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April

2011

大冶铜绿山铜铁矿:为矿业巨人“刮骨疗伤”

发布时间:2011/4/26 11:11:171565次

据中国国土资源报报道:

新闻导读:刚刚过去的第42个“世界地球日”,以“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对这样的主题,大冶人恐怕有更为切身的感受。因为,从“一矿独大”到资源枯竭,湖北省大冶市正在经历全方位的转变——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对地质环境的治理。在大冶,有一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它的发现,曾震惊世界。它推翻了中国青铜外来论,是中国人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的采矿活动和非法盗采长期存在,导致遗址所在的铜绿山地质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仅危及了古遗址的安全,更让正在经历城市转型的大冶人,背上了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沉重包袱。为改变这种状况,“铜绿山铜铁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于2009年11月25日获得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批复。但是,由于长期开采造成地质环境异常复杂,治理难度超乎想象。经过艰苦的摸索,勤劳的大冶人已经取得了治理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大冶人的探索将为其他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提供有益的示范。

  进入四月,有“青铜故里”之称的湖北省大冶市,早已是草长莺飞,一片片鲜嫩的油菜花犹如大师手中金黄的色彩,在大地上肆意铺陈。生机盎然的季节,让巨大的铜绿山矿露天采坑,在阳光的映衬下,更显气势恢宏。

  

  与记者一起站在刚刚建好不久的观景台上,荣绪俭环顾四周:“实施这个项目,将大大改善铜绿山矿区周边环境,有效增加建设用地和耕地面积。

  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认真加强铜绿山矿区周边的地质环境治理,努力将铜绿山矿区建成自然和谐的矿山公园,进一步擦亮铜绿山古矿遗址这一张文化、科技、旅游、经济名片。”

  荣绪俭,现任大冶市政府市长,他所说的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全称为“铜绿山铜铁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 是《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8~2015年)》确定的全国六大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之一,于2009年11月25日获得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批复。

  

  在世世代代靠采矿为生的大冶人看来,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周边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而对其他因矿产资源开采面临地质环境考验的城市,尤其是对那些因资源枯竭正在痛苦转型的城市来说,大冶人摸着石头过河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将是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不仅是这座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城市的灵魂,也是大冶深厚文化的根,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实施这项庞大的治理工程,虽付出巨大,却是在为古城“刮骨疗伤”。就在记者与一行人谈性正浓时,虽年轻却历经沧桑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就静静地“站”在我们的身后,仿佛在倾听,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的新生……

  痛苦的转型

  项目的逐步实施,更让大冶人看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和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希望。大冶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面积1566平方公里。这个因“大兴炉冶”而得名的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置史。这是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大冶被誉为青铜文化故里,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化。

  19世纪末,清朝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大冶开办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创办汉冶萍公司,又使大冶成为中国现代工业的重要标志。大冶同样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项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冶已累计向国家提供铁矿石1.74亿吨、铜矿石1.32亿吨、煤炭3085万吨,贡献利税超过13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矿业巨人”。如今,巨人进入了暮年,大冶的矿产资源在逐渐枯竭。

  

  长达3000余年的采冶史,带给这座城市的绝不仅是无上的荣耀,更让这座城市满目疮痍——到处都是光秃秃的山和黑森森的矿井口,地下巷道密如蛛网,存在很多地质环境隐患。

  

  大冶市国土资源局的一项统计表明,全市共有塌陷区80多处,滑坡、泥石流30多处,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约180平方公里,次重点防治区约120平方公里。甚至,作为这座古城灵魂的铜绿山古矿遗址,也曾遭到由地质环境问题带来的威胁,遗址博物馆曾一度因此被迫关闭。

  

  现实,已无可回避。

  正在经历痛苦转型的大冶人,背上了生态破坏、环境恶化的沉重包袱。

  

