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August

2011

专家建言云南能源和矿产资源科学开发

发布时间:2011/8/31 9:52:031287次

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报道:

云南地处欧亚大陆和冈瓦纳古陆的接合部位,是两大板块汇聚地带,地质构造复杂,各种地质作用不仅具有长期和多期活动的历史,而且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板块汇聚、地幔柱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重大影响尤为引人注目。

  8月22~23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云南省科协、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共同承办的第55期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聚焦于此,就板块汇聚、地幔柱-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的重大影响等问题进行研讨,针对云南省能源和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板块汇聚、地幔柱-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的重大影响”。

  来自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近40位专家学者围绕“板块汇聚与对云南区域成矿作用的重大影响、区域矿产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三江”多岛弧-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峨眉山地幔柱成矿论、陆内转换成矿论、大陆盆地“热循环”成矿论、滇东北大型矿集区富锗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与找矿方向、香格里拉斑岩成矿系统或系列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和深入的讨论、交流。

  沙龙还吸引了相关专业领域近60名科技工作者参会学习。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王二七认为,印度和华南之间的相对运动在青藏高原东南缘产生了一个宽阔的近南北向右行剪切力偶,剪切作用破坏了特提斯构造的连续性,造成一系列地体发生有限的侧向挤出和顺时针旋转,由此造成的构造缩短至少为400千米。

  哀牢山剪切带在渐新世-中新世的左行走滑形成于地壳的顺时针旋转,走滑距离不会超过200千米。

  上述有限侧向挤出发生在形成于第三纪早中期,与青藏高原东部现今的构造应力场没有关联。

  

  北京大学地质学系陈衍景提出,大陆碰撞体制的优势和劣势矿种、成因类型、同类成矿系统,大陆碰撞与其他构造背景,地球的地质演化史中多次碰撞是否成矿,境外大陆碰撞带是否符合大陆碰撞成矿理论,高温高压实验模拟、数值模拟等问题是当前地质科学中的重要问题,需要地质工作者共同努力进行研究和探索。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王生伟认为,云南东川地区下伏四组地层尽管岩性组合与滇中地区昆阳群(1028Ma)、会理群(1032Ma)类似,但沉积时代相差近10亿年。

  建议独立建汤丹群。

  汤丹群(2285-2317Ma)可能是目前为止康滇地区发现最古老的地层建造-昆阳裂谷前的刚性块体之一。

  

  中国科院院士许志琴认为,云南“三江”及腾冲地区地处印度和欧亚大陆的接合部位,是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的主要组成部分。

  因此,云南“三江”造山带及腾冲火山-岩浆弧的构造与成矿作用等必然受大背景的制约。

  而印度和欧亚板块在新特提斯阶段至少在45百万年以来经历了3个阶段的构造演化,并且印度板块现代还以每年44~50mm速度向东推进。

  该区总体是在印度和欧亚板块作用大背景下,多期次在逆冲-推覆、走滑、斜向挤出、隆升,以及滑脱作用等机制下形成的复杂巨型造山带(拼接体),因此,该区呈现构造形式、成矿作用具有多样化、多阶段性。

  同时,认为特提斯主洋在澜沧江-昌宁-孟连带。

  

  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潘桂棠阐述了多岛弧盆构造与成矿等新理论、新观点,对处于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域的云南“三江”造山带及腾冲火山-岩浆弧,及其邻区的构造与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

  从弧的基底构成、弧的性质与演化、背景及作用过程等研究,认为该区以4个洋盆,4套蛇绿岩带及其配套构造,经历了和通过弧陆碰撞、陆陆碰撞、盆陆转换、增生造山等作用,形成了“三江”及邻区增生造山系统(带),以及多岛弧盆构造系统成矿,不同构造属性、不同构造阶段等制约了不同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矿种、矿床类型、成矿带,及其成矿模式。

  同时,认为特提斯主洋在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带。

  

  云南省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教授李文昌提出了“西南三江”古特提斯构造演化研究中出现的几个新问题,义敦岛弧带中存在东西两个构造-岩浆成矿带和中间次级蛇绿混杂岩带或弧间裂谷,因此,甘孜-理塘洋向西或发生两次俯冲,起始时间更早;原特提斯澜沧江洋未关闭,再次拉张进入古特提斯。

  昌宁-孟连洋为原特提斯古澜沧江洋向西俯冲形成的弧后洋盆,在此基础形成古特提斯洋,南澜沧江带前古生代地层、生物、矿产等表现出相似性。

  因此,南澜沧江洋为特提斯主洋,与龙木措-双湖带相接,是印/亚汇聚的边界。

  班公湖-怒江带存在古特提斯洋遗迹多被后期多阶段的挤压推覆所掩盖;金沙江洋形成时代早于晚泥盆世,而不是早石炭世。

  对重建该区的古构造环境,成矿作用应给予重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研究员、所长侯增谦对“青藏高原大陆碰撞与“三江”铅锌成矿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将造山带成矿理论与成矿系统,划分了主碰撞陆陆汇聚(65-41Ma)、晚碰撞构造转换(40-26Ma)、后碰撞地壳伸展(25-0 Ma)3阶段,并将运用于“三江”成矿带兰坪盆地的铅锌多金属成矿作用的研究,提出了兰坪盆地铅锌成矿作用主要与膏盐、油气、构造热液(流体)萃取、运移和交代充填成矿等机制有关的新认识和新观点,对该区铅锌多金属矿的预测和找矿勘查将起到重要作用。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