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June

2011

中色股份永续打造中蒙合作“明星”工程

发布时间:2011/6/24 14:59:55992次

据《WTO经济导刊》报道:

  茫茫的戈壁滩上,一座名叫图木尔廷敖包锌矿的花园式矿山,承载了一个中蒙合作典范工程的丰碑和传奇。

  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上,它已然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精彩一页。

  

  “敖包锌矿是一段传奇,展示了中蒙两国人民敢于拼搏、攻坚克难的大气魄,创造了世界有色金属矿山建设史上的奇迹;敖包锌矿是一种文化,诠释了蒙中两国人民善于融合、和谐共进的大胸怀”。

  

  是什么让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色股份”)成就了这样一段典范工程的传奇?

  纵观敖包锌矿从建设到投产、达产、盈利,一路创造的奇迹、纪录,从企业自身的角度解读,答案就在于敖包锌矿的建设者们顽强拼搏、艰苦奋斗的敖包精神,在于中色股份秉持的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发展之道。

  

  敖包精神成就典范工程创建奇迹

  如果要问起敖包锌矿当年建成、当年投产、当年盈利、成为中国建矿历史上奇迹的力量之源是什么,中色人的回答一定是:敖包精神!

  敖包精神是中色股份提炼出来的敖包锌矿的建设者们知难而进、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艰苦奋斗、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报效祖国、齐心协力的团队精神;超越自我、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这种精神,深植在敖包锌矿建设者们的骨髓里,贯穿于敖包锌矿建设过程的始终。

  

  2000年,敖包锌矿工程项目奠基后,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找到矿山用水源迫在眉睫。

  水源问题深深困扰着敖包锌矿的建设者们。

  

  敖包锌矿所在的苏赫巴托省是个降雨量少、蒸发量大的干旱地区,要在异常干燥的戈壁荒漠上找到充足的水源,异常困难。

  事实上,30年来,前苏联、前东德、波兰、匈亚利等五个国家的水文专业队伍,多次进入这个地区找水,结果每次都是铩羽而归。

  因为找不到满足矿山用水要求的水源地,蒙古人民开矿梦想一直遥不可及。

  

  而敖包锌矿的建设者们则凭借非凡的智慧、胆略和辛劳,打破了多国30年找不到水的魔咒,宣告了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工程建设正式开始,蒙古人民开矿的梦想终于可以变成现实了!

  令人激动的是,在找水的期间,胡锦涛主席殷切嘱托“一定要把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建设成为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给敖包锌矿的建设者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振奋。

  这份来自主席的嘱托,很快被标铸成为一块蓝色金属标语牌,巍然竖立在蒙古草原的施工现场,化作一面无声的旗帜,激励着每个建设者:一定要把图木尔廷敖包锌矿建设成为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

  凿开190万立方米的矿石,克服路况险恶的500公里戈壁运输线,忍住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在物资匮乏、交通落后、气候恶劣等不利条件下,喜讯频频传来:2005年7月1日,通电成功;7月15日,长达30公里、深达4米的水源管线铺设完毕后送水成功;8月15日,整个生产流程试车成功;8月28日,图木尔廷敖包锌矿正式竣工投产!

  历史见证了敖包锌矿投产这一天的盛况。

  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率二十多位重要内阁成员出席了竣工典礼,面对崭新的厂房车间和高高飘扬的中蒙两国国旗,恩赫巴亚尔总统兴奋地表示:“三年前我来过矿山,当时这里是一片荒地。今天看到锌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成投产,我心里非常高兴。这是两国经济合作领域新的一页,也是中蒙两国友谊的具体体现。”

  试生产期原本计划是半年,但中方员工发扬敖包精神,连班加点进行生产设备调试和技术革新,仅用三个月便使各项生产和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了设计要求,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收回了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达产、当年盈利。

  

  奇迹,就这样诞生了!

  互利共赢结出典范工程累累硕果

  敖包锌矿是中色股份在境外建立的第一个资源基地。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融化海外坚冰,融入国外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如何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打造中蒙合作的典范工程,树立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是摆在中色股份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色股份如何化解这些难题?

