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June

2011

世界镁都海城建设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

发布时间:2011/6/30 17:15:051301次

据中国网报道:

新闻导读:最值得一提的是,菱镁矿储量约占全国3/4、世界1/4,被誉为"世界镁都"的海城市,今年以来,抢抓菱镁特色产业基地上升为省级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举全市之力发展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发布暨第七届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上,海城市蝉联"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和中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四项殊荣,成为东北三省县级城市唯一兼获四项大奖的城市。

  据了解,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友好、政府效率等13类50项指数组成,是一个地区科学、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反映。

  与去年相比,海城市荣获的四项殊荣实现了位次全部前移,各项排名均列东北之首。

  

  此次排名位次实现大幅前移,不仅体现出海城市综合发展实力有了新的提升,更显示出海城市在全国中小城市特别是在与南方先进县市的竞争发展中实现了不断追赶和超越。

  

  向一流百强县看齐,以科学发展观的全新思维审视市情和外部战略机遇,踏上了一条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蝉联四项国家级殊荣

  海城市是历届全国百强县,以及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敢想、敢干、敢闯、敢试的精神品格,海城经济不仅长期居于"辽宁之冠",而且被誉为东北乃至全国的改革样板,成功创造了"海城经验"、"海城模式",西柳服装、南台箱包叫响全国。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尽管同自身比也有进步,但与省外的东莞、顺德、张家港等昔日的姊妹市相比,海城前进的脚步明显放缓,被远远地甩在了后面。

  

  跌倒了就要爬起,落后了就要追赶!新时期,为进军全国百强县第一阵营,海城市领导对全市市情和外部发展环境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形成这样的发展思路:海城的经济和产业基础较好,而且面临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以及鞍山与海城一体化等省市重大战略机遇,这些都是海城再次崛起的优势和条件,把握了这些,也就把握了海城大发展快发展的主动权。

  基于此,海城市对未来发展有了明确的思路和定位。

  城市发展定位:"百万人口、生态型、世界镁都";发展目标:"率先科学发展,倍增综合实力,坐稳东北第一,争占全国十强"。

  

  思路已定,选准前面要追赶的标兵至关重要。

  海城市提出向先进百强县学习,向一流百强县看齐,围绕一、二、三产业以及城市建设分别树立学习标杆,其中工业学张家港,农业学寿光,专业市场学义乌,城市建设学增城。

  项世伟说:"所要学习的每个标兵县,均有一点特别突出,而海城要做到四点都突出,不偏科,所带来的必将是追赶道路上的加速度,海城最终将变"跟着跑"为"领着跑"。"

  而要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办法,为此,海城市积极寻找和探索跨越发展的新途径,当前重点谋划"六大转变",并以此为行动指南,踏上了一条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

  

  所谓的"六大转变",一是从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划转变。

  打破以镇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按照海城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和主导优势产业,集全市之力建设海城开发区、腾鳌开发区、东部矿产初加工区、海西新区、农高区、牛庄港口区等六大经济板块。

  二是从海城投资向投资海城转变。

  过去海城发展主要靠自身的力量,现在则要坚持不懈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外资金促进海城大发展快发展。

  三是从存量资源向发展资本转变。

  就是将海城丰富的矿产品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资本。

  四是从敢为人先向善为人先转变。

  就是依法行政,按规办事,建设法治、效能、服务型政府。

  五是从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核心是加快法治经济建设和经济资本化进程。

  六是从镇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就是大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重点是推进 "三迁四进","三迁"即居民动迁、企业谈迁、农民移迁,"四进"即工业进园区、商业进集中区、居民进小区、农业进设施区,形成布局清晰、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速融入沈阳经济区和鞍海经济带,实施"工业立市、商贸兴市、农业富民"三大战略,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驱动经济高速增长

