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March

2012

赤峰铅锌等四大产业挺起工业脊梁

发布时间:2012/3/13 15:38:311369次

据国际商报报道:

  两会期间,赤峰市委书记王中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对赤峰而言,在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之间没有取舍,停下发展来保护生态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也不利于生态的长远保护。赤峰市土地面积不到内蒙古总面积的8%,人口数却占到18%,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增收问题,推进这么大规模的现代化进程,不搞工业化是不现实的。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关系,增强发展可持续性。”王中和的这番话画龙点睛般地勾勒出了赤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

  

  赤峰是座拥有万年历史的文明古城,著名的“红山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赤峰境内已发现各时期古人类文化遗址7300多处。

  其中,兴隆洼古村落遗址被史学界称为“华夏第一村”;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碧玉龙,被史学界称为“中华第一龙”。

  赤峰还是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的聚集区,历史上是辽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上京、辽中京均在赤峰境内。

  “使这座文明古城重焕生机,是时代的命题也是我们肩负的使命”,王中和说。

  

  2012年春节刚过,记者怀着万分期待的心情踏上了这片神奇土地。

  凛冽的寒风中记者却感受到了一丝如春天般的暖意:企业生产红红火火,工业园区生产、建设马不停蹄,到处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赤峰,这座古老的高原城市,在工业经济这驾马车的拉动下,正焕发出盎然生机。

  

  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的古老草原,在现代工业文明的驱动之下,正在变成,“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这四大产业的发展将助推赤峰经济的振兴。

  

  2011年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2011年赤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47.2亿元,年均增长15.5%;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0.6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3.5亿元,年均增长3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9.9亿元,年均增长,18.8%。

  三次产业比例为15.6∶53.7∶30.7。

  工业的核心主导地位凸显。

  

  依托资源挺起工业脊梁

  赤峰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的结合部,距北京、天津、沈阳等大城市均在400公里左右。

  4条已建铁路、4条在建铁路和11条国省干道贯穿赤峰大地,成为连接华北和东北的交通枢纽。

  

  让赤峰人引以为豪的是,地上、地下的丰富资源。

  

  赤峰市地跨大兴安岭多金属成矿带和华北地台北缘金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现已发现矿产达70余种(含非金属),矿产地1200多处,大中型矿床31个。

  据专家初步估测,赤峰市有色金属、贵金属远景储量为:铜300万吨、铅1500万吨、锌2000万吨、钨30万吨、锡250万吨、钼300万吨、金300吨、银20万吨,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价值在2万亿元以上。

  

  枯燥的数字却亮出了赤峰市的家底,也让赤峰的干部群众看到了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前景。

  

  赤峰市是资源大市,是国家发改委从全国118个资源型城市中确定的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之一,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是上天所赐的宝贵财富,然而如何让这些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造福于民,是赤峰市委、市政府着力研究的课题。

  

  为了使资源能够合理开发利用,赤峰制定了引进大企业,打造大产业,实现大发展的发展战略,这也是赤峰人对有色金属产业寄予的厚望。

  

  五年的时间,一处处大型矿山迅速崛起,一个个加工企业落户投产。

  截止目前,全市规模以上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企业116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22%;总资产2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0%;销售收入和利税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分别为44%和40%。

  有色金属产业已经成为赤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敖汉的金、克旗的银、巴林左旗的铅锌、林西的铜,随着赤峰地区一座座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的崛起,丰富的资源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赤峰大力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信心来源于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去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在这个意见中,不但四次提到了赤峰,而且在关于内蒙古战略定位中就有建设中国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这一明确的阐述,这是赤峰市的有色金属产业乃至冶金工业第一次被明确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没有什么比这更能坚定赤峰市发展有色金属产业的决心。

  

  对于具有发展战略眼光的有色巨头而言,他们看到的是一块充满诱惑的“肥肉”,特别是赤峰作为国家有色金属战略接替基地开始,短短几年时间,中色集团、云南铜业、五矿集团、东北特钢、山东黄金等一大批企业相继空降赤峰。

  他们带来了资金、带来了新工艺、新技术、新项目,有力地促进了赤峰有色金属产业的更新换代、发展升级。

  2011年,全市新建、续建和技改扩建的冶金项目一共有50项,总投资达到了150亿元,上半年已经开工建设的是42项,完成投资32亿元,同比增长26%,这是近年来投资额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

  

  目前,赤峰市已经形成了日处理有色金属矿石10.1万吨、年冶炼75万吨、深加工16.6万吨的生产能力,具备了采、选、冶、加工产业链条。

  到2015年,赤峰包括有色金属在内的冶金工业要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千亿目标能如期实现,则标志着赤峰第一条工业航母打造成功,同时也标志着赤峰经济发展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十一五”期间赤峰的目标是建设国家有色金属资源的接续基地,“十二五”赤峰将建成有色金属产业的加工基地,从资源到加工,虽然只有两个字的变动,但生产内容却完全不同,是产品的深加工,是产业链的延伸,是产业的升级换代。

  

  目前赤峰市已经形成了从铜采选——铜冶炼——铜深加工的铜产业链条;从锌采选——锌冶炼——锌合金的锌产业链条;从铁粉采选——普通钢坯——矽钢板材加工的钢铁产业链条,冶金工业正在逐步走出一条产业链长、产业关联度高的发展之路。

  

  如果说发展有色金属产业,是赤峰依托地下资源,推动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那么建设“风电之都”则是在探寻新的经济领域迈开的新步伐。

  

  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据了解,赤峰市风能丰富区面积达1万多平方公里,风能可开发量达5000万千瓦以上,年可利用时间超过8000小时;而赤峰“三面环山,中部开阔”的地形,更为开发风电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从1998年起,赤峰开始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打造塞外草原“风电之都”。

  “十一五”期间,赤峰的风电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已形成赛罕坝、乌敦套海、罕山北、巴拉奇如德和红山五大风场。

  大唐集团、国电电力、国家电网等公司先后落户赤峰,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建设风电项目53项,总装机225万千瓦,赤峰率先成为全国第一个地市级百万千瓦风电基地。

  2011年前10个月,全市风力发电量达到了21亿度,与火力发电相比,节约原煤201万吨,减少废气、废渣排放157万吨,创环境效益近3.36亿元。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记者心目中草原的美好景象。

  广袤的草原为赤峰市孕育了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也为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广阔空间,“绿色”这个标签逐渐成为赤峰市做大做强农畜产品加工业的金字招牌。

  

  目前,全市已有1400多万亩耕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8处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全市建起了800多万亩优质玉米基地和优质杂粮杂豆基地;建成畜牧业养殖小区1300多处。

  与此同时,赤峰市还出台多项措施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在土地、就业补助、流动资金贷款、科技服务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各项支持。

  如今,塞飞亚、草原兴发、东方万旗、燕京啤酒、凌志马铃薯等一大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当地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在肉食品、乳业、制酒、制糖、饲料等加工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安置就业的重要力量。

  

  现在,赤峰市已经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7家。

  全市销售收入超过百万元的龙头加工企业达到92家,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市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

  农畜产品加工企业2011年前11个月实现销售收入150多亿元,实现增加值46亿元。

  全市有49个农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40个农畜水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3个农畜产品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名牌产品。

  赤峰市农畜产品加工业每年还能带动10万多人就业,实现了生产、经营、惠农“三级跳”。

  

  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战略

  草原是牧民的天堂,也是他们赖以生产、生存的土壤。

  实现工业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并非易事。

  

  提到矿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裸露的土地、堆积的矿石、飞扬的尘土、轰鸣的机车,然而,当你真正走进这里,发现现代化的矿山并非人们传统中的印象。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