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October

2012

本报评论:“地方收储”并非“速效救心丸”

发布时间:2012/10/12 9:44:17501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近日,云南省开始实施由9月份开始并于年底结束的新一轮工业金属收储政策。

  在经济持续下行、有色行业持续低迷、有色企业度日维艰的形势下,云南省的这次收储政策被寄予厚望。

  紧随其后,江西省政府也决定将对省内战略性资源产品进行收储。

  “地方收储”似乎已成为地方保增长的法宝。

  但记者认为,对于该政策的效果,我们现在还不能盲目乐观。

  

  在经济增长乏力,企业经营困难的形势下,政府伸出“看得见的手”助推经济上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通行作法。

  如果我们把经济系统看作人的机体的话,疲软的经济可以视为一名病人,“铁公基”就可以看作是一种“手术式”的治疗,通过大量新建项目,创造需求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国家储备或地方收储则可以看作是一种“调理式”的治疗,通过收储来扩大既有的某些行业的需求。

  收储这种方法相对来说政策的指向性更明确、可控性强,对经济的影响也比较温和,所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增加一些战略性的储备,疏通经济循环中的症结,无疑是一种前瞻性的、可行的措施。

  

  但是收储政策真正要发挥效力必须依赖于几个条件:一是要真“收”真“储”,面对受制于需求约束的行业、企业,只有当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把多余产品从市场上拿走,并在一定期限内储存在政府手中时,才能提振市场;二是要足“收”足“储”,如果收储没有达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对整个庞大的市场将不会产生实质性的作用;三是要快“收”长“储”,政策执行必须很快进行,而且政策必须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经济周期的演进、行业的调整都不是在极短时期内能完成的,如果政策周期过短则效果不会明显;四是要正确选定收储对象,尤其是地方收储更是如此,在市场一体化程度很高的今天,如果地方的收储不能集中于自己的优势产品,那么政策的影响最终必然会湮没于更大市场浪潮之中。

  

  云南收储采取的手段是企业将库存做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而政府负责偿还贷款利息。

  因此,所谓的收储实质上不过是向本地有色企业提供特定数额的无息贷款而已,明为行业收储,实为企业融资。

  收储的这部分产品的所有权仍然在企业,对政府收储产品价格上升带来的收益和下降带来的亏损,企业将享受收益和承担风险。

  这种收储方式下,企业所能受惠的仅仅是得到一定的银行融资支持和政府的利息补贴。

  因此,云南的收储政策很难说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收储”,企业对该政策的反应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对行业的影响如何也要静观其变。

  

  云南收储政策开了个好头,它对有色行业的发展,特别是云南省本地的有色企业度过当前的困难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该政策目前仍然是权宜之计,我们不能期望它能够在短时间内根本扭转行业低迷的大势。

  但是它引发我们诸多思考,如何在实施中不断丰富收储手段、积累收储经验、完善收储政策,最终建立一个多省区联动、行业内协调的、长效的地方收储机制,甚至未来建立起一个国家层面的超级收储体系,这些可能将对经济的稳定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