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May

2011

疯长的“交易所”们

发布时间:2011/5/17 9:42:371273次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

新闻导读:

  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燎原“交易所”。

  它们有在大城市的,也有在小县城的;有做大品种的,也有搞土特产的;有政府督办的,也有来路不明的;有仿照期货炒作的,也有想做成“淘宝”的;有小打小闹的,也有真成了国际定价中心的。它们要么叫“电子交易市场”,要么叫“交易所”,还可以叫“国际商品交易所”。你更难以想象的是,这样的市场已经达到200多家,涉及100多个上市品种。你单知道有沪深证券交易所、四大期货交易所,你也可能听说过炒大蒜炒油画的,但是你可能很少知道还有玩丝绸的,有玩人参果、红辣椒甚至鸡蛋的。

  叫它们大宗商品市场吗?不确切,它们的很多产品都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特产;叫它们电子交易市场吗?不清晰,如今哪个市场不是电子交易呢?叫它们中远期市场吗?不全面,它们也做现货和即期交易。很难给这个群落描摹一幅画像,因为它们五花八门。它们的出现,有着流动性泛滥的土壤,有着实体经济投资难的背景,有着地方政府对金融中心的诉求,有信息物流配送不畅的环境,也有商品自身金融化的冲动。

  迄今,它们都在野蛮生长着。

  火爆之相:开张才一周成交量就过亿了

  4月的春城昆明已是艳阳高照。

  刚刚开张的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就坐落于昆明最繁华的崇仁街上。

  交易大厅颇费心思地放在一座中式建筑内,这里据称是“飞虎队”陈纳德的故居,刚刚装饰一新。

  在员工忙忙碌碌背后,随着日均上亿的交易量,这家交易所的滚滚热浪令市场震惊。

  

  “日均成交量都上亿了,每天来的厂家络绎不绝。”交易所副总经理王东旺的手机响个不停,开张才一个星期,交易火爆的程度令整个交易所觉得“太过神奇”。

  

  新推的两个品种:一个是如今老少皆知的商品牛市龙头——白银;一个是小金属铟,据说其功用是在电视屏幕和手机屏幕上。

  无论是国际国内,这样的题材都令市场为之热血贲张,“现在是想买都买不到。”记者到访交易所的时候,这几个品种正在连续涨停,人气高涨。

  

  在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的简介上写着,这家交易所是为了提升云南有色金属产业链价值,形成中国的有色金属国际定价中心,经昆明市政府批准成立,由国内著名大宗商品领域企业首期投资1亿元人民币成立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

  交易所总裁郭枫告诉记者,紧接着在6-7月份还将推出锗,目前已经跟云锗签署了框架协议。

  

  “我们打算将今年交易规模做到3000亿至5000亿,未来5年要把云南主产的有色金属都上市交易,比如铜铝铅锌。”郭枫说。据了解,这家交易所目前大约有四五十名员工,大家纷纷感叹“实在太忙了。”目前全国已经有了一两千名投资者开户,同时不断有交易商前来洽谈合作。而记者在昆明采访时还进一步了解到,昆明未来还将设立一批类似的交易所,“据说要设立十多家。”

  在几百公里以外的重庆,记者走访了另一家在全国颇具名气的交易所——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

  2009年底,这家新成立的交易所推出了生猪交易,一度让市场各方为之瞩目。

  在地处解放碑的气派壮观的重庆交易大厦,一进门就可以看见四大交易所的牌子: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和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

  

  只是农畜产品交易所里显得颇为冷清,他们的交易量与开市的时候相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客户数量也没有明显增长。

  “交易量太少,因此很难说有什么定价权和影响力,功能没有得到很好发挥。”交易所总裁代激扬坦诚,生猪交易在交割上的制约很大,操作起来确实较为困难,“我们现在采用双重配对的办法,尽量满足现货交易,你觉得这个市场有用就来,觉得没用就不来。”

  事实上,昆明和重庆仅仅是全国各地兴建交易所的一个缩影。

  在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已是颇具规模,其交易品种包含原油、焦炭、动力煤、热卷板、螺纹钢等。

  就在5月6日,该交易所又公布即将上市PTA和“纤维级聚酯切片”两大品种。

  

  当然,2011年最出风头的当属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该交易所别出心裁地推出了“艺术品股票”,引发了市场近乎疯狂的爆炒,而这一交易形式的争议也延续到现在。

  

