

  他说:“也许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变数。”而这一变数其实是他心灵中善良一面的体现和展示。

  也正因为这一变数,他如愿进入高中,开始挑灯夜战、寒窗苦读,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原中南矿冶学院冶金系,从此与有色金属终身结缘。

  首次将拷贝炉移植有色行业

  蒋继穆大学毕业后对设计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被分配到原北京有色设计研究总院。

  初来乍到,他常常问老同事设计怎么做?同事们幽默打趣他:“天下文章一大抄,设计就是天下图纸一大抄。”而蒋继穆认为设计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千篇一律。

  每做一个项目,都应该有所改进,有所创新。

  他所从事的第一项研发工作,是为甘肃白银铅锌密闭鼓风炉试验厂进行设计。

  要求采用列管式金属换热器,将送入鼓风炉的空气预热至600℃以上。

  当时国内还生产不了这种耐高温的金属材料,如果申请进口,时间非常紧张。

  关键时刻,蒋继穆在报纸上看到中科院叶祖佩在首钢做三高试验,用1200℃的石球热风炉,替代800℃的拷贝式热风炉这一消息。

  用拷贝式热风炉替代金属换热器的想法在他脑海里闪过,当时这一想法得到了冶金部刘学新副部长的大力支持。

  于是有色行业第一个将钢铁用拷贝炉成功移植,解决了试验中的工程难题。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创新理念的实施,对于像蒋继穆这样刚进入科研单位的年轻人来说,创新思维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蒋继穆在漫长的科研道路上更加充满信心。

  

  项目成功走出国门

  创新理念让蒋继穆尝到自信的甜头,他认为搞创新,要了解别人所了解的,要想到别人没有想到的。

  

  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援助阿尔巴尼亚爱尔巴桑镍钴厂的设计与研发方面,蒋继穆针对沸腾炉还原红土矿水煤气消耗量过大的问题,大胆提出加强设备密封与检测,打破煤气负压操作禁区的煤气循环利用方案。

  该方案成功实现了煤气的循环利用,并且煤气单耗由400m3/t矿降至120m3/t矿,大幅度降低了焙烧工艺成本;为节约外汇成本,蒋继穆通过组织考察,自行设计,开发出1100℃的镍块网带式烧结机,这一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样机一举成为上海电炉厂样本的标准产品。

  

  1979年,蒋继穆接手新加坡金必得公司高难度技术的锡渣富集钽铌的研发工作,经过三年多的方案扩大试验,钽铌由1.2%,富集>7%,富集比优于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专利水准。

  1984年,他前往新加坡指导投产工作,项目取得圆满成功,为国家获取专利费用30万美元。

  

  回国后,蒋继穆开始主持中原黄金冶炼厂的设计工作,凭着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开发出国内沸腾炉浆式进料新工艺,取消了精矿干燥工序,不仅降低了投资,防止了干燥煤灰对金的吸附,使金的回收率大幅提高。

  他打破常规,第一个将有色行业的沸腾炉进行露天配置,使沸腾炉车间投资降低,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其实对蒋继穆来说,诸多创新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示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不仅仅是激动,更多的是鼓舞。

  由于工作业绩突出,1985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主管技术工作。

  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下,他通过出国考察,配合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组织团队对国内的重有色冶炼企业开展了技术升级扩产改造工作。

  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冶炼技术,结合国内经验进行消化、再创新,主持完成新建和改扩建大、中型冶炼工程30多项。

  以闪速炉炼镍、诺兰达炉炼铜、顶吹炼铜、炼铅、炼锡等新工艺替代了传统的鼓风炉、反射炉、电炉熔炼技术,并开发了10万吨/年大型沸腾焙烧、高温高酸浸出的炼锌工艺及装备。

  仅十来年时间,我国铜、镍、铅、锌、锡的冶炼产能、产量、自控水平、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单位产品能耗成倍下降,环保和安全卫生条件显著改善,我国重有色冶炼行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退离领导岗位 心系设计工作

  1998年,蒋继穆退离领导岗位后,却没有离开自己热爱的设计工作,在国内冶炼装备与配套水平大幅提高的有利条件下,他专心从事冶炼工艺创新的研发与产业化推广应用。

  

  为了解决当时我国铅冶炼烧结过程硫和铅尘低空污染、能耗高等问题。

  他与团队一起开发氧气底吹炼铅新工艺及配套满足该炉转动特性的大型余热锅炉、薄层分格新型铸渣机等设施,分别在安徽池州和河南豫光金铅集团建设一条氧气底吹熔炼-鼓风炉还原的工业示范性生产线。

  

  对于蒋继穆来说,2002年是一个意义非凡的年份,就在这一年,示范生产线一举成功并转入工业生产。

  该技术不仅有效解决了硫与铅尘的低空污染,还将吨铅能耗650kgbm降至360kgbm,仅仅几年之内国内已经有30家企业采用了这一技术成果。

  单炉生产规模有年产铅6万吨、8万吨、10万吨、20万吨四种规格。

  其中出口印度建厂投产的年规模10万吨的生产线已通过考核验收;20万吨/年规模的生产线即将出口澳大利亚,用于改造皮里港铅厂。

  这一技术的迅速推广,刷新了世界冶金的历史。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