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March

2011

湖北黄石:石头铸就的矿冶之都

发布时间:2011/3/30 10:22:152029次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

  亿万年前,一场著名的地质运动———燕山期地壳运动,造就了一方美丽富饶的土地;三千年前,从铜草花在铜绿山头竞相绽放的那一刻起,黄石就注定与矿冶结下了不解之缘。

  楚庄王因拥有黄石铜而问鼎中原;清末张之洞在黄石拉开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序幕;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成为工业“粮仓”;当前,黄石又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田”……

  黄石,名中带石,是一座因矿石而设立的城市,是一座因矿石而辉煌的城市,也是一座因矿石而步入困境的城市,更是一座因矿石而重新迎来希望的城市。

昔日黄石

今日黄石

  华夏青铜文化发祥地

  辉煌灿烂的中华青铜文明史,一直为世界所称道。殊不知,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段历史却遭遇了难以言说的尴尬。制作青铜器的原料铜究竟从哪里来?是怎么开采的?又是如何冶炼的呢?自1928年在安阳殷墟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后,国内外关于铜原料来源的质疑声就不断涌现。数十年间,考古学家们始终无法找到有力的佐证。

  一时间,“中国青铜文化外来说”的观点充斥洲际,这段千古之谜就像沉甸甸的石头一样压在人们的心头。1973年6月,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的矿工们在进行露天采矿时,惊奇地发现了13把深藏地底的铜斧。那一刻,矿工们怎么也没想到,这13把铜斧竟然揭开了一段千古之谜。随后,考古学家们依据这13把铜斧,顺藤摸瓜,发掘出一座座密如蛛网、迷宫般神奇的古老矿井,由此揭开了一段尘封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就是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有着“状元矿”的美誉。

  

  依据同位素C 14测定,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中最古老的矿井距今三千二百多年,可上溯至商代晚期,前后延续了十三个世纪之久,估计前后冶炼出至少10万吨铜。至此,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解答了中国青铜时代铜原料的来源问题,有力地驳斥了“中国青铜文化外来说”的观点,更向世人展示了中华先祖的勤劳和智慧。

  

  1981年10月,78岁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史密斯,看到正在发掘中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时惊呼:“多聪明的人民!我在这里看到了世界上其他地方看不到的东西,这是我一生永远不会忘记的!”

  参观时,昆明工学院一位教授抚摸着井壁流泪了。他说:“我们给大学生讲塔接式框架支护技术时,举的是200年前英国的例子,没想到自己的祖先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是中国继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后又一奇迹”; “可与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无价之宝,而且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销声匿迹了数千年的铜绿山古铜矿遗址重现于世,如同一道惊雷划破长空,震惊了世界。

  

  1982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1年,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金戈”成就帝王霸业

  《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遥远的青铜时代,政治和军事是国家最重大的事情。而“祀”、“戎”的载体则是青铜,青铜早已超越了金属本身属性,而上升为一种权力和实力的象征,铜的多少与一个国家的强弱大致成正比。有了足够的铜就可以主宰天下。有位专家说,“千万不要小看了铜的价值,在2000多年前,铜的战略价值,就像今天的核武器。”

  不难想象,在那个战乱年代,诸侯国对黄石地区丰富的矿资源的争夺是何等激烈。立国于长江中游的楚人,对于黄石地区的铜矿资源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正是黄石地区丰富的铜矿资源,成就了春秋时期一位君王问鼎中原的霸业。

  

  他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熊旅,他的名字和“问鼎中原”这个成语一样不朽。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国都洛阳的南郊,在周室派来的使者面前,楚庄王竟然大胆地询问周室九鼎的大小轻重,并扬言“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周室的九鼎象征国家最高权力,诸侯是不应该也不敢去打听它们的大小轻重。而楚庄王不但要问,还扬言“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可见,他自信有足够的力量去实现霸业。

  

  楚庄王何以有如此霸气?显然,是因为楚国控制了黄石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大量的铜矿资源,产铜最多,因而志骄气盛罢了。自古以来,古代君王在黄石地区采矿冶炼的声响不绝于耳。

  吴王孙权于公元226年采矿铸刀剑万余件;隋朝隋炀帝于今黄石白雉山置十炉以铸铜钱币;唐僖宗乾符五年,黄巢在王霸山(今大冶市)及铁山等地冶铸兵器;明洪武七年,朱元璋在铁山置兴国冶”,年产官铁10万斤以上……

  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黄石这片富饶的土地成为了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熊熊炉火,点燃了诸侯们称霸的雄心;锋利的金戈,成就了多少帝王霸业。“采铁山之铁,炼中国之钢!”

