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September

2012

广东深圳“试水”碳交易

发布时间:2012/9/24 9:22:19799次

据华夏时报报道:

  SMM网讯:近日,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在启动仪式上,最受关注的是4家水泥企业以60元/吨的价格,共7800万元认购了130万吨碳排放权配额。这意味着,广东率先在充满技术难度和尚有诸多空白领域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上迈出了实际性步伐。广东为此雄心勃勃,宣告要在2015年基本建立在全国有重要地位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而挑战者亦有之。不到一周时间,深圳9月18日即宣告,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将注册资本由1500万元增至3亿元,由此成为全国注册资本规模最大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在碳排放权交易上,深圳亦宣告到2015年初步建成具有兼容性、开放性和示范效应的区域碳排放交易市场。

  所谓碳排放权交易,指碳排放配额的买卖。2011年10月29日,国家发改委确定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省、广东省以及深圳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于是各地竞跑碳交易试点的马拉松大赛正式拉开帷幕。

  广东探索之路

  “其实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广东就开始在碳交易的路上探索前行。”广东省碳排放交易机制设计参与者之一、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战略中心博士骆志刚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其实,从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时间上看,广东并不是走得最快的。早在今年3月底北京就率先宣布全面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

  “碳交易试点工作的步伐不能单纯看启动时间,而应该以碳交易体制的设计推进进程为衡量标准。”骆志刚对记者解释。他认为,广东的步伐还是相对领先的,对碳排放权交易基础制度的设计做了大量的调研和摸底工作,培育了一批有碳资产管理意识的企业,为试点开展打下了殷实的基础。

  “广东省的优势在于行业较为齐全,企业数量众多,省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行业、企业的减排成本差别较大,这恰恰是碳交易的必备条件。”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广东省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仪式上表示。

  “此外,广东版碳交易试点范围覆盖21个市级,涵盖九大行业,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及行业之间的减排成本差异是其他试点地区无法比拟的,这也是奠定广东示范地位的重要因素。”骆志刚补充说。

  而节能减排的压力亦使得广东步伐必然加速。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提出,广东省在“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18%、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9.5%的目标,节能减排的压力巨大。

  试点省市角力暗生障碍

  “各省市都想成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典范。”一位长期跟踪碳交易市场的专业人士表示忧虑,“这将导致各个试点省市各自使力,政策联动及信息交流受阻。”

  对试点的7个省市而言,更具吸引力的是碳排放权交易背后的交易平台碳排放权交易所。对地方政府而言,这很可能衍生成为一个继股市之外的庞大的资金储水池。

  7个试点省市暗自角力的格局也使得它们在碳排放权交易诸多技术核心问题上各怀心思。事实上,中国作为碳排放配额交易国际舞台上的后来者,试点省市均面临着诸多需要合力克服的技术难题。

  “目前国内碳排放权交易总体机制的设计基本参照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长期从事CDM项目碳排放审核及认证工作的古立然向本报记者阐述。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是碳排放信息报告制度及核查规范的制定者之一。“在碳排放权交易总体机制的设定方面,技术标准我们已经有了很好的参考范本,但是每个试点省市在总体制度设计的时候必须综合各个地方政府及行业间的承受力,这就是地方政府及行业、企业间的多方利益博弈的过程。”古立然称。

  在骆志刚看来,包含地方各级政府在内的多方利益博弈成为比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设计技术标准更难的一个问题。

  从目前试点的7个省市传递出的信息来看,各地在“信息的披露与核查”这一基础性问题上就需要耗费3-5年的时间。

  古立然认为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碳排放信息框架体系,其中包括企业碳排放信息报告编制指南、碳排放信息报告披露制度及碳排放量核查规范。

  另一方面,碳排放信息第三方核证机构的稀缺也阻碍了各地试点工作的进程。据有关权威专家统计,目前国内只有5家对CDM项目进行定性的“审定(Validation)”和定量的“核查”机构,至于面向国内的碳排放权交易的第三方核证机构,目前还没有机构的认定。

  试点区域的私心和利益,使得一些应该共同解决的问题难以形成共同合力。

  骆志刚指出,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试验期,其实各个碳交易市场是独立的封闭体,被强制纳入交易体系的企业缺少碳排放配额,只能从购买广东省内其他企业的剩余配额或者政府手上预留的配额。

  换句话说,各个试点省市存在的是封闭发展与互相竞争的关系。业内人士指出,这不利于下一阶段全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碳价机制与国际接轨也困难重重。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