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April

2012

本报评论:守“土”有责

发布时间:2012/4/11 11:49:12816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4月8日,在经历了五年之久的前期筹备之后,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挂牌大会在京召开,这标志着该协会正式成立并展开工作。中国是稀土大国,但不是稀土强国。

  过去的数年时间,由于行业恶性竞争、私采滥挖、利益驱动等问题,中国稀土行业一度陷入无序“血拼”状态,造成我国的稀土储量以惊人的速度下滑。据专家估计,某些稀土品种按照现在探明和实际的开采量可能只够20年。将来的某一天,我国或会由稀土大国变成稀土稀缺国。

  所以,亟需稀土协会牵头,对稀土的开采开发采取“从紧从严”的管理,把保护弥足珍贵的资源作为当务之急,加强行业自律,坚持总量控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稀土资源管理的“组合拳”,强化战略意义、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多重责任,加快建立和完善稀土行业发展的立法机制,把稀土资源的保护上升到法律的高度。

  我们欣喜地得知,稀土产量占全国近80%的内蒙古近日下达稀土“限采”令。与去年全年相比,今年内蒙古第一批稀土开采总量控制指标约为去年的一半,并未出现明显的下滑,河南省、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也纷纷下发或正在制定下发“限采令”。在稀土资源的开采过程中,产生的“三废”给环境带来巨大的破坏。要对此进行修复,则要付出高昂的成本。专家估算,仅在赣南,若要对开采稀土等矿产破坏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资金投入预计就达380亿元以上。

  一方面治理环境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另一方面,由于各地盲目上项目和各企业的短视行为,造成稀土价值和价格脱轨,“黄金卖了个白菜价”,稀土的出口利润很难弥补环境的损失,这种倒挂现象一度成为中国稀土行业的“阿喀琉斯之踵”,现在,我们寄希望于协会加大行业整合、统筹力度,提高稀土资源税征收标准,改革稀土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稀土价值和价格的统一。

  

  当今,“稀土”大热,“粉丝”超多。一些国家和组织觊觎中国稀土已久,并就此事频频发难。

  我国对国内稀土行业加强整治和对出口进行配额管理,是符合国际通则和中国可持续发展长远利益的,无可厚非,而且,中国加强对稀土开采的管理,并没有影响到国际市场对稀土的正常需求。别的国家和组织没有必要、也没有资格对着中国稀土行业说三道四。

  我们寄希望于协会的力量,把全国的稀土企业团结起来,因为不整合就不会强大,不强大就没有话语权。只要有了话语权,我们就能坚持立场,据理力争,代表企业发出自己的声音。“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担当好“哨兵”的责任,坚持现有立场,守护好、开发好、使用好日益稀缺的稀土资源,是中国稀土协会领受的“火线任务”。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