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November

2012

电解铝西进祸福难料 加工跟进宜慎之又慎

发布时间:2012/11/15 16:10:05822次

据中国有色金属报报道:

  中国是一个铝土矿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而且品质也不尽人意,大多数矿不适宜用拜耳法提取氧化铝,因而生产成本较高,也是一个能源相对不充裕的国家。

  提炼原铝需要消耗大量能源,2011年中国电解铝的平均交流电耗为14000kWh/t铝,这在全世界是相当先进的指标了。

  因此中国不适合大规模发展原铝工业,但中国又是一个铝的消费大国,必须适度发展,国内的原铝以能满足国内需求60%或更少一点为宜,到国外能源或资源充足的国家或地区去建厂,把铝运回来就是,进口能源,就是节能减排。

  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一吨原铝也不产,所需的铝全部进口,一些后工业化国家如美国、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所需的铝也有一部分或大部分是进口的,他们正在逐年关闭一些国内的电解铝厂,进口的铝在逐年上升。

  他们发展电解铝工业的道路值得借鉴,可是我们还在一股劲地快速建设铝厂,值得冷静地思考一下。

  

  2011年中国原铝生产能力已超过26000kt/a,在建与拟建的生产能力在20000kt/a以上,如果2015年有80%建成,则那时全国原铝生产能力可能达到42000kt/a,将占年全球总生产能力的64%。

  对中国铝工业来说,这可能是一场灾难,若生产能力达到90%开工率,产量可达41400kt,除国内消费约26500kt外,还必须出口约14900kt,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铝净出国。

  这决不是一件好事,出口的能源与资源,留在华夏大地与空中的是污染,同时全球也接受不了这么多铝。

  

  电解铝“西进”祸福难料

  2008年以来,中国掀起了一股在西部地区(甘肃、青海、新疆)大建原铝企业的浪潮,在建与拟建项目的总生产能力超过18000kt/a,仅新疆的就有约14000kt/a,到2015年若有80%建成,铝的产量可有将达12960kt,这实在匪夷所思。

  在中国当前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这么些铝需要24000kt氧化铝,6480kt氟化盐,其它物资848kt,总运输量(含铝锭运出)44742kt/a,需要50t的铁路车辆89480辆,平均每天装卸2450辆,仅运出12960kt铝锭需要50t的车辆25900辆,平均每天装车710辆,到哪里去找这么多的车辆?当然从长远来看不成问题,但那是2020年以后的事。

  所以,笔者认为,这么蜂拥而上,向新疆与西部其他地区投资建设电解铝厂,这么集中,是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的表现,离科学发展观还有一定的距离,对中国铝工业来说是弊多利少,是“祸”而不是“福”。

  

  铝加工“西进”宜慎之又慎

  电解铝工业的大规模“西进”对铝加工业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投资者也在考虑这个问题。

  但笔者认为,对铝加工投资者来说现在还没有到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至少在2020年以前不需要考虑它。

  

  从铝工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电解铝企业宜建在资源或能源丰富的地区,因为它是资源与能源密集的产业。

  生产1t原铝需要消耗约1.95t氧化铝,而提取1t氧化铝需要约2t优质铝土矿,电解1t原铝的综合交流电耗约14000kWh,其他原辅材料的消耗也不小。

  铝锭是一种适合长途运输的物资,只要电力价格低到足以补偿长途运输带来的费用增长还绰绰有余,就是建设铝厂的“天堂”。

  比如冰岛有丰富的地热,海弯地区有的是石油与天然气,俄罗斯的叶尼塞河流域与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谷水资源富足,澳大利亚蕴藏着充裕的铝土矿,它们都成为当今大批铝厂的集中建设地。

  

  铝加工厂是生产铝半成品即铝材以及铝成品的企业,必须贴近市场,靠近用户,贴得越近,靠得越紧越好,效益越高。

  因此铝材加工厂应建在经济发达地区,不宜远离市场。

  笔者通过计算得出:平轧铝产品的最佳效益供应半径为1200km,挤压铝材的750km。

  铝材在运输特别是长途运输时,不可避免会或多或少地发生损耗,如擦伤、碰伤、静电灼伤等。

  

