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June

201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可盲目求大

发布时间:2012/6/18 15:09:51772次

据国际商报报道:

  SMM网讯:近年来,中国企业出境并购交易数量逐年上升,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步伐的加快,一些问题也开始集中凸显。在日前于浙江宁波举行的2012中国开放论坛上,不少业内人士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存在的盲目求大的心态表示担忧。他们指出,充裕的资金并不是出境并购成功的唯一要素,出境并购的成功,还需要充分调研标的企业所在地区的法律及政策,做好防范风险的准备。另外,并购交易法律程序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始,交易完成后“1+1>2”的经济效应才是并购交易成功的重要标志。

  成效不尽如人意

  评估跨国并购成败得失的关键并不在于并购案例金额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并购的协同效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间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马光远认为,“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企业目前交出的成绩单显然有些不尽如人意”。

  麦肯锡的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企业兼并案例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体到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

  据了解,2008年中铝收购力拓、平安收购富通、国开行收购巴克莱、中投投资黑石等特大型案例使得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交易额达到了205亿美元,占当年对外投资额的一半以上。然而,上述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却高达2000亿元。

  投中集团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企业的出境并购依然面对成功率较低的困境。如光明集团除2011年成功并购澳大利亚食品企业ManassenFoods、2010年成功并购新西兰乳业公司Synlait51%股权外,其他并购交易均以失败告终;而中海油参股50%的Bridas公司在收购BP持有的阿根廷泛美能源股份时,也出于法律原因最终终止了交易。

  盲目求大心态不可取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少企业简单地认为,购买了一家大公司,自己的等级就能得到提升;购买了一个品牌,自己的产品就能变成国际品牌。对此,日本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日中管理学院院长李克教授指出,“在海外并购的过程中,我们特别要警惕这种傍大款的心态”。

  马光远也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成功率低,与一些企业的心态有很大关系,要么是“炫耀性”的,要么抱着“抄底”心态,“总以为海外遍地是黄金,对海外并购的复杂性认识不足”。

  马光远说,当年一家中方企业想并购三大汽车厂商中的一家,企业认为这个并购对于它们来讲很重要,因为一旦并购成功,企业就可以直接进入全球500强。但是并购以后是否赚钱,并购以后怎么整合,并购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企业考虑得并不充分。

  在国际市场发展过程中,市场变化越来越快,技术更新越来越快,消费者需求越来越强调个性化,此时企业仅仅关注规模的扩张,早晚要出问题。

  并购策略须有针对性

  马光远认为,海外并购涉及到文化、政治、法律等多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在并购交易过程中充满了陷阱,成功者少,失败者多,企业须对收购对象所在地的法律环境、劳工制度等有充分的了解。

  在商业风险方面,吉利控股董事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沃尔沃汽车全球董事李东辉认为,最好充分调查欲并购企业的财务报表、业务报告等。在整个交易安排中,不论交易时机、价格谈判,还是对未来的风险预判,都要有相关的机制,在合同谈判中进行相应的规避。

  马光远也认为,不熟悉跨国并购的游戏规则、过于高调以及缺乏长远的规划都是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亟须避免的问题。

  除了需要注意的风险外,有哪些策略保证并购成效,也成为众多想要“走出去”企业关注的焦点。李东辉表示,并购过程中首先在对并购对象的选择上,一定要有非常明确的原则,不要仅仅为了做大而并购。“业务相关性、战略符合性、市场价值,包括企业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和能力,是否需要通过并购来补足自己的能力等都需重点考虑。”

  当然,海外并购中,融资策略也非常关键。李东辉表示,公司的现金流、盈利,通过上市公司股票融资,或者美元债券、人民币债券等各种工具,都可以作为出让方出让公司的卖方,也可以提供分期付款等手段。

  谈判中有很多策略,李东辉将其总结为“五个满意”的原则,客户满意、目标公司满意、政府满意、最终自己公司的投资者满意、尤其要注意的是公司的员工也要满意,这是未来公司的核心动力来源。

  海外并购一直被视为勇敢者的游戏,尽管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过去的20年里,在海外收购上教训多多,但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经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并购市场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在经历了青春期冲动的代价之后,对跨国并购的敬畏,做足并购的功课,低调地进行并购,也许会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基本行为准则,相信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之路会越来越顺畅。”马光远表示。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