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December

2011

科技推动有色冶炼企业产业升级

发布时间:2011/12/31 10:50:351073次

据云南日报报道:

  SMM网讯:科技支撑发展,人才引领未来,这是省第九次党代会为云南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指明的方向,也是我省大型骨干企业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云南冶金集团)长足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我省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企业之一,云南冶金集团不断深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用科技和人才这一有力杠杆撬动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快企业调结构、转方式步伐,推动产业升级,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通过5年嬗变,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引领集团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发展新路,为其未来5年内实现国内有色矿冶行业的标准制定者、技术输出者和行业引领者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引领传统产业升级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依靠科技的力量,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促进产业尽快走向内生增长轨道。云南冶金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和集成创新,进一步延伸了铝、铅锌、锰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链,优化了产品结构。在不断的科技创新支撑下,云南冶金集团两大核心骨干企业云铝股份有限公司和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均获得了“全国创新型试点单位”和“国家两型企业试点单位”。云南冶金集团董事长董英对此的解读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结构和层次有所不同,只有不断进行创新,用科技的力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两型企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型”改造和“两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立“两型”生产体系,努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云铝股份有限公司近10年来投入了近40亿资金,完成了十余项重大技改和项目建设。仅在“十一五”期间,云铝公司本部及控股子公司累计科技投入就接近10亿元,承担了9项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其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已经通过验收,这一新技术将使吨铝生产直流电耗在原电耗基础上降低1000千瓦时。目前,云铝公司吨铝综合交流电耗指标13300千瓦时,低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500千瓦时以上;通过技术再创新,云铝公司开发的“大型曲面阴极高能效铝电解槽新技术”使吨铝平均直流电耗指标降到了1200千瓦时的国际领先水平,进一步确立了云南冶金集团在电解铝行业的技术竞争优势。以电解铝为轴心,云南铝业股份公司积极推进铝一体化产业发展战略,产业链向上延伸到铝土矿开采和氧化铝生产等原料领域,向下拓展铝深加工,提高铝的附加值。据了解,云南冶金集团投巨资建设的文山铝业80万吨氧化铝项目即将建成“工艺先进、控制一流”的国内标志性氧化铝生产厂。通过不断的产品研发,云铝公司自主开发了A356铸造铝合金、合金圆铝杆、中高强度宽幅铝板材等产品,集团旗下的浩鑫公司全球首创铸扎坯料生产0.005毫米以下超薄铝箔技术,目前,云南冶金集团铝加工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4个主导产品荣获云南省名牌产品。

  一直在国内铅锌矿采选和冶炼领域有着标杆地位的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了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锌精矿加压浸出、长周期电解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和“富养顶吹—鼓风炉强化还原-大极板、长周期电解炼铅工艺及产业化”技术应用领域不断延伸,高硅氧化锌矿、硫化铅混合矿等处理工艺在国内首先实现工业化生产,而“隐伏矿体定位预测方法”和“矿山井下膏体胶结充填”等核心技术的开发应用,让云南冶金集团在地质科研取得了新突破、深部采矿技术研究取得新成果,选矿废水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铅锌冶炼技术装备日臻完善,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提高,被国家评定为“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两型企业试点单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第四批知识产权试点企业”,先后承担了云南省重点产业创新工程项目《15吨/年光纤用高纯四氯化锗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光纤用四氯化锗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

  以斗南锰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云南冶金集团锰产业,积极抢占技术升级换代的制高点,走出了一条大型炉、高环保、低能耗发展之路,首次获得我国铁合金行业市场准入,成为国内锰铁行业最大的采选冶一体化企业,建成投产的5万千伏安电炉是目前亚洲锰系合金冶炼容量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设备。目前,斗南锰业多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双联摇包法生产中碳锰铁、低品位锰矿石选矿技术工程化研究、复合球团制备技术等13项技术成功运用于生产中,均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采矿回收率达到85%以上,选矿回收率达到87%,高碳锰铁合金冶炼回收率达到79%,锰硅合金冶炼回收率达到82%以上,电炉功率因数92%以上,冶炼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工业废水实现零排放。已经投产的采用大型电炉控制技术建设的5万千安伏电炉,是目前亚洲锰系合金冶炼容量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电炉,行业高技术设备与自主研发加压氧化技术生产锰酸钾工艺相结合,为云南冶金集团发展锰化工产品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创新助推新兴产业起飞

  思路决定出路,以董英为班长的云南冶金集团领导班子坚信:只有坚持自主创新,依靠科技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驱动作用,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瞄准战略必争领域,抢占制高点,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胜利。在这一正确的战略思路下,云南冶金集团大力强化铝、铅锌和锰三大传统产业的科技实力和产业地位的同时,立足科技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拓展新领域,全面推进钛和硅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打造集团新的经济增长极,继续为集团的发展描绘灿烂的前景。

  历时3年,云南冶金集团成功建成了亚洲第一条采用大型直流电弧炉渣冶炼技术的8万吨/高钛渣生产线,掌握了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大型直流电弧炉钛渣熔炼技术,改变了我国钛渣冶炼装备落后、工艺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大的现状,带动了我国高钛渣冶炼的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实现了我国钛渣冶炼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的跨越式发展,扩大了我国在世界钛行业的影响力,对提升我国钛渣冶炼水平具有示范作用;引进世界领先的海绵钛生产技术再创新,使每吨镁电解能耗从原来的18000度电降为10000—11000度电,每吨钛的电耗比目前世界成熟技术下降了20%;6万吨/年氯化法钛白粉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条氯化钛白生产线,将打破国际钛白行业对我国高端钛白粉先进技术的封锁,改写我国高端钛白粉只能依靠进口的现状。

