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May

2011

中国战略资源全球配置和外交重点

发布时间:2011/5/18 10:50:291287次

据人民网报道:

  战略资源(本文指战略性矿产资源)是指在国家某个阶段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计民生、军事安全、核心利益有着重大影响和作用的主力性、紧缺性、优势性矿产资源。

  如当代关系到中国国家工业化命脉的油气、煤炭、铁矿石、铀、钚、稀土、钨等重要资源。

  一个主权国家只有握牢稳定、安全、经济的战略资源,才能确保国家的生存与发展不受制于人。

  

  中国战略资源的全球配置形势

  中国是全球第三大矿业国,拥有的部分战略资源从总量上看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全球第53位。

  201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只有1/3完全保证供应,另1/3基本保证供应,还有1/3不能保证供应。

  尤其是油、铁、锰、钾盐等大宗矿产的战略储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中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2009年石油对外依存度51.3%,已突破工业国家公认的50%“能源安全预警线”。

  全球对石油等能源资源需求的增加导致油、气、煤的消费呈现量价齐升的局面,世纪开元10年的全球油、气、煤平均价格比上世纪末10年的均价分别上涨了169%、87%、37%。

  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预测,随着石油等资源开发成本的提高,原油价格将继续攀升,到2020年将达100—108美元/桶,2030将达115—124美元/桶;2007—2035年间油、气、煤消费量的年均增幅分别为0.9%、1.3%、1.6%。

  2009年中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2%,世纪开元10年内铁矿石消费增长了3.5倍,进口均价增长了3倍。

  中国战略资源供需形势严峻,国内一些大宗战略资源品位差、丰度低,后备储量少,供需矛盾尖锐。

  而“世界工厂”又是典型的主力性资源消耗型产业经济,因此在充分挖掘国内资源潜力的同时,积极寻求和建立稳定的矿产资源海外供应基地,就成为维护战略资源供应安全、完成世界制造业的时代责任、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世纪之交,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国战略。

  如今在“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战略框架下,我国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鼓励和扶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实现战略资源全球优化配置,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我国资源型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 2010年1—10月份中国企业在海外收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投资高达246亿美元,在全球油气并购交易中所占比例高达20%,比两年前增长近五倍。

  中石化继2009年成功收购ADDAX在尼日利亚15个区块后,2010年又斥资131亿美元收购了加拿大油砂项目和巴西石油公司部分股权。

  中海油投资58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德州的页岩气项目权益等。

  中石油也在非洲、南美和南亚等地区完成了规模可观的几手收购。

  

  2007年至今,我国企业境外非油气类战略资源勘查、开采及并购等投资项目800余例,分布在70多个国家,涉及金额500多亿美元。

  从项目数量上看,中国企业国际投资最热门的目标矿种是铜、铁和黄金、铅锌、铝、镍、铀、煤和钾盐、宝石等;从项目金额上看,投资以铁矿(占全部投资金额的近50%)、铜矿(20%)、金矿(8%)、铝和铅锌(3%)、煤炭(5%)为首,其次是铀矿、钾盐、宝石等;从项目地区上看,依次是澳大利亚(200多亿美元,占境外总投资金额的45%),中南美洲(100亿美元, 16%),亚洲(80亿美元, 13%),非洲(70亿美元,12%),欧洲和北美洲(11%)。

  

  中国资源型企业在成矿有利、潜力较大的国家,自主或通过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拥有了一批矿业权。

  参与国际化经营的中国企业从国有控股公司到私营企业,从矿业企业到专业投资集团等,其融资渠道非常广泛。

  其中并购以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黄金、中钢、武钢、鞍钢、中国神华、中金岭南、金川集团、湖南华菱等上市公司为主。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方式更加成熟多样,不论是并购还是开发投资都较为活跃。

  经过多年国际化经营实践,积累了很多“走出去”的发展经验,增强了对境外重点资源国投资环境的了解,培养出了一些熟悉和掌握全球运作规则的人才,拉动了国内物资出口等产业的发展。

  

  近几年来,中国走出去参与战略资源全球配置的实践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但总体来看,我国企业的国际配置水平还比较低。

  主要问题在于:国内,国家缺乏科学的海外资源战略部署和对企业提供有效外部服务的保障体系;国外,企业在实行资源全球配置过程中,面临来自资源国从政府、企业、民众到媒体的各种压力,面临实力雄厚的日本、印度等资源需求国企业强烈的竞争威胁。

