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April

2012

中国饰品行业屡发有害元素超标事件

发布时间:2012/4/18 16:22:52790次

据信息时报报道:

  看上去色泽鲜艳夺目的仿银、仿金、仿宝石饰品,因为价格低廉、款式新颖受到很多年轻消费者的追捧。然而,日前贵州省工商局发布的抽检公告显示:抽检商品镍释放量超标,最高超出允许释放量的49.24倍。无独有偶,近日山东省济宁市检验检疫局对一批国外进口的项链抽检也发现,镍释放量超过我国标准的近20倍。因有害元素超标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又一次尖锐地摆在饰品行业和广大消费者面前。据了解,仿真饰品因价格便宜、利润可观,在广州一些外贸店、格子铺、小饰品店甚至百货商场内均有售。

  

  记者调查:“三无”仿真饰品充斥市场

  上周末,记者走访广州流行前线、公元前动漫星城及附近商铺发现,仿真饰品多为“三无”产品,长时间佩戴存在严重的健康隐患。同时,记者还询问了多家店铺的店员或老板,是否清楚什么叫“镀镍”,她们均表示不清楚;至于含铅、含镉的饰品对人体有什么危害,她们更表示没有听说过。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广州市区不少商业旺铺都在销售这种外形迷人、成分不明的仿真饰品,包括戒指、项链、耳钉、发饰等,材质多被店员笼统地称为合金,价格从30元到300元不等,购买这些小饰品的以18岁~30岁的年轻女性为主。

  

  在流行前线某家饰品铺内,记者从多个饰品外包装上看,这些饰品多为“三无”产品,无厂家地址、成分标识和产品相关信息,有的甚至连包装都没有。当记者询问产品材质时,该店店员称,“生产厂家说是特殊材质,究竟使用了什么特殊材质我也不清楚,反正不易掉色,长期使用都光艳如新。”

  另外,在北京路步行街的一家饰品店内,记者拿一款外形颜色与黄金饰品非常相似的货品询问店员是什么材质,该店员表示不是很清楚,大概是合金或镀金之类的。当被问及佩戴后是否会引起皮肤过敏时,店员当即表示,“肯定不会出现皮肤过敏,很多人购买,并未有人佩戴过后回来投诉的”。

  

  行业扫描:有害元素超标事件频频出现

  业内资深人士黄先生向记者透露,饰品中除了镍释放量超标问题之外,镉、铅等有害元素超标的事件更是屡禁不止。国内有不少饰品批发商家为了赚钱昧了良心,为降低成本,他们利用劣质材料制造仿真饰品,这些劣质材料中可能具有铅、镉、塑化剂等有害元素。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有害元素超标事件在中国饰品行业屡有发生,令人汗颜。

  

  2012年2月,上海市质监局公布了上海市2011年贵金属制(饰)品质量抽查的结果,在抽查的110个批次中,有7个批次不合格。其中,上海梦恒珠宝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的13.8克s990手镯、温州康华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30克纯银纪念银条,经检测,饰品内有害元素铅的含量超标,属于严重的质量问题。

  

  2011年6月,广东省工商局对外发布消息指出,2010年省工商局在流通领域黄金、铂金饰品质量监测中,共抽查147家销售企业的240款金饰品、铂饰品,有114款饰品核查总体不合格,占47.5%。此次抽查中发现有个别饰品有害元素超标,其中,深圳市玉福珠宝首饰有限公司生产的玉福珠宝牌Au750项链的镉为1.7%。佛山市顺德区友谊珠宝有限公司抽样的标称友谊珠宝牌意大利项链的镉含量实测为1.5%。

  

  对此,黄先生表示,要从源头上,从原材料、焊料等方面断绝有害元素的侵入,对从不同渠道进入市场的饰品,销售企业要进行有害元素含量的抽验,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质量保障制度。而各地的监督部门在产品的抽查中,一定要重视有害元素含量的检测,并将其作为一项必检的项目,以确保不再发生饰品有害元素含量超标的问题。

  

  专家说法:镉、铅等有害元素可致癌

  据广东省珠宝玉石及贵金属检测中心副站长龙楚介绍,仿真饰品光彩夺目多是在表面镀层镍。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指出,含镍首饰(包括非贵金属首饰)应符合以下规定: 用于耳朵或人体的任何其他部分穿孔,在穿孔伤口愈合过程中摘除或保留的制品,其镍在总体质量中的含量必须小于0.5%。与人体皮肤长期接触的制品如耳环、项链、手镯和手链、脚链、戒指等,这些制品与皮肤长期接触部分的镍释放量必须小于0.5微克/平方厘米/星期; 这些指定的制品如表面有镀层,其镀层必须保证与皮肤长期接触部分在正常使用的两年内,镍释放量小于0.5微克/平方厘米/星期。

  

  据悉,镍是最常见的致敏性金属,约有20%左右的人对镍离子过敏,会引发皮肤过敏发炎,长期接受大量镍释放量还将导致心肝肺等器官的伤害。镍含量超标对人体有很大的危害,经常接触镍制品会引起皮炎,一旦吸入镍粉尘易导致呼吸器官障碍,引起肺水肿、急性肺炎,并诱发呼吸系统癌。而仿真饰品中的重金属、化学溶剂等同样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威胁,如果长期使用劣质的耳饰、鼻饰、牙饰等和身体内部接触的饰品,有可能致癌。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