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May

2010

美元何去何从引导金属价格的运行

发布时间:2010/5/24 17:04:01709次

据中国钨业协会科研院所报道:

  近期,全球金属市场明显受到三大利空的打击而呈现明显弱势运行, 在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背景下,这种弱势动荡不安的运行格局。以希腊为代表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以及围绕主权债务危机救助活动出现的波折对市场持续构成压力; 而在美国金融改革背景下,美国政府对于高盛为首的八大金融机构的调查活动为市场增添的利空;在中国,一场大规模打击房地产价格泡沫政府新政在资本市场造成 恐慌,股市、期货市场承受巨大的压力而呈现弱势运行。而这主导市场的三大因素都没有脱离另一个暗线对市场的直接影响,那就是作为全球支付和结算体系的美元 的运行,在经过一年的下跌之后,美元指数在全球国际储备地位的质疑声中结束回落,进入上升周期,使得美元崩溃论土崩瓦解。美元的上升给予金属市场的压力十 分明显,而近期市场的三大压力不一不是打击欧元而提升美元价格,而显然三大压力体现的无非是美国以及中国政府的政策取向。在国际储备低位以及美元崩溃论的 背景下,美国需要快速实现美元的上升而打击主要竞争对手欧元区,欧元的大幅走弱无疑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有效途径。于是评级机构不断调降欧元区的评级而令欧洲 主权债务危机凸现,主权债务浮出水面,欧元出现大幅下跌。在美国,围绕金融改革而进行的一些列作秀也不断演绎,而每次针对金融机构的调查显然会进令市场恐 慌而打击欧元,加剧了欧元的颓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则同时出现被动升值,从另一个层面解决了始终没有能够解决的所谓人民币被低估的问 题,在面临自身出口受影响的同时,对中国的出口明显施加了压力。而对汇率操纵国的宣布期限向后推迟三个月显然是在美元上涨中带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做出的 决定。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将可能宣布人民币兑美元脱钩,从而实现美国逼迫人民币升值的目的。而在中国,由于人民币升值不可避免,热钱流入显然可能成为中国 流动性泛滥的又一根源,在这样的情况下,打击资产泡沫而阻止热情的一种手段,从而让民营资本进入国有资产的新36条发挥作用。

  显然,一旦以上目的达到,美元持续上升的意义将明显丧失,毕竟美元的上涨对于复苏期需要大规模增加就业的美国承受风险,近期公布的美国 最新领先指数下降就说明这种危险的存在,因此,美元长时间居高不下对于美国而言显然是不利的。而一旦美元结束上升,则金属市场的压力也将逐渐减轻。

  欧元区主权债务的反反复复显然是对于以希腊为代表的笨猪五国的救助可能性导致的,因此在消除这些疑虑之后,对于欧元的打击将明显减轻,而在之前 由于欧盟对于主要债务国设置的诸如紧缩政策、减少福利、增加税收等条件令希腊出现大规模暴力示威行动,从而令救助行动充满变数,尤其是德国和法国在救助上 的不稳定也让市场出现动荡。而在周末,德国率先通过了救助措施,令欧洲债务危机显露曙光。德国政府宣布联邦议会21日批准欧盟与IMF总额7500亿欧元 的救助机制,德国将对其中的1480亿欧元信贷提供担保,消息传出,欧元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显示出市场对德国的决定给与积极反应,相信其他国家也会跟随其 后,欧元区债务危机的解决的条件已然具备。

  美国方面,欧元的持续疲弱使得去年以来对于美元国际储备低位的质疑烟消云散,在巩固其国际支付以及结算体系后,美元高企对于美国经济的打击将会 列入美国政府的日程,而震荡欧元的一系列金融调查也将随着金融监管法案的通过而变得不十分重要了。随着美国参议院通过金融监管改革法案,金融业数月来面临 的不确定性得以消除。虽然参议院还需要将这份议案与众议院去年12月份通过的版本进行协调,但由于参议院的版本已经过多次调整和修改,且这一过程一直给股 市带来压力,而金融监管法案通过后,这些不确定因素也就随之消失。相信由此而产生的对资本市场的打击也将渐渐减弱。

  欧美的问题出现缓和的情况下,中国方面汇率改革也到了关键时期,由于跟随美元的被动升值,中国方面在出口方面,尤其是针对美国以外的出口明显受 到遏制,欧洲占中国全球出口总量的20%左右,因此人民币兑欧元的升值进一步打击了中国的出口,因此美元的居高不下也令中国政府头痛,在这样的情况下,人 民币与美元脱钩似乎也是箭在弦上了。五月下旬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谈中,政府可能会对其汇率政策做出重大让步, 美国银行-美林表示,即将到来的会谈将为这个协议一锤定音。中国将放弃让人民币事实上盯住美元,转而倾向于让人民币与一篮子主要的贸易加权货币挂钩。这是 中国允许人民币升值前的最后一个重大会议。中美官员已就新的人民币一篮子跟踪框架达成共识,但还需制定相关细节,例如一次性升值的可能性和幅度以及未来的 升值速度等。而人民币放弃与美元的挂钩则美元将受到压力,这样正好符合美国的利益。在三方面的问题得以解决之后,美元的强势自然就难以为继了,而一旦美元 的回升结束,则金属市场将在全球流动性仍然充裕的情况下获得新的支撑。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