  在全国金融中心上海,这样类似的交易所也为数不少。

  例如在浦东金茂大厦办公的CCBOT(上海大宗农产品市场),去年一度因为普洱茶合约的交割问题而闹得沸沸扬扬,如今它还在不断推出苹果、橄榄油、香菇、猕猴桃等品种。

  在上海的钢材市场领域,目前则形成了上海大宗钢铁电子交易中心、斯迪尔、钢之源的三足鼎立局面。

  

  而在全国各地,五花八门的“交易所”更是遍地开花,“某某大蒜国际交易所”、“某某红辣椒电子交易市场”、“某某国际商品交易所”,可谓鱼龙混杂,令人目不暇接。

  据估计,目前全国所谓的“交易所”或是电子交易市场已有200余家,其中几十家具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和交易量,交易品种涵盖农副产品、大宗工业原材料、石化产品等100余种。

  参与交易的企业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参与交易的企业已达数百万家。

  

  疯长之源:泛滥流动性瞄准“三不管”地带

  对于广大投资者来说,什么是交易所,什么是期货,什么是场内交易场外交易,可能真的不是很清楚。

  当他们眼见身边冒出一家又一家名头壮观的“交易所”时,其不知所措、晕头转向是完全可以预料的。

  

  确实,上海期货交易所有交易活跃的钢材期货,但各地的钢材交易市场仍然存在;同样,郑州商品交易所有白糖期货,各地尤其是产区的白糖交易市场也非常活跃;大连商品交易所有焦炭期货,但是各地早就推出了相关的焦炭交易品种。

  虽然这些市场做的是中远期交易,或是即期交易,但是T+0交易、保证金交易、多空双向交易等制度是共通的,它们依然具备了很多期货市场的特征。

  因此,我们姑且就称它们为“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吧。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前世今生。

  

  我国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始于1997年,经当时国内贸易部(现商务部)批准,国家经贸委等八部委进行联合论证成立的一种新型现货交易模式,即通过网络与电子商务搭建的平台,对相应物品进行即期现货或中远期订货交易的市场。

  目前,此类市场的管理规范和法律依据主要是2003年7月出台的《大宗商品电子交易规范》和2004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电子签名法》。

  2005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促进这类市场的发展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009年以来,在期货市场加快推出新品种步伐的同时,各地也都在纷纷建立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

  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山东、山西、湖南、重庆等地先后挂牌设立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品种范围又有进一步拓展。

  目前,玉米、稻米、稀有金属、煤炭、橡胶、苹果、棉花、素材、钢材、食用油、食糖等都被覆盖。

  

  “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中国期货市场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说,一是为什么这类市场越办越火,越办越多;二是在很多已有正轨期货品种的市场上,这类市场仍然有发展空间?

  业内人士表示,造成当前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泛滥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首先是流动性泛滥。

  

  “如今的情况,规范的市场门槛不断加高,让不规范的新市场有了泛滥的机会。”华泰长城期货综合部总监刘奥南说,现在此类市场可以归纳为“泛商品金融化”。

  众所周知,在防止通胀预期的大环境下,监管严格的期货市场从去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例如提高保证金、恢复征收双边手续费、加大合约单位等,降低了市场的投机氛围。

  “场内交易场外化,现货市场期货化。

  现在我们限制场内的资金投机,偏偏这些电子交易市场都是有吸引力的,那么资金能不去吗?”一名业内人士表示。

  

  “甚至是一些期货业人士,也纷纷下海办起了电子交易市场,”一名期货公司高管告诉记者,由于天津文交所等火爆案例的吸引,一些期货界的专业人士也禁不住诱惑,有些抱着“捞一把”就走的心态,参与了各地“交易所”的建设。

  当前很多类似市场的兴建背后,都有着期货专业人士的身影。

  “这个领域也不属于金融系统,没有限薪,能赚到多少就可以拿多少。”

  “归根到底是流动性过剩,做实业不容易赚钱的话,大家还是要找投资出路,所以很多就去做这个。”期货业资深专家,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说。

  

  其次是监管力度不够。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2月,由商务部、公安部、工商总局、法制办、银监会、证监会六部委联合发布的《中远期交易市场整顿规范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禁止新设市场和新上品种”、“禁止代理业务”、“规范保证金缴纳形式”等要求之后,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却依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只不过新上的市场都很巧妙把自己跟“中远期交易市场”区别开来。

  例如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就是可以即时交割的“即期市场”。

  

  “突出的问题是没人管没法管的‘无法无天’。”胡俞越说,所谓“没人管”是没有明确的市场管理主体。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