  集团下属永昌硅业公司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引进和创新,不断扩大公司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部分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内先进水平。在金属硅冶炼木质还原剂替代技术研究,可再生植物制碳技术研究和微硅粉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金属硅破碎技术研究上取得了突破,为云南冶金集团建设我国重要的高端硅材料产业基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一无所知到第一炉电子级多晶硅出炉,集团旗下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只用了短短3年时间,就在这3年时间里,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承担纵向科技项目16项,投资近30亿元建设的3000吨/年多晶硅产业化项目,消化吸收了美、德技术,建成了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多晶硅生产线,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能耗、环保和安全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国内同行业中居于先进水平。填补了云南多晶硅材料的生产空白,成为我国多晶硅行业标准制定的重要参与者。而3000吨/年多晶硅产业化项目的后续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00兆瓦太阳能多晶硅、单晶硅硅片制造项目,将以国际先进技术为标准,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太阳能电池片生产线奠定基础。

  人才支撑企业跨越发展

  云南冶金集团领导班子深深知道,掌握了科技的制高点,就掌握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才能稳居产业高端,引领发展潮流。短短三年,云南冶金集团获得了超过1.5亿元的各级政府支持的科研经费,组建了具有全球战略的云南冶金科技(美国)公司,搭建了直接接触和掌握利用行业最先进、最前沿技术的国际平台。

  平台是为人才而搭建的,现代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欲成事,先聚贤”,只有以开放的胸怀,从四面八方集聚所需人才,才能赢得未来竞争的胜利。经过多年努力和培养,云南冶金集团已经组建了一个由39名院士和知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拥有“国突、国贴”专家13人,“省突、省贴”专家75人,省委联系专家7人,省级创新团队3个;各类技术专业人员8000多人,其中正高(教授)职称112人,副高级职称855人;技术工人15500人,其中高级技师61人,技师1700人,高级工6400人,为整个集团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的支撑下,近三年来,云南冶金集团科技项目就获得了10项国家级立项,23项省部级立项,承担了低温低电压铝电解新技术在200—300kA铝电解系列升级改造中的产业化应用、光纤用四氯化锗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大型直流电弧炉冶炼钛渣关键技术研究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而整个“十一五”期间,云南冶金集团主编完成国家标准5项,参编完成国家标准14项,行业标准3项,参与了43项标准制定工作。

  董英指出,云南冶金集团已进入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期,干事创业的舞台更加广阔,需要优秀人才的地方更多,必须千方百计提升环境吸引力,形成各类人才聚集的“洼地”,有力推动集团持续健康发展。“我们要尽快通过试点逐步推行"首席制",建立集团和企业多层级的专业技术人员晋升通道,同时形成专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并行、共存、互通的发展通道和空间;要做到尊重人才、人尽其才,通过描绘愿景、提供平台和铺就通道,在实践中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育,不断升华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和对事业的激情;允许科技人员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广开言路、大胆尝试;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各类人才,容得下、用得好特立独行的"怪才",对人才尤其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不求全责备,实现用其所长。”这是云南冶金集团董事长董英对集团育人、用人的思考。

  筑巢方能引凤,云南冶金集团正在努力为国内外的凤凰们艰苦筑巢,一批又一批的云南冶金集团员工,走进了北大、北师大、长江商学院以及国外知名高校学习、深造;一茬又一茬的青年俊杰走上了管理岗位,成为科技学科带头人。现有708名职工的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平均年龄还不到25岁, 80%的职工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40岁出头的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亢若谷,已经是全国屈指可数的多晶硅科研专家,在这个年轻的公司,80后的车间主任、中层管理者比比皆是,正是这帮年轻的工人,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成为了中国多晶硅工业化生产的第一支成型团队。在近期召开的云南冶金科技大会上,集团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进行了重奖,还有一些是在教室、实验室刻苦钻研的莘莘学子,已经享受到了云南冶金集团每个月600—1000元的补助。云南冶金集团总经理田永告诉记者,集团将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在接下来的5年内,努力培养出100名以内的优秀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和行业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创新能力强、专业素质优良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10000名技艺精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突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结构合理、专业齐全、技术一流的科研团队和人才梯队。

  科技创新是赢得竞争优势、实现发展目标的核心战略。在强有力的科技投入和不惜成本的人才培养支撑下,“十二五”期间,云南冶金集团将继续在实施科技兴企战略中,争取申请发明专利授权数量达到60项以上,参与制(修)定行业标准3—10项;建设国内一流的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基地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进一步发挥云南冶金科技(美国)公司的功能和作用,争取获得省级认定工程中心3—4个,国家级认定工程中心、实验室1—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家。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3项,科技进步和创新对企业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60%。不断提升集团整体装备技术水平,加速产业升级换代和产业链延伸,实现资源深度开发和高效综合利用,优化品种结构和发展精深加工,使集团地质勘探、采选冶炼和精深加工技术整体达到工业发展国家同类技术水平,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使集团整体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环境保护、循环利用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力争成为标准制定者、技术输出者和行业引领者,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典范。

  放眼未来五年云南产业发展,云南冶金集团肩负光荣而艰巨使命。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全力推进产业聚集,实施大企业培育工程,打造近10户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企业集团,作为云南有色金属产业的龙头企业,云南冶金集团首当其冲,当仁不让。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积极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创新资源,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创新激励机制,培育企业创新文化,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一系列配套举措环环相扣,深化推进,云南冶金集团立足科技支撑、人才引领战略新起点,向千亿级企业集团目标发起力道强劲的集团冲锋。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