  生产1t铝材的运输总量约3.25t:铝锭及铝材运输约2t,其它材料运输约1.25t(熔炼材料、乳膏、轧制油、备品备件、工模具、包装材料、生产辅助消耗材料、钢材、设施维护维修材料、劳动保护用品,等等),只有贴近市场,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技术支撑力量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铝加工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是高、精、尖装备集大成的产业,需要有长期的或临时性的技术支持驰援,将这样的工厂建在边远地区很难长期留住高技术人才,一旦发生临时性事故很难得到及时的快速修复,甚至要长距离运到外地维修。

  

  中国当前经济发达地区是环渤海湾的辽宁、河北、山东、北京与天津,长江三角洲的江苏、浙江与上海,南部的福建以及珠江三角洲的广东。

  它们的铝材产量13519.158kt,占全国总产量23455.822kt(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由于我国的统计还不规范,存在着相当量的重复统计,例如有一部分铸轧带卷与冷轧带卷、冷轧带卷铝箔毛坯与铝箔等都存在着重复统计,在当前条件下这种重复统计几乎无法避免,据笔者统计2011年全国的铝材产量约 18000kt)的57.64%,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而西部地区的内蒙、宁夏、甘肃、青海、云南的铝材产量1095.116kt,占全国总产量的4.67%。

  

  西部地区的唯一优势就是电价较低,而铝加工并不是高电能消耗产业,并不像电解铝产业那样,电价占总成本的45%左右,在铝材生产中能源消费还不到总成本的18%,当然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相差较大。

  

  本文所指的中型企业是:生产能力≥100kt/a~<200kt/a的板带加工企业,生产能力≥50kt/a~<100kt/a的挤压企业,生产能力≥30kt/a<50kt/a的铝箔厂。

  大型企业是:生产能力≥200kt/a的板带企业,生产能力≥100kt/a的铝材挤压企业,生产能力≥50kt/a的铝箔企业。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至少在2020年以前,到远西部地区去建中大型铝加工厂不适宜,或者说应慎之又慎。

  

  关于铝产业分布地区划分

  对加工业来说,其布局地区与结构应与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可大致分为三个地区: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包括内蒙东部、山东、陕西、宁夏东南部、甘肃兰州以东、四川成都以东、重庆、云南昆明以东、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远西部地区,包括哈尔滨-通辽-包头-银川-兰州-西宁-成都-昆明线以西的广大地区。

  

  2012年中国铝加工材生产能力约28000kt/a,其中平轧产品的12000kt/a,占43%;挤压材(型材、管材、棒材)的约12850kt /a,约占45.9%;线材(电线、电缆、其它线材)约2600kt/a,占9.3%;锻件、粉、膏约500kt/a,占1.8%。

  在这里所指的平轧产品是指冷轧带材(含铝箔带坯)与少量(约4%)热轧板。

  

  从地区分布来看,沿海地区铝加工材生产能力约占61%,为17080kt/a,中西部地区约占38.5%,为10780kt/a。

  远西部地区还不到0.5%,少于140.0kt/a,现在在此地区较大的铝加工厂仅有黑龙江省大庆市的同禹澳斯铝业有限公司(板带箔40kt/a);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电子光箔生产能力50kt/a,折合冷轧带坯61kt/a。

  可根据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在此地区适当建设一些中大型铝加工厂。

  

  铝加工材生产能力的这种地区分布结构是合理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以后随着新疆-中亚铁路、云南-缅甸铁路、云南-柬埔寨铁路的修通,对外交往的加强,出口量的上升,可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地分期分批在远西部地区建一些铝加工企业,但应避免生产能力形成过于集中,先期宜建一些中小型厂。

  总之,铝加工企业不宜紧随铝电解企业之后跟着“西进”。

  

  当然,只要经过精密的准确的核算,能确保建在远西部地区企业产品运到沿海或出口有相当高的利润可图,就像美国铝业公司在沙特阿拉伯建马登铝业公司,它的铝带卷的95%左右都要万里迢迢销往欧洲与北美市场。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