  张之洞,大冶铁矿,原本难以联系在一起的人和物,却经由时间和空间的巧妙撮合———张之洞开发大冶铁矿,使得黄石这片富饶的土地成为时代的“宠儿”,一路在中国近代重工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889年,时年52岁的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开始与黄石结下不解之缘。作为洋务派后期代表人物的张之洞深知:“中国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用己之铁,造轨修路,壮我中华是吾辈之责。”

  修铁路、办钢厂,一时成为张之洞最为迫切的愿望。然而,修路办厂需要大量铁矿,铁矿究竟从哪里来呢?

  随后,张之洞在翻阅《大冶县志》时,眼前一亮,原来他发现古代帝王在大冶地区炼铜炼铁的炉火似乎从未熄灭!于是,张之洞上表朝廷,“铁山是座宝山,蕴铁量异常丰富;采铁山之铁,炼中国之钢!”

  1893年,大冶铁矿正式投入生产,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座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

  

  炮声隆隆,马达轰鸣,铁铲飞扬,一块块、一筐筐铁矿石被挖出来、运出去。一来一去间,直接带动了运输、通商等各行各业的繁荣,黄石这片土地再次沸腾起来。不幸的是,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耗用了巨额战费,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又向日方支付高额赔偿。一时间,国库告竭“官办”企业面临“断粮”。没有资金来源,企业又要保存,只有一条路,改革。

  

  1896年,大冶铁矿正式由“官办”变为“官督商办”。这一改革,拉开了黄石民办工业的序幕。1908年,盛宣怀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这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同时,张之洞还开创了黄石地区建材工业近代化。

  曾被誉为“远东第一”的华新水泥厂,正是在这时兴起的。“大冶有堪造水泥之土,据外洋评定极佳,故拟自造。”1894年,张之洞根据修筑京汉铁路需要大量水泥而出示招商,谕请国人自办水泥厂。后因经费困难,被搁置十三年。

  

  1907年,张之洞正式批准商人程祖福承办湖北(台子湾)水泥厂,1909年,该厂正式投产,成为全国第二家商办水泥厂。自此,百年水泥、百年建材开始在黄石蓬勃发展。站在历史的潮头回望,因为矿冶,黄石地区的近代重工业发达是一种必然。

  

  新中国六大工业基地

  作为一座新生的重工业城市,黄石一直牢牢坚守“工业粮仓”的阵地上,源源不断地向国家输送大量原材料。

  

  在默默奉献中,黄石也逐步壮大了相关产业实力。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黄石建成了全国十大特种钢厂之一的湖北新冶钢集团公司、全国六大铜矿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集团之一的华新水泥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

  当前,黄石市已形成年产25万吨铜、200万吨特钢、10万吨铝、1500万吨水泥、200万吨煤的生产能力。

  

  一份贡献,一份荣耀。

  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先后两度视察黄石,1953年视察华钢(今新冶钢),1958年视察华钢和大冶铁矿,并希望大冶铁矿和大冶钢厂“办大办好”。

  改革开放以来,黄石更是以其历史留下的雄厚的工业基础,一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中大放异彩,一路抒写着“黄老二”的辉煌。

  历史最高时期,黄石采掘业及其加工业生产总值占G D P总量的62%,黄石的实力仅次于武汉,成为湖北省第二大城市。

  

  就是在今天,黄石八大主导产业集群中,有五大产业集群与矿产直接相关———特钢产业集群、有色产业集群、建材产业集群、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能源产业集群。

  

  “神六”、“神七”飞船启用新冶钢生产的无缝钢管、黄石邦柯科技公司研发的列车配套检修设备牵手武广高铁……多年来,黄石早已由原材料基地向材料深加工升级蜕变“黄石制造”更是享誉全国。

  

  矿没了,黄石怎么办?

  一座资源型城市总会有一种难言恐慌———“如果矿没了,该怎么办?”

  曾被誉为“天南铜都”的资源型城市云南省东川市,因资源枯竭于1999年由地级市降格为昆明市的一个县级区,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因矿竭而降级的城市。

  

  “四面楚歌”的东川“成也资源,败也资源”的伤痛,给黄石以深刻警示。

  进入新世纪,黄石开始大胆创新,提出由经济率先转型,继而促进社会转型、文化转型。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