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September

2011

未来5年产值将达2万亿 打造十大龙头新材料企业

发布时间:2011/9/8 10:10:24695次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

新材料产业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时期。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高云虎昨天在中国国际新材料产业博览会上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预计总产值将达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20年,新材料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权威人士昨天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国家计划未来5年打造一批新材料重点企业,其中尤以高强轻型合金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最为重要。 未来5年需求旺盛

  未来几年,国家新能源、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新材料需求非常旺盛。工信部内部文件预计,在新能源方面,“十二五”时期,预计共需要稀土永磁材料4万吨、高性能玻璃纤维50万吨、高性能树脂材料90万吨、多晶硅4万吨、低铁绒面压延玻璃3000万平方米,需要核电用钢7万吨/年,核级锆材1200吨/年、锆及锆合金铸锭2000吨/年。

  节能和新能源汽车领域,2015年,需要动力电池模块能量型150亿瓦时/年、功率型30亿瓦时/年、电池隔膜1亿平方米/年、六氟磷酸锂电解质盐1000吨/年、正极材料1万吨/年、碳基负极材料4000吨/年;乘用车需求超过1200万辆,需要铝合金板材约17万吨/年、镁合金10万吨/年。

  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十二五”期间,预计需要各种轴承钢180万吨/年、轨道交通大规格铝合金型材4万吨/年、油船耐腐蚀合金钢100万吨/年、高精度可转位硬质合金切削工具材料5000吨。到2020年,大型客机生产需要铝锂合金4000吨/年、高温合金及高性能钛合金模锻件2000吨/年,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应用比重将大幅增加。

  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到2015年,需要8英寸抛光片约1000万片/年、12英寸抛光片240万片/年,平板显示玻璃基板约1亿平方米/年。

  节能环保领域,需要稀土荧光粉约1万吨/年;新型墙体材料需求将超过230亿平方米/年,保温材料产值将达到1200亿元;火电烟气脱硝催化剂及载体需求将达到40亿元/年,耐高温、耐腐蚀袋式除尘滤材和水处理膜材料等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

  生物产业方面,2015年,预计需要人工关节50万套/年、血管支架120万个/年,眼内人工晶体100万个/年,可降解塑料聚乳酸5万吨/年、淀粉塑料10万吨/年。

  赣州稀土矿业公司一位高层昨天告诉本报,正是看到未来对新材料的需求,赣州计划以稀土、钨等优势原料大规模招商引资,吸引中科三环(000970,股吧)等企业在赣州投资稀土功能材料等产业,而不是单纯地向外界出售稀土原材料。

  重点行业龙头

  上述权威人士还透露,为了培育新材料产业,国家计划未来5年打造10个创新能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的综合龙头企业,培育20个新材料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专业性骨干企业,建成若干主业突出、产业配套齐全、年产值超过300亿元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

  五矿集团、包钢稀土(600111,股吧)、厦门钨业(600549,股吧)、宝钢股份(600019,股吧)等企业都有望成为上述重点培育的对象。

  为了争夺未来市场的话语权,目前以江西赣州和内蒙古包头为首的稀土主产区都在争相招商引资在稀土应用材料方面大规模投入。

  包钢稀土总经理张忠上个月接受本报采访时透露,公司今后将把重组整合工作的重点转向对稀土下游功能材料、新材料及应用产品企业,希望通过两到三年时间,稀土磁性材料达到3万吨,占到国内大约三分之一。

  不过以中重稀土为主的赣州市也毫不示弱。赣州稀土矿业公司上述高层告诉本报,目前国内最值钱的稀土金属主要还是中重金属,这一方面是因为中重稀土产量少于轻稀土,同时也是因为许多重要的新材料都必须使用中重稀土,所以赣州矿业公司计划与国内一批新材料企业合作,共同在赣州当地组建生产基地。

  上述权威人士透露,国家力争到2015年,让高性能稀土及稀有金属功能材料生产技术迈上新台阶,部分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推广应用达到70%以上。

  其他新材料同样如此,以高强轻型合金材料为例,国家计划到2015年,使得关键新合金品种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形成汽车用铝合金板等高端铝合金板材20万吨、高端钛合金材2万吨、高强镁合金压铸及型材和板材15万吨的生产能力,基本满足大飞机、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需求。

  在这个领域争夺的目前同样拥有众多企业,包括中国铝业、南山铝业(600219,股吧)、银光镁业、东方有色等。中铝、南山铝业等正在新型铝合金材料方面进行竞争,而银光镁业和东方有色则在新型镁合金材料方面展开竞争。

  在上述培育的重点企业中,上述权威人士透露,为了保证创新能力,国家重点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将达到5%。但是目前许多企业这一比例都不超过3%。这对新材料企业未来的投入提出了较高要求。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