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May

2012

美光伏“双反”暗藏“阴谋家”

发布时间:2012/5/29 15:08:24995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

  5月17日,上海,光伏四巨头施正荣、苗连生、高纪凡和瞿晓铧再一次坐在同一个主席台上。

  和半年前在北京历史性的第一次聚首相同,这次还是为了应对美国双反。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同行是冤家。

  能让这四个大佬一而再就一件事聚首表态,许多人都感觉到:事态严重极了。

  但可能也没那么严重。

  

  去年,在北京的新闻发布会上,英利除了董事长苗连生本人出席活动之外,从在会场外引路到会场内负责签到的,全都是身着英利工作服的员工。

  如此的兴师动众,被外界理解为英利“很重视”。

  但这次,苗连生却说,“我个人认为今年全球安装量在30吉瓦左右,美国充其量也就4吉瓦,占不了多大比重。”

  对行业内所担心的欧洲可能效仿美国提出双反调查一事,苗则认为,“鉴于欧洲当前的经济形势,为这么点儿事,把中国这么大的一个贸易伙伴得罪了,不是什么好事情。”

  末了,他不忘补充,“这只代表本将军的观点,不代表台上其他三位将军观点。”

  其他三位将军是怎么想的呢?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之前,尚德就已经对外表示,已经开始准备全球化的市场运转策略,从中国大陆外的国家和地区采购太阳能电池片,以规避反倾销税。

  

  天合的想法也类似。

  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说,“现有的目标是台湾地区,加拿大和马来西亚。”

  阿特斯也有自己的应对方式,除了外购电池片,阿特斯致力于转作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

  “去年电站建设营收占总营收比重为10%,今年计划增加到25%,明年是40%。”

  即使以上方案都不好使,可能也不用怕。

  “我们通过规模优势、技术领先优势和制定灵活机动的销售策略,不断降低光伏发电成本。像我们一个企业,你那卖两块,我这卖五毛,看你买谁的?”苗连生说。

  

  当然,这是将军们才敢说的话。

  对于中国更多的光伏企业来说,可能蔓延至欧洲的“双反”战火让他们丝毫不敢大意。

  

  实际上,上海四巨头的新闻发布会刚一结束,在北京的一个小型讨论立刻开始。

  “我们要提前行动,主动出击。”福能集团董事长刘佳勇说。

  

  他所说的“主动出击”,是将在于6月在德国和7月在北美的展会上向当地民众发放是否支持双反的问卷,“如果多数人不支持,我们希望欧美政府倾听民众的声音;如果多数人支持,我们只有认了。”

  美国市场壁垒重重

  据了解,因为美国国内光伏组件成本较高,市场大量安装了来自国外的光伏组件,尤其是来自中国的组件。

  

  2011年1-4季度,中国对美国市场的组件出口量分别为:300兆瓦、351兆瓦、505 兆瓦和778兆瓦,全年累计达到1933兆瓦。

  而去年在已安装的2.4吉瓦组件中,有约1.66吉瓦来自中国厂家,占到安装总量的约69.2%。

  

  实际上,2011年美国市场光伏装机容量增加明显,其在2010年的装机总量只有887兆瓦,这也让美国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光伏市场之一。

  虽然美国市场已启动且潜力较大,但美国在初步裁定反补贴税率后,将向前追溯90天开始征税,对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美国必然产生影响,尤其是出口份额较大的企业。

  

  全球光伏网的统计数据显示,从品牌来看,尚德电力在美市场份额最大,为18.3%;其次为天合光能,占13.6%;此外,英利绿色能源也占有7.3%的份额。

  

  “如美国采取高税率政策,中国光伏产品通往美国的道路就基本堵死了。”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而在美国建设工厂等措施也难以规避,毕竟美国的人工、电力、土地等成本远高于大陆,在美国建厂生产出来的产品,难有竞争力。”

  实际上,尽管目前来看美国市场上所需组件以中国厂商供应为主,但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美国光伏市场本身具有较强的排外性。

  

  从全球市场来看,除了实行FIT(补贴电价全额收购)补贴的许多国家之外,还有以美国为代表的补贴制市场和少数平价上网市场。

  

  “我们在美国市场中努力了三四年,还是觉得美国对于外国投资者没有保障。”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维利说,“而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美国市场的发展。”

