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March

2011

云南最古老的铜矿区——滇中铜都小绿汁

发布时间:2011/3/28 14:34:042088次

据海南日报报道: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来到传说中的小绿汁,这个因绿汁江而得名的滇中小镇,是云南最古老的铜矿区之一,采冶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当时这里就已经是钱币铸铜的主要供应基地。

  

  对小绿汁更直接的认识来自小学同桌。刚刚从小绿汁转学过来的同桌,经常会和我们讲起小绿汁的繁华,讲起每天上百辆的运铜车。那时,我就知道那里是个有名的“铜都”,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聚集在那里采矿,又因为繁华被人们称为“小香港”。

顺着这些弯弯曲曲的公路从山顶到绿汁镇,海拔落差超过一千米

井下环境

苏联人设计修建的绿汁江大桥,至今仍在承载着隆隆的机车通过

  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

  真正来到小绿汁,已经是20年之后的事了。

  这一天,我们的车经过了那条著名的72道如同蛇形一样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见到了那条在大山深处静静流淌的绿汁江,多年前的概念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一层层展现在我的眼前。

  

  然而,无论是盘山公路的曲折,还是沿江两岸大山的陡峭,都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盘山公路说是72道弯,其实远远不止。小学同桌曾经言之凿凿地告诉过我,从看见山脚下的绿汁江开始算起,到达山脚的行车距离是十几公里。但行驶的时间超过半小时。

  他自己不止一次数过,这段路程中仅仅是超过90度的弯,至少就超过112个。当时的我实在想像不出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看过一幅小绿汁云遮雾绕、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照片,还是只能从图片中感受它的美丽和壮观。

  

  只有真正行驶过,你才会体验到这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带来的震撼。司机的脚一直放在刹车上,还得紧张观察对面是否会有车来;坐车的人一路摇晃,一会左边一会右边,如果你不懂得投入地欣赏窗外的风景,很容易就会晕车甚至呕吐。

  

  等事后一查资料更是吓了一跳,就在这一曲一折一弯中,海拔竟然发生了从2446米到1036米的变化,落差高达1300多米……你不得不感叹当初设计者,尤其是建设者们的伟大。

  

  难怪清代道光年间编纂的《易门县志》里这样描述:两山壁立悬崖陡壁,猴子难行,峻谷奇险如画。夏秋水泛,舟楫难通。冬春潦净清流,林木荫翳,江流掩映,有如柳汁初染。

  

  地下垂直400米的矿井

  此行的目的地是紧邻绿汁江的一个已经开采了50多年的铜矿―――1953年成立的易门矿务局。

  从1960年代大规模采冶铜矿开始,几十年来,凭借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和各种管理、技术上的优 势,这里发展成为中国八大铜矿之一。到1980年代发展最顶峰时,这里已经是一个拥有十余座矿山、多个冶炼厂,3万多名员工的国家特大型矿山。

  

  从当年这里被称为“小香港”,可以想象到当年的繁华。然而,随着铜矿资源的枯竭,这个曾经显赫的“铜都”早已凋零。

  只有宽阔的街道、废弃的楼房、影院和公园、荒芜的厂区,以及刻有深深时代烙印的建筑、宣传口号无处不在提示着这里曾经辉煌的过去。井下作业是一项具有较高危险性的工作,无论是第一次进入,还是每天都进入的矿工们,下井前的安全教育都是必须的。

  在矿区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鱼贯而入,进入这个已经开采了半个多世纪的矿井。说实话,对于我们初次下井的人来说,没有担心是不可能的。但看着矿区领导和矿工们大步流星走在井巷里的豪迈,一下子激发了我的英雄主义,也跟着雄赳赳直奔罐笼站而去。下井最直接的危险来自洞顶的直流高压电线,那是给机车供电的。

  因为井下湿度非常高,地面到处是水,据说碰上了就会没命。然后是蜘蛛网般的井巷坑道,不要说是外来人,就是不经常下井的矿工都很容易迷路。

  在地下几百米的矿井里迷路,想想都害怕。当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矿井内的生产安全设施早已不是过去可以比的。就说我们乘坐的罐笼,已经改由电脑控制,不但速度快,还很平稳。

  

  罐笼的快速下降让我暂时失去了时空的概念,但是,越来越高的温度提醒我们正在不断向地球的深处进发。得益于井下良好的送排风系统和早年在元江热坝工作的经历,我对这种高温潮湿的感觉并不陌生也能够承受。同行的摄友中,已经开始有人出现不适。

  人们喜欢把元江热坝称作天然大桑拿室,那矿井深处就应该称为天然地热桑拿洞。说起来好听,听起来享受,其实真正置身其中,却是对人的体力、意志力的一种极大的挑战。

  经过“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一个矿井末梢的采区,头顶和四周的岩壁向外渗着水,机车的货箱就等在旁边,几位矿工在白炽灯的照明下正紧张施工作业。我们抓紧时间,不管眼镜片的模糊,不管呼吸的困难,冒着相机进水报废的危险摁动快门。这是矿井最真实的状态,这是我们此行最大的目的和收获。

  

  实际上,还在下井的中途,因为温度太高,我们大家早已全身湿透。当我们开始往地面撤的时候,随着罐笼的不断升高,身体开始感觉到了一丝丝凉意。尤其是当罐笼升到最高处的时候,这里的温度和洞外差不多,更有一种泡在冷水里的感觉。顾不得已经被长筒水鞋磨破的脚,赶紧快步走起来,以增加身体热量来御寒。

  

  “滇中铜都”换个姿态入世

  夜晚来临,绿汁镇静谧地躺在绿汁江畔,我无法想象她当年灯火阑珊时的样子。这个曾经承载了无数人梦想的地方,因大自然的恩赐而兴,又因大自然的枯竭而衰。

  

  如今屹立在绿汁江两岸的大山肚子里,还留有当年的辉煌:这里历年挖掘的矿洞,长达150万米,相当于从这里到昆明5个来回,完全可以称为“地下长城”;从大山肚子里,先后采掘的铜矿达4000多万吨……

  就在我离开小绿汁后不久,听到了这里要打造“滇铜古镇”的设想,据说专家们针对绿汁的特色提出了几项建设内容:一是针对绿汁江及其沿岸景区的自然景观,进行观光、漂流、攀岩等旅游项目的开发;二是针对其人文景观,在矿洞、少数民族村寨、特色农业基地等方面作文章,进行矿洞探险旅游、民族风情游、度假农庄的开发等。进入地壳深处寻幽探秘,对好奇的游客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那次地下垂直400米的井下特殊之旅,对于我就是一次难忘的旅程。

  在美国、德国、波兰、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利用矿山的地面景观和地下矿井建立国家矿山公园,发展矿山旅游,已经成为资源枯竭的矿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其中以波兰的维利奇卡盐矿最为著名,深达327米的盐矿共分9层,巷道总长近300公里。1995年,维利奇卡结束了它作为盐矿的使命,改建成为专门的观光休闲地,在离地面130多米深的盐道上建起了世界上罕见的供旅游者参观的“地下王国”。

  

  在我国,像山西的大同(煤矿)、湖北的大冶(铁矿)、江西九江的铜岭铜矿等矿业城市,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也在积极探索发展矿山旅游的新路子。正在规划中的滇中铜都小绿汁,或许会在几年后,换一种姿态重新入世,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延续她过往几十年的繁华和热闹。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