  全国"百强县",是全国县域经济的"金字塔尖",凭的是真刀真枪实力的比拼。

  海城能在全国百强县中位次大幅前移,同样离不开大项目、大产业作支撑。

  近年来,海城积极融入沈阳经济区和鞍海经济带,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商贸兴市、农业富民"三大战略,坚持围钢、围矿、围店的"三围"方向,推进海城资源优势变产业优势、产业优势变经济优势,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全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快速增长。

  

  产业经济中,工业是"根"是"魂"。

  海城从重点培育主导优势产业入手,确立打造世界新型镁质材料产业基地等 "一大基地、七大产业、十七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发展定位,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

  全市以产业集群化、企业园区化为重点,规划建设海城开发区、腾鳌两个省级开发区,西柳和南台两个市场产业支撑园区,东部矿产初级加工工业园区,海城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及牛庄装备制造等七个园区。

  目前,七大工业园区进驻重大项目达1000个;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40家,比"十五"期末增加1倍以上。

  全市已形成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三个,数量在全省各县(市)中最多。

  其中,以菱镁为主的矿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销售收入超过260亿元,纺织服装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30亿元,钢铁深加工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60元。

  

  最值得一提的是,菱镁矿储量约占全国3/4、世界1/4,被誉为"世界镁都"的海城市,今年以来,抢抓菱镁特色产业基地上升为省级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的有利时机,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举全市之力发展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

  目前,在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海城市规划建设了占地50平方公里的辽宁(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基地,先后有70余个域外菱镁新材料项目签约落户,其中3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

  未来5年内,海城菱镁新材料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将突破1000亿元,当之无愧地成为海城市第一支柱产业。

  

  谈及海城,怎么也绕不开西柳服装、南台箱包等赫赫有名的专业市场。

  近年来,海城市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特色品牌优势,以打造"北方义乌"为目标,转变市场业态,加速产业集群化。

  目前,一个以西柳服装市场为龙头,沿沈大高速公路,包括总投资200亿元的西柳中国商贸城、总投资50亿元的南台世界皮革皮具城、总投资40亿元的中国北方水暖城等在内,规划建设的2万亩专业市场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海城市还大力实施 "农业富民"战略,打造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最大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加工基地,推进海城由农业大县向现代农业强县转变。

  其中海城农高区围绕姜、蒜、葱、元葱"四辣"品种,重点发展设施果蔬种植及深加工、商贸物流等产业集群。

  全市"四辣"面积发展到10万亩,带动农户3万户。

  围绕鞍羊线、鞍营线两条设施农业产业带,重点发展设施温室、千亩种植园、万亩规模化种植小区;围绕以中小、感王、温香、望台、高坨、耿庄为代表的"六镇",重点发展"一镇一品"设施农业特色种植产业。

  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47万亩,"一村一品"专业村达65个,分别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31%和行政村总数的15%左右。

  

  海城历史上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无不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为先导。

  新时期海城再次吹响解放思想的冲锋号,强化改革创新,带来县域经济活力迸发,进入了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的"黄金期"

  实践充分证明,海城既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

  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力度,决定了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程度。

  因此,新时期,为了抢占县域经济制高点,实现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的目标,海城市继续发扬敢于创新改革,敢闯敢试敢冒,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优秀城市精神,大力推进决策、服务、干部和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

  

  首先,创新决策机制,推动规范发展。

  海城市建立完善了全市建设项目由市规划委员会集中审批制度,规范了项目建设行为。

  全面推行政府投资管理上的管建分离、管采分离、采建分离、建用分离的"四分离"制度,从制度层面上杜绝了政府投资的跑冒滴漏。

  严格实行国有土地出让挂牌、国有资产出售拍卖、政府投资项目招标三项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政府资源收益的最大化。

  

  其次,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投资环境。

  "你只管投资的问题,剩下的事情由我全权负责。

  "这是海城对所有海内外投资者做出的郑重承诺。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海城市政府重点实施"三个一"工程,即 "一会制审批"、"一站式办公"和"一费制收费"。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