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ovember

2011

湘西土家族电解锰电解锌产业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1/11/1 15:41:201083次

据湖南日报报道:

  眼下正是武陵山区四季中最令人陶醉的时节,车行山中,群山叠翠、溪水飘彩。  

  魅力独特的武陵山,正见证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深刻变革。  

  州委书记何泽中这样总结自治州这几年的工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化失为得;妥善处置非法集资,化危为安;全面推进矿业整治,化乱为治;努力战胜严重自然灾害,化害为利。  攻坚克难,负重致远,在化危机中保稳定,在保稳定中谋发展,在谋发展中促转型,赢得了新的进步,创造了新的业绩”。  

  资源开采转型绿色发展

  大自然在给自治州设置险劣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慷慨埋下了丰富的矿产资源——锰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二,铅锌矿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三,钒矿资源更是有“钒海”之称。  

  得天独厚的资源带来了快速发展。  自治州电解锰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5.3%,生产能力居全球第一;电解锌更是业内一匹“黑马”。  锰锌矿产税收已占全州工业地方税收的80%。  

  对发展的认识,往往要在发展中廓清。  几番碰撞,自治州人心里亮堂了——发展不能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  2009年4月16日,国家环境保护部在花垣召开会议,充分肯定“锰三角”治污成效。  以此为契机,自治州破釜沉舟,开展了将影响百年的锰锌矿山及加工业的整治整合。  

  最“辉煌”时期,仅花垣县的锰矿洞数量有163个,铅锌矿洞则达1064个。  坚决整治后,今天,花垣锰矿区已整合为5家企业、5个矿权证,其中4家企业已开始试产;铅锌矿区则整合为36家企业、36个矿权证,其中30家企业已开始试产。  

  锰锌加工业的转型升级,方能长久地确保整治整合的成果。  

  今年4月29日,花垣县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建花垣生态工业园的签字仪式,在县工业园举行。  

  花垣县原来的8家电解锰企业,于2010年7月9日,以“等量置换”的整合方式,按现代企业制度,重组成立了“湖南东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采用的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与工艺,可实现零污染与零排放。  其15万吨电解锰生产线,总投资达12.6亿元。  项目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多亿元,年上缴税费3.6亿元。  

  今年9月22日,“湘西国家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授牌仪式在自治州举行,国家首个锰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正式落户自治州。  基地由湘西经济开发区、花垣县工业园区、泸溪县武溪工业园区、保靖钟灵山工业园区组成,总面积达40平方公里,目前已入驻企业152家。  

  今年6月23日,“十二五”国家首批科技支撑计划--“武陵山区特色资源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也在自治州正式启动。  

  与广州合作共建湘西广州工业园,与中钢、中铁、中冶、省建工等央企、省企开展战略合作……

  自治州正式吹响了建设“五个百亿产业”的号角,湘西的资源优势,正转型绿色百亿锰产业、百亿锌产业、百亿钒产业、百亿食品医药产业、百亿新能源产业。  

  生态优势转型旅游竞争力

  自治州是生态大州,森林覆盖率67%,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全州已建成2个国家级自然生态保护区、6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  

  生态就是生产力,湘西有这个优势。  

  自治州是文化大州,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96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056项,其中国家级24项,省级50项。  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4人。  

  为把“神秘湘西”旅游产业打造成100亿元主导产业,自治州提出了“舞活凤凰旅游龙头,打造吉首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张家界——凤凰、泸溪——花垣——龙山两条风景线,加快建设芙蓉镇、乾州、里耶三大景点圈。  ”“打造凤凰古城、里耶古城、老司城三块金字招牌”。  

  “八百里绿色行动”启动了。  全州完成造林11.7万亩,绿化以两条风景线为主的公路900余公里,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600余万株,工程涉及全州8县市100余个乡镇300多个行政村。  

  文化是旅游人文之魂。  浓郁的土家族苗族民族风情和神秘的历史文化,让“神秘湘西”魅力倍增。  

  2010年11月26日,“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授牌仪式,在吉首市乾州古城举行。  这是国家设立的第6个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湖南的“第一个”。  

  将生态优势转型为旅游竞争力,将50多个国家级文化旅游资源整合,自治州正在成为国际国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胜地。  今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68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4%和20%,成为全国旅游业的高增长地区。  

  输血扶贫转型造血奔富

  10月的自治州大地,依然繁花花似锦。  在土家苗寨,农民朋友们用他们极为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脱贫致富的故事。  

  自治州是湖南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在长期的扶贫过程中,自治州实现了从输血扶贫到造血奔富的转换,他们实施百万农民大培训工程,实施500个村级农产品销售窗口建设工程,推行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选派机关干部驻村扶贫,创建能工巧匠扶贫创业园,建设一批新农村示范村,16万移民享受后扶政策,“十一五”期间减少低收入人口46万人。  

  自治州还创新出一种新的扶贫模式--“集中布局,连片开发,整村推进”。  

  集中布局,大力推进凤凰腊尔山片区、保靖吕洞山片区、吉首古丈泸溪红土壤片区、永龙片区4个集中贫困片区,以及100个重点移民村的扶贫攻坚。  

  腊尔山高寒山区地处凤凰县西北部,这里5个乡镇大部分地区海拔在800米以上。  连片进行区域性整体开发后,今年共投入资金4044万元,启动危房改造、村组道路建设、人畜饮水3大扶贫解困项目。  截至8月底,腊尔山高寒山区已完成危房改造750户,完成村组道路建设49公里,7处饮水工程已全部完成测绘设计和相关图文资料,其中腊尔山夺西村集中供水工程已铺设管道13公里。  

  近年来,自治州全面参与国家实施武陵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试点建设,大胆先行先试,闯出了一条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自治州已登上了新的发展起点!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