  

  现阶段中国资源外交重点

  当今世界,资源外交是一国充分保护本国利益的重要手段。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然带动对海外资源的需求,这也是所有工业化国家曾走过的道路。

  但西方社会却指责 “中国制造”引发全球资源涨价,并将中国全球配置资源的商业努力视为“敌意性”战略扩张,鼓吹这是“打进”美国资源“后院”的“中国威胁”。

  事实上,早在1939年,美国就将确保在全球范围内拥有持续、稳定和价格合理的战略资源供应作为美国的资源外交核心,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战略资源全球配置系统。

  我国到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将“资源外交”正式提上国家外交部门的议事日程。

  十多年来,中国的资源外交通过不断建立和拓展与资源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建立与资源国的战略性同盟,正在形成有利于中国资源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综合环境。

  

  积极开展能源外交,建立国家能源安全和全球配置机制。

  在中国的资源外交中,能源外交开展得最早,能源配置形势也最严峻。

  因此,必须在能源外交和“走出去”战略的双重推动下,努力形成中国石油供应多方式输送渠道、多样化保障领域和多元化供应来源的全球配置机制。

  中东是中国石油进口的第一源地(占总量50%),第二是中亚和俄罗斯,第三是亚太和南美地区。

  为保证石油安全供应,中国应根据形势调整、优化、确定重点资源国和地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建立油气供应国和消费国之间的战略盟友关系。

  确定中东、中亚、西北非、南美、亚太、俄罗斯等六个石油配置和能源外交重点战略区。

  加强常规石油贸易,参与克拉地峡双向航道开凿项目,加强中哈、中俄等管道常规高层沟通机制,确保石油运送通道(海运、铁路、管道、汽运)安全、稳定运行。

  充分发挥中国能源的整体优势和比较优势,在油气、煤炭、新能源等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多边和双边国际合作与竞争,加强中美两个能源消费大国在文化、金融、技术、军事等方面的多层次交流,增进彼此理解、扩大共同利益范围,维护两国能源安全,促进世界和谐发展。

  

  开展资源外交合作,建立规范完善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然带动中国海外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

  随着资源外交的深化,难以避免地会带动各种复杂的战略与安全互动,这就要求中国建立与全球资源安全相适应、与可利用资源相配合的国际资源贸易体系。

  通过建立国内资源多元化发展的供应体系和国外资源以市场采购与直接开发相结合的多渠道供应体系,推动建立清洁、安全、经济、可靠的国家战略资源配置机制。

  虽然战略资源贸易的背后都有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战略背景,但只要全球化进程不被逆转,自由贸易依然是世界经济的主导潮流。

  

  建立资源消费国和出口国之间的正常供应和双赢合作机制,建立与资源国的感情沟通机制,是实现战略资源多元化国际配置机制的重要纽带。

  中国的非油气矿产资源外交起步较晚,铝土、铁矿石等多种矿产品在国际矿业中的话语权很小,对国际市场影响力有限,要充分研究、积极参与、扩大合作,逐步增强话语能力和定价权。

  要高度重视全球配置过程中的舆论环境。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防止过早成为舆论焦点,要注重适当、有序地引导舆论导向,消除可能的敌意或担忧,同时针对与资源国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异,吸收国外企业文化的积极方面,确保并购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依靠技术创新,建立战略资源保护和储备机制。

  中国的资源出口一直以原料型产品为主,既没有体现应有的技术价值,也不利于资源保护。

  邓小平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充分表明中国稀土的战略地位。

  一直以来我们对稀土资源的保护利用和技术创新不足,没有发挥稀土在资源外交中的作用。

  根据美国地质部门的最新统计,目前全球已知的稀土储藏量为9.9亿吨,其中中国占37%,美国占12.86%,俄罗斯独联体占19.5%。

  去年全球稀土产量的97%来自中国,中国已成为世界稀土市场的主源地。

  但由于国内对稀土的开发无度、生产无序、恶性竞争等,使稀土生产陷入混乱局面,致使中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痛失定价权。

  20多年来,美国、欧洲、日本、韩国采取逢低吸纳、逢高打压的策略,从中国进口了大量廉价稀土,其中大部分都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