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April

2012

青海矿藏的优势与后发优势

发布时间:2012/4/18 9:39:02969次

据中国选矿技术网报道: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青海人其实是守着一座大“金山”。那么,这座“金山”究竟有多大呢?

  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李志勇分析,青海矿产资源分布广泛,体现出北部煤炭、中部岩金、西部盐类和油气、东部非金属,而有色金属从南到北均有分布的特点。

  据省国土资源厅总工程师韩生福介绍,全省已发现各类矿种133种,占国内已发现矿种的77.78%。探明有储量的矿产107种,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矿产151种的70.86%。其中,61种矿产资源的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45种重要矿产资源中有20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

  “特别令人振奋的是,青海的优势矿产多。”韩生福说,盐类、石油、天然气、部分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钾盐保有储量7.35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79%;镁盐保有储量42.03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93.5%。已探明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储量分别为4.35亿吨和3068.4亿立方米,分列全国的第13位和第8位。铜、铅、锌、钴及金矿,储量大、开发前景较好。石棉、石英岩、石灰岩等资源储量均居全国首位。上世纪90年代,有人曾作过测算,仅柴达木盆地中15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就有16万亿元之多。

  而共伴生矿多是青海矿产资源的又一突出特点。这就意味着,只要把综合利用工作做好了,一个矿往往就会变成几个矿。例如,察尔汗钾镁盐矿床,既是大型钾盐矿,又是特大型的镁盐矿、钠盐矿、锂矿、铷矿及硼矿,还是大型溴矿和碘矿;德尔尼铜矿床,既是大型铜矿,又是大型钴矿、金矿、伴生硫矿及硒矿,还是中型锌矿和银矿。

  最新的地质工作进展表明,青海守着的“金山”远比现在已发现的要大得多:在青海省,发育着祁连山、柴北缘、东昆仑、三江北段等几个重要的成矿带,自2000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后,特别是青藏专项实施以后,这里成为我国矿产勘查进展大、成果多、成效最为明显的地区之一,从一大批重要新进展和取得的初步成果来看,这几个重要成矿带均具有形成大型乃至超大型重要金属矿床的地质条件和前景。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在短期内形成几处大的国家级重要矿产勘查开发基地。

  青海矿藏的后发优势

  尽管青海拥有如此丰富的矿产资源,但资源潜力并不等于现实生产力。如果要把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守着金山过穷日子”就是青海最典型的写照。

  “青海省并不缺少矿产资源。”2005年,裴荣富在为青海省政府部门的各级领导干部作报告时分析道,“这说明青海省的矿产资源普查工作还没有到位。矿产资源的隐蔽性,决定了我们要对许多地区开展深入的地质调查,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

  的确,守着如此的资源宝库,青海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却难以令人满意。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投入不足,造成地质工作特别是基础地质工作薄弱,无法弄清“金山”的真面目。省国土资源厅提供的一份资料,对这种尴尬局面进行了详细注解:截至2005年,青海省1比5万矿产地质调查仅完成了5.15万平方公里,只占全省面积的7%,远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数。矿产勘查程度偏低,3900余处矿点、矿化点、矿床中,达到详查程度以上的仅占4.63%。钻探深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全省每万平方公里勘查投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石油、天然气、铜、铅、锌、金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平均查明率只有17%,而这还是国土资源大调查实施后的结果,在1999年前,青海1比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地质调查几乎是空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强劲,资源的瓶颈约束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国家在确定立足国内保障矿产资源供应的原则时,也将目光锁定在青藏高原。其中,青海成为重点。

  至此,国家需求、国家地质工作部署的倾斜,与地方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的愿望达成了统一。在这种情况下,较低的地质工作程度,也成为青海在资源转化战略中的后发优势。

  除了利好政策的支持,青海省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在明显改善,青藏铁路等交通干线以及规划中的多条公路,将为矿产资源大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