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February

201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改变传统思路

发布时间:2012/2/23 15:03:571180次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2010年以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发展规划、扶持政策密集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然而,由于体制机制和传统发展思路制约,各地投入的大量资金往往流入后端的制造环节,这不仅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隐患,而且导致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同时还有可能引发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结合其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围绕技术创新与市场培育这两大关键环节,对症下药,完善政策,当前尤为重要的是应尽快改变传统发展思路,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一、“贪大求全”的发展思路不仅无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而且容易导致新一轮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

  虽然目前各地发展新兴产业积极性都很高,但由于多年的思维定式,各地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仍然延续着发展传统工业时的老路,投入的大量资金往往流入后端的制造环节,甚至直接去购买国外的生产线。

  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导致当前一些新兴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窝蜂”现象,从全局来看,存在新的布局雷同、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隐患。

  一项针对全国新兴产业发展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产业,近80%的地区选择发展节能环保产业,60%的地区选择发展生物育种产业,50%以上地区选择发展新能源汽车,有28个省份将物联网作为发展重点,不少省市希望7个产业都做。

  全国已有50多个城市宣称要建设中国的“动漫之都”,约有20个省市将动漫作为新兴产业发展重点,兴办动漫产业园区大有“村村冒烟”之势。

  有18个省市提出了打造新能源基地,上百个城市提出把新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有的省、市则提出了打造上千亿、上万亿元新能源产业的计划,无序发展的势头已经出现,特别是在光伏、风电等产业领域,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

  2009年中国的光伏电池组的总生产能力大约为400万千瓦,但实际产量仅为200万千瓦,并且实际产量的98%都出口了,装在国内的只有10多万千瓦。

  目前国内年均新增风电装机大约1000万—1500万千瓦,但产能已经达到3500万千瓦。

  再如高铁这种新的交通方式,它的运行模式、市场需求等都需要一个社会消化的过程,大干快上、盲目追求速度并不可取。

  这种对产业规模的过度强调,实际上偏离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以创新为基础的本质,一些产业名义上叫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它只是处于高新技术产业的低附加值端,最后的产品可能卖出去了,但只是依靠较低的人力成本优势、廉价的资源和高能源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无助于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重生产,轻研发”的传统发展思路造成研发投入严重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其发展高度依赖技术创新和突破,前期投入巨大,同时市场需求前景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而其发展初期存在巨大风险,需要政府政策给予积极扶持,这已经成为国际惯例。

  然而,由于传统发展思路制约,我国现在还没有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完整、具体的投融资政策,无论在资金投入数量还是投入体制上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从研发占GDP的比重来看,我国“十一五”规划中,计划到2010年研发占GDP的比重达到2%,我们经过很大的努力,到2010年研发只相当于GDP的1.76%,而在发达国家,研发占GDP的比重一般达到2.5%—2.8%。

  在投资体制上,一方面我国创业投资规模小、天使投资缺失、融资性担保机构不发达、多层次金融市场不完善,导致大批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创新型企业融资困难,资金瓶颈制约明显;另一方面存在财政投入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政府采购、税收激励政策等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财政支持方式和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我国虽然某些领域在规模上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对关键技术的掌握和整个技术体系能力都和发达国家有不小差距,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技术落后就直接造成了价格无法下降、竞争力弱,从而制约了新兴产业国内外市场的发展。

  风能虽然装机容量已居世界前列,但大型风机的设计能力和关键部件的制造技术较弱;太阳能电池虽然产量世界第一,但高转换效率的太阳能薄膜电池等新一代光伏电池核心技术不掌握;新兴信息产业虽然在系统设备研发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在芯片、光电、高性能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技术还有待突破;生物医药产业尽管快速发展,但缺乏创新药物和配套的关键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农作物较少。

  装备制造业虽然规模较大,但大型装备关键核心部件和控制技术严重依赖进口,在高端装备领域,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仍依靠进口。

  新能源汽车除电动机的自主研发技术进展较快外,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尚需进一步突破,在燃料电池汽车方面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较大,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我们也刚刚起步。

  物联网的相关标准、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在构成物联网应用底层的传感器产业方面,我国研发实力还很落后,80%的传感器依靠进口。

  

  三、“重生产,轻环保”的传统发展思路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战略性新兴产业虽然总体而言比较环保,但在生产过程中一样会产生排放和污染,如果处置不当,同样会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如目前光伏产业的多个环节均会产生污染物,光伏行业污染问题主要存在于上游多晶硅制造企业,多晶硅生产的副产物主要为四氯化硅,1吨多晶硅对应10吨—20吨四氯化硅,四氯化硅废液如果直接排放处理会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而目前国内的现状是大多数光伏企业规模较小,为了节约成本,没有采用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也没有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去年9月19日下午,晶科能源召开紧急发布会,就其浙江海宁工厂的污染问题予以解释,并证实公司确实存在污染,已全面停产1.2G瓦的电池生产线。

  据浙江电视台报道,晶科附近河道水质氟化物超标10倍,而国内有些光伏企业周围河流的氟化物超标可能达到100倍。

  杜绝光伏产业中的污染问题,技术不是关键,成本才是问题的核心。

  处理污染物要求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这将会大幅增加光伏企业的生产成本,对于竞争激烈的光伏产业而言,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愿意承担这样的成本,从而导致污染问题难以杜绝。

  再比如,在电动汽车的电池和IT业的电子元器件的生产和报废过程中,均会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

  即使是方兴未艾的环保产业,目前也未能实现零排放和循环利用。

  

  四、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改变传统发展模式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技术路线多样,商业模式也不成熟,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和产品需要经过市场的长期筛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对研究能力和投入能力要求都比较高,其培育和发展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初期高投入、高风险的特征十分突出。

  因此,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结合其发展规律和存在问题,创新发展模式,对症下药,优化布局,完善政策。

  

  首先,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核心技术研发。

  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需要创新资金投入方式,确保投入资金不是用来“铺摊子”、“上项目”及重复建设,而是真正用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财政资金的投入,主要是通过激励解决市场失灵的部分,让它进入一个良性循环,重点是在整合现有政策资源和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专项集中支持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应用示范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创新能力建设等,引导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发展。

  

  其次,通过政策手段积极引导培育对新兴产业的消费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都处于成长阶段,通常会面临潜在市场空间巨大、现实市场拓展艰难的共性问题。

  西方国家不仅注重基础研发和技术转化,还非常注重消费市场的培育和引导。

  例如,为了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欧盟制定了严格的汽车排放标准,促进旧车的淘汰,并降低电动汽车的登记及流转税。

  欧美政府还主导建立了碳排放交易市场,人为地为低碳经济创造新的需求。

  建议我国借鉴发达国家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做法,在市场推广、示范应用、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引导培育市场。

  例如,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不仅要提供价格补贴等购置环节的优惠政策,还可规定路桥收费减免、停车优惠等保有环节的激励政策。

  

  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要体现区域分工、因地制宜、统筹规划。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科技优势,应当结合这些优势,找准突破点,引导地方在“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规划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一哄而起、急于求成、同质竞争,重走部分制造业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老路。

  近年来,国家相继批复了多个区域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可以充分配合国家区域规划,联动发展。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