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June

2011

拯救“中国式电荒” 改革比调价重要

发布时间:2011/6/1 10:18:07771次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

  新闻导读:不出所料,终端销售电价终于上调。国家发改委宣布,自6月1日起,晋、冀、豫、湘、赣等15个省市工商业、农业用电价格平均每度上调1.67分。 之前的4月中旬,发改委上调中西部部分省份上网电价,销售电价暂时冻结。

  电网企业终究不愿意承担成本提高。电网企业负责人甚至公开宣称:“电网企业微利,不存在让利问题。” 在煤电价格机制缺失的格局下,政府部门习惯人为调价代替市场机制化解煤电矛盾。但实践证明成效十分有限。

  无论是“限价令”、“约谈煤老板”,还是“查电煤合同”,都难以化解煤价上涨的动力。临时行政干预永远不能解渴,政府应该建立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如果决策层不能直面电力改革难题,偏安一隅,那么煤电之间的矛盾将以更加极端的方式呈现。

  例如,大规模缺煤停机、全国性“电荒”。此轮电荒应该成为电改的契机。从短期来看,科学的煤电联动机制是解决煤电矛盾正常合理的路径选择。当然,煤电联动的理想状态是,将因市场竞争产生的煤价波动向电价端传导。“煤”“电”本是相依相伴。而在现有制度下,二者之间的隔阂却越来越深。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秦皇岛5500大卡煤炭价格累计上涨超过150%,而销售电价涨幅仅32%。

  

  在2010年底煤炭产运需衔接会上,一位煤炭行业管理人士说:“在当前的经济格局下,煤占据上风。我们坚持煤炭价格不降,倒逼电力行业接受高煤价。” 彼时,一位央企电厂老板接受记者采访时,百般无奈地说:“肚子饿了,总归要吃饭。”在煤与电之间激烈的利益博弈中,总有一方元气大伤。

  我们呼吁,国家应建立煤电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我国煤炭大规模开发已近百年,但煤炭尚未建立完整的市场体系。摆在电厂和发改委面前的煤价,已不再是市场价值。煤炭产业的乱象正在扭曲煤价。

  例如,一些煤炭企业重点电煤合同兑现率低,随意改变合同提高煤价;山西、河南、内蒙古等煤炭主产地以行政手段重组煤炭,区域垄断性增强,企业左右煤价能力增强;地方政府擅自加价、收费(煤炭价格调节基金、铁路建设基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运销服务费等),影响价格。

  

  其次,计划内铁路运力紧张,滋生寻租行为,变相提高煤价。一位福建籍煤老板说:“对中小煤炭企业而言,铁路运力是一种奢望,必须靠钱砸。这已经是行业内潜规则,但最终转移到煤价身上。”

  惟有清理上述乱象,方能还原煤价本质。其功效远胜于,临时性调整上网电价、销售电价。我们需要真实的煤价,也期待由竞争而生的电价。在实行厂网分开后,我国上网电价仍实行政府管制。这与厂网分离、竞价上网的改革思路背道而驰。

  

  现行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根据社会平均成本而定,已经不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不能反映不同机组负荷特性,其负面性正在逐步显现。实行竞价上网,必须打破现行“大锅饭”式电力调度方法。目前,我国电网的发电调度仍沿用计划经济办法,以电厂或发电机组为单位,参照上个年度发电量完成情况,对各个机组平均分配发电利用小时数。也就是说,不论发电方式和能耗水平,只要发电机组在电力调度范畴,便可享受制度红利,完全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行事,与电改思路相悖而行。

  

  2002年,电改“5号文”明确提出电改思路: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时至今日,4个步骤才走了一步,就后继乏力,电改陷入停滞,阶段性“电荒”不断呈现。本轮“电荒”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高耗能产业反弹、水电出力减少、电网调度能力弱、电煤外运不畅等。但其根源是改革不力,是煤炭市场化改革与电改不力的恶果。政府惟有强力推进改革,才能拯救中国式“电荒”。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