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May

2011

中国缺失定价权或变国际资本“鱼肉”

发布时间:2011/5/17 17:03:46723次

据京华时报报道:

  自5月初恐怖大亨本·拉登被美军击毙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突然也像中了弹一样,出现了一波暴跌行情。

  而以黄金白银为代表的贵金属市场更是一泻千里,上周黄金价格一度跌破1500美元/盎司的心理关口;而白银价格则出现了连续的跳水走势,5月第一周的跌幅达到27%,创1975年以来单周最大跌幅。

  国内上海金交所白银T+D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连日封住跌停板的单边行情,投资者损失惨重。

  虽然在上周五略有反弹,但暴跌之后投资者的心态仍是心有余悸。

  

  毫无疑问,导致包括贵金属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跌的首要原因,在于美元一改疲软的走势突然走强所致。

  另一方面,前期累计的巨大涨幅也使国际大宗商品集聚了较大的泡沫因素。

  在巨大的涨幅和获利回吐的压力下,国际资本开始采取了抛售做空的策略,而索罗斯、巴菲特等人唱空大宗商品的论调也不绝于耳。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资本做空大宗商品的时点选择很耐人寻味。

  国际白银价格暴跌始于5月2日,此时正值中国的五一假期。

  无独有偶,历史数据显示,金银价格往往在中国节日休市时出现剧烈波动,其中有两年春节休市期间,国际金价都大幅攀升,春节一过马上大跌。

  时间就是金钱,在这种疾风暴雨式的走势面前,国内投资者因为休市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陷入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尴尬境地。

  

  其实,中国在国际大宗商品上屡屡被国际资本放到案板上“宰割”绝非限于金银两种产品,其他如石油、铜、铝、铁矿石以及农产品等,几乎都有着差不多的命运。

  按说,在竞争性的市场经济中,需求方往往具有较大的定价权。

  然而,这条原则似乎对中国失效,在国际大宗商品的供给格局基本由寡头垄断的格局下,虽然中国是众多大宗商品的主要需求者,但却几乎在定价上没有多大的发言权。

  

  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

  目前全球已经形成了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农产品、伦敦金属交易所有色金属和纽约商品交易所能源为主的几大商品定价中心,它们决定着世界上主要大宗商品的交易价格。

  相对于现货需求,金融市场交易的金额要巨大得多。

  这就是说,高度发达的资本市场早已取代现货市场,成为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中枢。

  谁拥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谁就将在该商品上拥有价格的决定权。

  

  由此可见,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才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缺乏定价权的最大“软肋”。

  在目前主要发达国家仍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资本市场发育仍不成熟的情况下,中国想要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大的发言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此外,让中国成为定价中心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人民币必须是国际货币。

  我国当前人民币还不能自由兑换,国内几大商品交易所的报价还是人民币报价,这样直接影响到报价的权威性和影响辐射力,进而影响到世界商品定价权的形成。

  

  近年来,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一些品种的价格正在逐渐成为国际性的价格,比如国内铜、铝的价格都有一定的独立行情,特别是橡胶品种价格不仅仅被国内的厂商作为定价的基础,也成为东南亚橡胶生产经营企业定价的基础。

  

  因此,中国想要在国际市场上摆脱“我为鱼肉”的地位,尽快形成普遍接受的“中国价格”,仍是一件任重道远的工作。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整肃对外贸易中多头管理和过于分散的谈判格局,消除国内市场竞争中的各种体制障碍,都是目前的当务之急和必要之举。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