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April

2012

循环经济为甘肃发展增添活力

发布时间:2012/4/9 11:06:411653次

据甘肃日报报道: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正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绿色,低碳,循环,正成为人类的共识。

  

  过去五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立足甘肃实际,发展循环经济,逐步摆脱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传统工业增长方式,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解决甘肃发展不足矛盾,实现转型跨越、富民兴陇战略的关键着力点。

  

  循环经济,甘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甘肃省是中国的有色金属之乡,目前已探明的60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10种矿产居全国第一位,煤炭储量居全国第六位,石油储量居全国第七位,可开发利用风能资源量为4000万千瓦,太阳辐射资源丰富。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甘肃省形成了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结构,工业经济中传统产业、初级产业、初级产品、高耗低值产品比重大,不仅如此,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高度集中在城市中的大型工业企业,工业点状式布局、孤岛型企业、飞地型城市,使得先进的大型企业与比较落后的中小型企业在质和量上形成强烈反差,极大地制约了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发展模式,造就了甘肃省资源型产业发展方式粗放,资源能源利用水平低下,也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目前,甘肃省万元GDP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60%,万元工业增加值电耗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4倍,在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工业消费量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74%以上,但创造的增加值在三大产业中所占比重不到40%。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省委、省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

  

  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开宗明义地明确了甘肃在国家经济社会中重要生态屏障、经济通道和战略走廊的定位。为确保隧道施工的有序推进,宋建军经过仔细研究分析,总结了以往项目施工中劳务分包带来的隐患,创造性地在隧道施工中采取小班组作业,各班组之间有机配合,工序衔接紧凑。

  

  马河大桥也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在狭小场地复杂地形下,完成高墩施工以及V型河谷两隧夹一桥大吨位箱梁隧道内预制吊装施工,这可难坏了在场的技术人员,何况大桥空心薄壁墩最高达57米,是以前施工中没有遇到过的。

  在施工中,宋建军组织技术攻关小组采用“高速公路狭小作业区高墩无支架翻模施工技术”,有效解决了场地狭小、墩身高的难点。同时在地形条件特别复杂,施工场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经过多次施工方案的研究、论证、甄选,决定在隧道内进行40米箱梁的预制,这在甘肃省还是首创。几年前,宋建军从一个普通的职工通过竞聘成为了项目经理,是集团竞聘项目经理的第一人。在艰难的环境考验下,宋建军带领一班人,通过技术创新,将一个个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现实。

  “我是基层党员,每天面对的是大建筑物的一个个小细节。”宋建军说,“我们有信心、有实力为全省交通建设再立新功,为跨越发展添砖加瓦。”(接1版)如何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甘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而发展循环经济,让甘肃找到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现实途径。

  

  循环,找到兼顾发展与效率的切入点

  其实,早在2007年,甘肃省被国家列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之前,永昌电厂就响起了节能减排的第一炮。

  

  目前,全省共确定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区)7个,试点园区41个,试点企业116户,初步形成了有色与精细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冶金—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产业链、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清洁能源利用产业链、特色农副产品—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绿色食品产业链等1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

  

  近年来,甘肃省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基础设施、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项目,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一批节能技术改造和资源节约环境保障项目。

  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连续五年降幅保持在7%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59.13%,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17%,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10.72%,化学需氧量降低7.84%,特别是2010年10月后,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现象。

  

  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强有力地推动了甘肃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步伐。此后,依据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甘肃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以及目前发展状况,省发改委于2011年底制订了《甘肃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实施方案》。

  

  近几年来,在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甘肃省探索总结出了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区域发展循环经济的金昌模式,农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天水高新农业模式,工业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白银公司模式,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张掖有年模式,节水型工农业复合循环经济的定西模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节约使用的现实选择,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循环,找到了兼顾发展与效率的切入点,转变着大投入小产业的传统模式。

  循环,让甘肃发展更经济,更给力

  循环经济为甘肃的发展平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然而,正如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所说:资源是推动转型跨越和富民兴陇最基础、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甘肃省在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中最具特色、最具比较优势的法宝。

  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资源利用的作用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甘肃的发展水平。必须看到,甘肃省已开发资源效益的“转出效应”和“闲置现象”已经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对于今后推动转型跨越、实现富民兴陇,王三运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发展思路:

  ——今后,我们必须把珍惜和用好宝贵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作为一件大事来谋划和抓好。

  

  ——今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突出富民兴陇这个导向,资源的配置也要考虑怎么富民、怎么兴陇,做到资源开发市场化、资源应用产业化、资源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永续化。

  

  ——今后资源的利用一定要着眼产业链的延长和拉伸,一定要做到集约高效。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甘肃省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甘肃省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如何让循环经济引领甘肃转型跨越、富民兴陇,已成为当下甘肃发展思维的新课题。站在新的起点上,循环经济注定会让甘肃的发展更强劲,更给力。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