  在这个紧要关头,国家没忘记大冶。

  2008年3月,大冶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10年,铜绿山铜铁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又被列为全国六大矿山地质环境重点治理工程之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0年1月10日开始,铜绿山矿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作组一班人马,拉开了治理工作的序幕。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这个曾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宝贵财富,这个曾经震惊世界的发现,正在迎来新生。

  而项目的逐步推进,更让大冶人看到了改善生态环境、推进城市转型的希望,增添了大冶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世界第九大奇迹”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古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铜绿山,位于大冶市城区西南约3公里的金湖之畔。从大冶市区出发,只消驱车向西南方向行驶10分钟左右,或者坐3路公共汽车就可到达,交通非常方便。

  

  据清修《大冶县志》记载:“铜绿山在县西马叫堡,距城五里,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后,有铜绿如雪花小草点缀土石之上,在铜花草之下有铜矿或孔雀石。”

  古铜矿遗址,就坐落在这里。

  而遗址的发现,颇具传奇色彩。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矿在开采时,发掘出13柄铜斧,最大的一个重达3.5公斤。随后,一柄铜斧被寄到了国家历史博物馆,引起文物部门高度重视。

  

  1974年春,考古人员在铜绿山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密如蛛网的地下迷宫,包括西周至汉代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以及百余条平巷等采矿遗迹。

  经专家鉴定,遗址最早可追溯到3200多年前,出土了大批商周至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和开采工具。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采冶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这一发现,震惊了世界考古界,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此后,来自英国、德国、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国的考古学者蜂拥而至,赞叹不已:“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古迹!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叩开了通往3000年前中华青铜文化的大门。

  

  1980年6月,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学术讨论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向世界宣告: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青铜时代铜的来源第一次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有力地推翻了中国青铜外来论,开辟了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新领域。

  

  从此,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成了大冶人的骄傲。

  

  1982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列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84年,铜绿山开建古铜矿遗址博物馆。

  

  1991年,国务院下文“划定红线”,要求古铜矿遗址负185米以上及周边80亩范围内的矿产资源不予开采。

  

  1994年,国家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但是,一切并不如人们想象中顺利。

  这块稀世瑰宝,还来不及发出耀眼的光芒,就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由于长期不合理开采和乱采滥挖,遗址所在的铜绿山地质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

  2006年,铜绿山突然出现了错位、下沉和开裂的险情,遗址面临滑坡、垮塌的危险。紧邻遗址的三号公路也出现了大面积塌陷。

  

  地质环境被破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2006年12月,因“周边环境太差,其地位与形象不符”,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从候选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中撤了下来。

  

  疯狂的破坏

  遗址本体所在的山体西面,已高于露天采坑底部100余米,形成了一个人造“悬崖”。“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虽然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却并没有及时得到我们自己应有的重视。”谈及当年古遗址地质环境的破坏,大冶市政府副市长江峰这样对记者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长期不合理的采矿活动和非法盗采长期存在,很多小矿井甚至一度侵入到遗址之下,让这一国宝级活化石在2006年8月,突现裂隙沉降,面临坍塌危险,“令人痛心疾首”。

  

  在得知遗址周围地质环境遭到破坏时,2007年4月11日至16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曾到铜绿山检查,发现遗址本身及保护范围内的地面已出现大量裂缝,遗址本体所在的山体西面,已高于露天采坑底部100余米,形成了一个人造“悬崖”。

  

  “如情况进一步恶化,包括遗址所在的整个山体将有可能出现滑坡、垮塌。”当地媒体这样报道。如果你想更加形象地了解铜绿山的地形,可以使用Google Earth,输入铜绿山,就能看到遗址边这个巨大的深坑。

  

  45岁的柯艳红是金湖街办的居民,儿时经常在漫山遍野的铜草花丛中玩耍。“那时,这里只是一个小厂。”他指向遗址边的露天矿坑,“那里是座植被茂密的小山,‘铁屎’(古矿渣)随处可见。”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