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March

2012

用活产业调整政策 推动经济转型跨越

发布时间:2012/3/23 11:14:01784次

据甘肃日报报道:

1

陈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产业协调司司长。

  

  历任国家计委机电司副处长、国家计委机电轻纺司处长、国家计委经济预测司副司长、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产业发展司副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司司长。

  

  当前产业转移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

  当前的经济环境的确比较复杂和严峻。

  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情况之复杂,历史上罕见。

  世界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国际上普遍调低了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整体发展环境短期内不会明显好转,外需萎缩带有长周期的性质。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产业正在经历一轮新的、更为深刻的调整,推动我国制造业实现由依靠传统比较优势向依靠核心竞争优势转变。

  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加上外部环境的压力,结构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市场的“倒逼”,资源、能源和环境“倒逼”,都对转方式、调结构形成了明显的制约,可以说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经济运行情况看,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贯彻落实中央的要求,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际,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调整和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三是培育和发展高端制造业;四是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

  

  我国主要行业产业布局现状和结构调整政策导向

  (一)钢铁产业。

  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消费大国,已形成粗钢产能9亿吨,粗钢产量连续16年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产钢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集团有13家。

  产业布局呈现“东多西少、北重南轻”特征。

  钢铁产业60%以上矿石资源依赖进口,近40%的产能位于大中城市,60%的产能位于缺水地区,仅20%左右的生产能力临江、临海。

  产业布局与资源、能源、环境、市场需求不匹配现象比较突出,布局优化和调整任务艰巨。

  

  (二)石化化工产业。

  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已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主要产品生产能力位居世界前列,2010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5亿吨、乙烯产能达到1500万吨、化肥产能达到7000万吨。

  以利用进口资源为主的炼油、乙烯等产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利用国内资源为主的产业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地区。

  已建成的20个千万吨级炼油、6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有3个千万吨级炼油、1个百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

  化肥工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资源地,初步形成了云南、贵州、湖北三大磷肥产区及青海、新疆两大钾肥基地。

  产业布局问题突出表现在厂点多、规模小,炼化一体化水平低,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对外依存度偏高,尚未形成世界一流水平的产业基地和石化产业园区。

  

  (三)有色金属产业。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2010年十种有色金属冶炼产能4075万吨。

  现有600万吨铜冶炼产能,其中65%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北、甘肃、云南等中、西部地区,60%以上铜精矿依赖进口;电解铝产能约2300万吨,其中50%分布在能源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东、中部地区。

  钨、钼、稀土等稀有金属冶炼、加工产能主要分布在江西、湖南、河南、陕西、内蒙古、四川等中、西部资源地,总体上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部分企业资源消耗多、环境污染严重。

  

  (四)煤化工产业。

  我国煤化工产业主要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内蒙古、陕西、新疆、山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和山东省。

  焦炭、甲醇、合成氨、电石等传统煤化工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产能过剩问题比较突出,其中甲醇过剩50%左右,电石过剩30%左右。

  进入新世纪以来,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等现代煤化工产业开始起步,现正处于工程示范阶段,神华包头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已建成投产;内蒙古金煤煤制乙二醇、神华鄂尔多斯煤制油项目已投入试生产。

  目前,部分煤炭资源地忽视生态环境和水资源约束,盲目规划发展现代煤化工,拟建煤制烯烃和煤制天然气规模分别高达千万吨和数百亿立方米。

  

  (五)汽车产业。

  我国汽车产业已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链,生产能力已达到2000多万辆,2010年产销量均突破1800万辆,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在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区域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

  东、中部及东北地区集中了全国84%的汽车产能,西部地区汽车产业基础整体薄弱,除广西、重庆、陕西外,其他地区产量仅占全国1.8%。

  

  (六)重大装备制造产业。

  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总体布局比较合理。

  哈尔滨、沈阳、上海、洛阳、西安、德阳等地已建成一批特色明显、配套能力强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链不完整,发展相对滞后;中部地区制造能力较强,但配套体系不完备,质量效益有待提高;东部和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基础雄厚,但企业系统集成、全程服务能力较弱,亟须提升综合竞争力。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