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April

2011

资源型骨干企业应加快步伐“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1/4/8 9:05:491060次

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

  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其显著的特点是矿产资源消耗量大幅增加。

  如何提高国家矿产资源保障水平,实现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则成为国内资源型骨干企业肩负的首要责任,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作为镍产量全球第四、钴产量全球第二、铜产量中国第三的甘肃省龙头企业金川集团,其发展历程可谓是国内有色金属行业演变的一个缩影。

  该集团掌门人杨志强接受记者采访时毫不讳言:“矿产资源对国家的保障度降低已成为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矛盾,资源型骨干企业应加快‘走出去’步伐”。

  

  矿产资源短缺掣肘企业发展

  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一半左右在世界各国中排在第53位,且贫矿、难选矿多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加以开采。

  石油、铁、铜、铝等是我国短缺矿产,每年从国外大量进口以满足国内的旺盛需求。

  而据初步预测,到2020年,我国45种主要矿产中,有19种矿产将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

  

  杨志强对本报分析时指出,我国占全球铜消费量的近40%,2010年全国铜产量和消费量分别约为460万吨和760万吨,供应短缺300万吨,冶炼所需的铜原料自给率为25%左右。

  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精铜需求量将达到763万吨,铜精矿含铜需求量达到500万吨。

  但根据铜矿资源条件,国内铜精矿含铜年产量很难超过130万吨,将长期存在较大缺口。

  

  这位善于用数据说话的企业老总给出的一组统计数据似乎更不容乐观:2010年,国内全年镍产量36万吨,消费量约为55万吨,供应短缺19万吨,而且国内镍原料的自给率仅约为11万吨,约占总供应量的30%;国内钴供应量超过3.2万吨,表观消费量2.1万吨,但国内自产矿的钴金属量仅为1600吨左右,约占总供应量的5%—6%。

  

  “目前铜、铝、镍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超过70%、55%、70%,2010年全国有色金属进口额达到920.8亿美元”。

  杨志强说,从主要金属矿产的静态保证年限看,均不超过50年,远低于世界平均保障度。

  “矿产资源短缺是制约企业未来发展的最大瓶颈”。

  

  “走出去”战略有望突破供需矛盾

  资源的有限性和国内矿产需求持续加大之间的矛盾,给资源型企业敲响了警钟,其背后是产业断层的潜在风险。

  杨志强认为,世界矿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是行业高度集中。

  目前国际跨国公司已经占有了世界大多数具有开发优势的重要矿产资源,在全球形成有色金属原料供应的垄断地位。

  比如,智利国家铜公司、自由港-麦克莫伦公司、必和必拓公司等四五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45%以上的矿产铜生产;美国铝业公司、力拓、加铝等四五家跨国公司控制了全球40%左右的氧化铝贸易。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中国需要全球化的资源供给,实施‘走出去’战略”。

  杨志强归结了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三大途径:一是进入国际上游勘探开发市场,建立海外矿产生产基地;二是通过国际贸易,以合理的价格进口到足量的矿产资源;三是加强与矿产资源国或国际矿业公司的上下游一体化合作并形成利益共同体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战略合作已成为金川集团的战略选择。

  据统计,2010年,金川集团构建了大澳区、欧非区、美洲区、中亚区四个资源开发区域的资源战略布局,并在24个国家开展了矿产资源方面的合作,成为17家境外矿业公司的股东,拥有13个海外控股子公司和驻外机构,在全球获得64个探矿许可证。

  由此而来的是,金川集团去年实现销售收入923亿元,进而向“千亿”企业进军。

  

  国家应加强“走出去”企业的宏观指导

  杨志强建议国家应加强“走出去”企业的宏观指导。

  

  一是国家要加强宏观指导与协调,为企业创设更好的境外投资环境,提高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对海外并购的战略、方向、重点、规模及行业结构等进行宏观性的统筹安排与协调,有效避免国内企业因境外投资的无序竞争,既损害企业自身利益,也损害国家利益。

  

  二是国家支持在“走出去”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加大资源项目收并购工作力度。

  建议国家建立专项基金,通过投资入股等形式支持优势企业优先获取境外矿产资源。

  在项目贷款,勘查资金扶持、境外资本运作用汇自主权等方面提供一定的政策支持。

  

  三是国家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和安全保障。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