  他介绍,在美国做光伏电站项目因为没有固定电价,每个项目都需要跟电力公司谈购电协议(PPA),合同期限通常为20年,在合同有效期间电力公司从光伏项目开发商处购电,并且有时会附带一些辅助性服务。

  

  在补贴发放上,美国采用退税补贴制,“假如说你申请到1度电0.3毛钱的补贴,政府不是直接给你钱,而是要你用原来的应缴税款来冲抵,多数中国企业在美国是不交税的,那你怎么玩?只有在当地找"税务投资者伙伴"。”

  也就是说,当地的“税务投资者伙伴”将应缴税款支付给电站项目开发商,但前提是中国的项目开发商不能做控股股东,同时需要“税务投资者伙伴”全程参与。

  

  “最麻烦的是,要保证最终的收益还需要去市场上出售绿电指标,给需缴纳环保费的发电企业,但是因为市场价格是变动的,没有人愿意跟你签长期的购买协议,都是每年一签,非常耗精力。”苏维利说。

  

  “阴谋家”SolarWorld现身?

  会和美国商务部提出申诉,要求对中国出口的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

  

  但正是这家摇着双反大旗的公司,近日却被爆料其通过在亚洲代工企业生产的组件,在德国参与竞标时,以0.59欧元/瓦(DDU,即未完税交货)的低价打败了三家来自中国的企业。

  

  据了解,参与这个总量为10兆瓦项目投标的三家公司分别为阿特斯、晶科能源和海润光伏(600401),但却因为SolarWorld打着made in Germany的廉价组件败北。

  

  “0.59 DDU?我可以说脏话么?”一位业内人士在获知此消息时说。他认为,真正的德国制造不可能这么便宜,“SolarWorld的诚信有问题。”

  所谓DDU,是指卖方将备好的货物,在进口国指定的地点交付, 而且须承担货物运至指定地点的一切费用和风险(不包括关税、捐税及进口时应支付的其他官方费用), 另外须卖方应承担办理海关手续的费用和风险。

  

  “都说中国组件便宜,但是这个0.59欧元/瓦约合4.7元/瓦的价格,基本上已经是中国的一二线组件厂商的成本价,如果再按照DDU的支付模式,肯定是亏本的。”上述业内人士说,“更何况SolarWorld的组件上还写着"产自德国",但这个价格一定做不下来。”

  一般认为,且不论中国的组件生产具有原料聚集和规模较大的优势,仅是相对廉价的劳动力,已经让中国组件最终在价格上低了不少。

  

  “欧洲的人力成本较高,聘请一个员工的企业成本约在50万元/年,这在中国可以雇佣到七八个人。”刘佳勇说。

  

  前述业内人士分析,如此低的价格只可能是SolarWorld找中国的三线企业或者印度公司做代工,“但如此低的价格下生产的组件,质量肯定难保证”。

  

  当然,欧洲企业找代工并非没有原则。

  “有些企业还是很爱惜自己羽毛的,都找的是质量可靠的中国厂商。”前述业内人士说。

  

  实际上,多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透露,SolarWorld在中国拥有多家代工企业,最知名的莫过于尚德。

  但尚德电力投资关系部主任张建敏却并不承认这样的传言,“我印象中尚德没有给SolarWorld做过贴牌,我印象中我们都是只做自己的品牌。”

  而现在,美国的双反,将光伏市场的排外性再一次加深。

  

  美国双反的直接原因,是总部位于德国的SolarWorld于去年10月19日联合了多家美国公司组成美国太阳能制造联盟(CASM),并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

  阻击战“弹药”足够?

  不过,一些评论也认为,在美国双反的过程中“阴谋家”SolarWorld并未如其想象那般最终坐收渔翁之利。

  

  “假如电池片不是中国大陆产的,美国双反税率可以避免。”RENOGY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李懿说,“SolarWorld受益?行业价格如SolarWorld所愿?”

  SolarWorld可能也意识到了这点。

  继在美国挑起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之后,这家德国最大的太阳能组件制造商表示,计划于今年年中在欧洲发起针对中国太阳能制造商的反倾销诉讼。

  

  “我不认为SolarWorld在欧洲申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双反调查会得到政府的支持。”沃尔索太阳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总裁施睿(Stefan Riel)说。

  沃尔索的母公司Wirsol Solar AG成立于2003年,在德国电站开发及系统集成领域排名前三。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