  “这是什么地方?蒙古人民共和国,你已身在国外;你代表谁?代表中国,代表中国企业;你来这里干什么?你非常有幸参与了中蒙合作的敖包锌矿的建设;你应该怎么做?应该顾大局,识大体,因为祖国人民在看着你们”。

  敖包锌矿现场这块醒目的标语牌中的一问一答,似乎隐含着耐人寻味的答案。

  

  “国际化发展中,‘互利共赢’最重要”,中色股份总经理王宏前的一句话点出了中色股份成功运营敖包锌矿的成功秘诀。

  尽管双方在锌矿经营管理、投资决策、锌精矿贸易等方面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每次遇到问题,中色股份都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全局和长远考虑出发,化解影响各种问题和矛盾,为锌矿生产经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做任何事情,如果不能实现共赢,那么中色股份一定不做”。

  正是基于这样坚定的认识,中色股份在敖包锌矿的发展运营中,秉承“互利合作、奉献社会”的宗旨,树立并践行全球责任观念,追求人与人的和谐,项目实施与所在国家社会环境的和谐,企业同外部社会的和谐,形成健康和谐的企业品格,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

  

  摆正位置,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走出去”,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不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如何才能走得成功,关键的一点是融得进去。

  王宏前说:“在海外经营,处理好和当地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融入当地社会,要始终坚持遵纪守法,依法经营,要摆正位置,分清主次,承认投资的海外企业是当地企业,这是融入当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在锌矿建设和生产经营过程中,中色股份始终坚持遵纪守法、依法经营的原则。

  

  以环境保护为例,敖包锌矿始终把环境保护作为公司的一项重要议题,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企业的长治久安的内在联系,严格遵守蒙古国在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履行矿山开采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公司每年投入一定数量的资金保护和改善环境,在厂区、水源地和西乌尔特市区植树绿化,将敖包锌矿建成花园式的矿区;采矿过程中先将采区和废石堆区的地表土剥离再将废石堆场覆垦,大大减轻和缓解了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压力;还聘请乌兰巴托的专家对水源地的情况进行了评估,消除百姓的疑虑,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认可,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属地化管理,以人为本。

  中色股份在敖包锌矿所属的蒙古鑫都矿业,注重以人为本,进行属地化管理。

  一是将当地牧民培养成合格员工,尽量多地为当地解决就业,目前敖包锌矿共聘用当地员工600多名,本地员工比例已达到87%,其中,30%以上的中层岗位已由本地员工担任,并且有2名蒙方股东进入公司高级管理层。

  鑫都矿业成为当地就业人数最多的单位。

  在中国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差异中,中色股份在蒙古成功培养出一支由中蒙员工共同组成的高素质队伍,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努力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从初期的艰苦创业到后期的生产经营,敖包锌矿初步具备了必要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但那里的生存环境依然恶劣,物质条件依然匮乏,生活方式依然单调。

  

  为解决蔬菜供应,让员工吃得上蔬菜,公司在敖包锌矿建设了4个蔬菜温室;为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公司为员工修建职工大学;为改善员工的住宿条件和休闲娱乐设施,公司修建舒适的单身宿舍、家属楼、健身房……点滴中无不蕴含了公司对员工无尽的关爱。

  

  这些举措,得到了蒙方员工的认可和总统的称赞。

  在蒙古,蒙方员工往往以住在公司的宿舍感到荣幸,蒙方员工的家属也都为有亲人在敖包锌矿工作而感到骄傲。

  

  公司还号召中蒙员工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尊重蒙方文化和习俗,逢年过节给员工派发礼物,举行祭拜图木尔廷敖包仪式,为矿山和当地百姓祈福。

  加强了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每逢圣诞、元旦、新年等节日,中色股份主要领导都率代表团到矿山去与中蒙员工一起欢度节日,为员工带来慰问品和衷心问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可爱的敖包锌矿,闪耀着世纪的光芒;可爱的敖包锌矿,故乡发展的希望。美丽富饶的神山敖包,引领我们走向美好未来;令人自豪的洁白锌城,中蒙友谊的永恒见证!”中蒙员工自创的悠扬动听的敖包锌矿矿歌,唱出了员工们对锌矿无比的热爱和赞美。

  

  帮助所在社区,多做力所能及的善事。

  王宏前认为,企业“走出去”,要积极参与和支持当地社区的发展,多做力所能力的善事。

  多年来,中色股份与当地政府密切合作,帮助当地解决了一些事关百姓的社会难题,在当地树立了良好的口碑和形象。

  

  2007年2月苏赫巴托省爆发了多年不遇的牲畜传染病,很短的时间内在蒙古东部地区迅速蔓延,当地政府和人民对控制和防治疫情非常重视。

  中色股份得知情况后,立即捐助2000万图格里克用于防治疫情,并从中国采购了部分消毒药品和用具;还在矿区附近设立消毒预防站,为西乌尔特市的消毒站提供物资和资金支持。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