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October

2012

稀土价格1年来跌幅已超过60%

发布时间:2012/10/10 14:49:26843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综合互联网消息:自去年6月至今,稀土价格一直处于下跌局势。

  9月6日,氧化钕的价格为42.5万元/吨,较1月初75.5万元/吨的价格,跌幅高达43.7%。

  

  不只氧化钕,氧化镧、氧化铈、氧化镨等稀土氧化物均有大幅度下降。

  而稀土金属价格跌幅更甚,金属镧、金属铈、金属镨、金属钕、金属铽以及金属镝均有大幅下跌。

  其中,跌幅最高的当属金属镨,为48.3%。

  

  与稀土各种产品价格大幅走低相应的,则是包钢稀土、厦门钨业等稀土公司略显捉襟见肘的半年业绩报告。

  厦门钨业因下游需求疲软,上半年业绩不理想。

  2012年半年报数据显示,厦门钨业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29亿元,同比增长9.01%;实现利润总额6.13亿元,同比减少20.05%。

  而包钢稀土也未能独善其身,中报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62.97亿元,同比增长5.32%;实现营业利润24.12亿元,同比下滑37.8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7亿元,同比下滑20.60%;实现基本每股收益0.65元。

  

  “不只是稀土,任何产品的价格涨跌都是市场行为。如果供过于求,它一定是往下走。如果紧俏,肯定往上涨,都是阶段性的涨跌。”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告诉《英才》记者,“稀土价格涨跌是和大的国际经济环境相关的。目前不景气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稀土需求也萎缩。”

  格局迥异

  因为中国稀土实行配额制,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几度欲诉至WTO,以期中国敞开低价稀土市场。

  不过,虽然2012年稀土配额较2011年还略有上涨,但需求却处于萎靡状态。

  据中国海关数据,2010年1-7月稀土出口量同比下降36.7%。

  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共计30184吨,但2011年全年出口量为1.86万吨,仅占配额量的61%。

  

  而与市场预计的2012年世界经济低迷,将导致国外稀土需求更趋疲软不同的是,2012年全年配额比2011年30184吨微增2.7%。

  8月22日,中国商务部补充下达2012年第二批稀土出口配额,合计下达轻稀土配额27122吨,中重稀土3874吨,合计30996吨。

  

  与此同时,欧美等国家也一改此前剑拔弩张之势,而是加速稀土自给自足。

  美国和澳大利亚稀土矿山扩产提速,使得形势愈加严峻。

  美国钼矿公司此前公布,计划投资8.95亿美元,将稀土年产能从2万吨提升至4万吨,而其去年产量尚不足5000吨,全球份额也将从4%提升至30%以上。

  

  而澳大利亚的Lynas Corp也公告了在马来西亚分两个阶段修建冶炼厂,在2013-2014年将出现规模化的量产,一、二期达产后稀土氧化物的产能达到2.18万吨,生产成本约为1.6万-1.7万美元。

  

  齐鲁证券分析师闫磊预测,由于2011年稀土价格暴涨的影响,海外稀土矿山开始重启,产能释放的速度之快有些超过国内的预期。

  未来三年稀土资源大国的地位将受到强烈冲击。

  中国稀土冶炼产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或将从2010年的95%下降至2015年的63%,绝对数量或将从12万吨下降至9.3万吨。

  

  “我们也非常关注国外一些矿产资源的开采。”张忠说,“应该说,国外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开采,首先是供需结构的调整。今后,世界稀土供需格局肯定会改变。同时,因为稀土价格的上涨,国外进行稀土开采的商业可行性也加大了。”

  其实,在这场稀土战役中,中国以及中国的稀土企业看似风光一时,然则从未占据上风。

  早在2005年之后,中国就控制了全球95%以上的稀土资源供给,不过却是以低价取胜,而日、美等国则依靠在稀土新材料领域的技术先发优势,获取了稀土产业链上的超额利润。

  

  从2010年开始,中国频繁出台稀土行业整合政策,试图依靠垄断的力量,大幅提升稀土资源产品价格以获得稀土产业链上更多的利润。

  此举导致了海外稀土矿山的重启,且产能迅速释放,未来数年或将大幅压缩国内稀土资源产品的市场空间。

  

  2011年,中国虽凭借着供给垄断优势,在密集出台的产业政策的配合下,半年内,大部分稀土原料价格出现数十倍的涨幅。

  然而,由于中国稀土行业的先天性缺陷和外部供给的冲击,2011年下半年至今,稀土原料价格出现了60%以上的跌幅。

  在这场利益博弈中,中国稀土行业未占先机。

  收储影响

  虽然因为全球稀土矿山开采重启,稀土资源供给格局大有回到上世纪90年代之势,不过,“这也在客观上对于我们保护资源,改善环境,调整结构是有好处的。”张忠告诉《英才》记者。

  

  只是面对海外企业的竞争,中国稀土行业重新回到低价倾销老路上可能性很小,因此中国稀土行业必须做出大的调整以应对新的形势。

  启动国家收储战略,便不失为良策。

  

  稀土收储的讨论始于去年5月。

  当时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建立稀土战略储备体系,将按照国家储备与企业(商业)储备、实物储备和资源(地)储备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稀土战略储备。

  

  7月,首次国家稀土战略收储工作启动。

  收储原则为选择未来有重要应用但现在比较稀缺的产品,以及在市场价格低的时候进行一些战略性产品储备。

  

  之后不久,厦门钨业与国储物资调节中心、中色股份(000758,股吧)、四川江铜稀土有限公司、包钢稀土、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出资成立稀土交易所。

  

  虽然市场各方均预测稀土价格会因为收储工作的进行,而有所提振。

  但张忠认为对市场影响不会很大。

  “国家当时提出收储,是本着保护资源的初衷,因为稀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原材料。”张忠告诉《英才》记者,“建立稀土资源战略储备机制,不是要集中收储很多矿产资源,整体的收储量对于供给量相比,还不是很大。”

  过去中国在稀土领域,最大的竞争优势便是低成本和资源垄断,即资源的稀缺性和资源的廉价性。

  而现在,国家则需要支持稀土产业由上游向下游,向功能材料高科技产品发展。

  

  虽然近几年中国稀土在产业链延伸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在稀土产业的下游,也就是稀土的功能性应用材料方面,也有很大发展。

  但是,“一些非常高端的应用产品,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已经超出了稀土行业的范畴。实际上,我们在高端制造业和高端的高科技产品上,与国际市场还是有差距的。”张忠介绍,“如果能在稀土的高科技应用产品技术上有所突破,将对稀土价格体现,效益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