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March

2011

江西鹰潭:红土地上有个“绿色铜都”

发布时间:2011/3/24 14:47:542242次

据中国经济导报报道:

  记者最近从江西省鹰潭市了解到,该市抢占铜产业发展先机,依靠科技进步和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步步占先,环环紧扣,大力发展壮大循环经济,已经构筑起一条完整的大中小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铜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打造“绿色铜都”取得了新突破。

  

  2010年,这个过去连一两铜也没有的红土地上,如今栉比鳞次地建起了10公里长“铜城”,全市规模以上的铜企业发展到105家,铜加工能力达155万吨,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240亿元,成为江西省设区市中首个“千亿元产业”。

  “国家铜冶炼及加工技术研究中心”、“中国铜及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鹰潭,鹰潭铜拆解加工区通过国家四部委验收并正式开园投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铜产业基地”、“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的挂牌命名,更显示出鹰潭铜产业在全国甚至全球同业中的重要地位。这条铜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是怎样一环扣一环建立起来并有效运转的呢?

  建立企业小循环:“吃干榨尽”

  记者的家乡就在鹰潭。

  小时候就知道鹰潭“因铜设市”,是缘于它的地理优势(地处江西5大铜矿的中心)和交通优势(3线交汇的华东铁路枢纽),因而江西铜业公司及其所辖的铜冶炼厂便建在鹰潭市的贵溪。

  

  30年前成立的江铜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铜基地之一。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环保和铜资源的循环利用,贵溪冶炼厂率先引进了日本生产的世界最先进的闪速炉,抢先占领了“闪速熔炼”技术高地。

  通过闪速炉的熔炼分解,不仅达到了“主生铜、伴生金和银”的目的,而且通过它的制酸工艺,将大量回收的二氧化硫制成硫酸,再建成一家以硫酸为主要原料的贵溪化肥厂,这就不仅使贵溪成为国家重要的铜冶炼基地和金银出产地,而且成为国家重要的化工基地,同时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

  对于其他种种废弃物,也依靠先进科技进行“变废为宝”处理,无一不达到“吃干榨尽”的程度:如利用冶炼厂高温烟气中的余热发电;利用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砷,生产出合格的三氧化二砷产品;在空气制氧的同时,将外排的氮气、氩气制成有价值的液态氮、液体氩并回收;利用冶炼厂的尾渣、阳极泥和废水,回收硒、碲、铼、铋等加工成系列产品;对冶炼用过的大量废水,通过先进的分离、提取技术,做到“覆水能收”,使工业用水复用率达到85%以上,每年节约水资源近3亿吨。

  

  所有这些,不仅创造了少则数千万元多至几亿十几亿元的经济价值,而且减少了冶炼过程中带来的污染,实现了“低开采、高利用、零排放”。在偌大的贵冶厂区,不论是记者过去学生时代看到的还是今日看到的,都是一片蓝天碧水、鸟语花香。

  

  发展园区中循环:“引凤入园”

  从1985年贵冶投产以来,江铜与地方“同饮一江水,共擎一片天”,地方为江铜服务,江铜为地方纳税,江铜为鹰潭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受“条块分割”的局限,产业融合有限,“江铜不卖铜,铜城不见铜”,电解铜没有延伸,贵冶没有给地方带来铜产业的集聚效应。

  

  近几年,随着铜价不断飚升和东部产业转移,鹰潭清醒地认识到:铜产业前景广阔,铜链条必须延伸,铜加工铜制造大有可为,必须抢占先机,上下扩张,两头延伸,抓紧构筑承接热地,“引凤入园”,迎接东部产业转移浪潮的到来。

  为此,鹰潭与江铜签订了打造利益共同体的全面合作协议,市领导牺牲春节假日,驱车数千里,上门招商,从浙江引进了一批诸如金田、兴业、宏磊等实力强、起点高、铜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接着又引进一批生产涉铜终端产品的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出一批铜加工产品品种,使铜产业链不断延伸、完善、配套。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消化先进技术,截至2010年,全市90%以上铜企业实现了由粗铜加工向精深加工和涉铜终端产品转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从贵溪工业园区到鹰潭市经济技术区,绵亘10公里的红石红土“不毛之地”,竟“一夜之间”变成了以铜加工产业为主的“铜城”。更为可贵的是,产业转移并没有带来“污染转移”。

  他们一方面提高准入门槛,对有严重污染的重、化工业“谢绝入园”,同时优化园区社会、经济、政策、生态环境,加强园区污水统一处理,使园区废气、废水、废渣处理年年达标,全市饮用水源达标率稳定在100%,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位列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省内设区市第一名。

  

  实现全球大循环:“引虎入笼”

  铜矿石是不可再生资源。随着铜产业发展,世界铜矿资源越来越少,资源争夺战日益激烈。就鹰潭来说,由于铜企业的急剧增加和江铜冶炼能力的不断扩大,铜矿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日益成为制约江铜和鹰潭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鹰潭大胆创新,另辟蹊径,寻找“流动矿山”,开辟第二矿源。

  他们三下广东,从南海引进国内废杂铜再生利用龙头企业陈氏集团,着手筹建内陆首家铜拆解加工区。

  可是建园时社会上疑虑较多,焦点是回收大量废旧铜的同时,会不会影响环保,加重污染?到底是“引狼入室”还是“引虎入笼”?经过调查分析,专家释疑,证明每回收1吨再生铜,可少开采铜矿石130吨、少产生2吨二氧化硫和100多吨工业废渣,并节约大量煤能消耗。

  在拆解阶段,由于实行“圈区管理”,“引虎入笼”,变沿海一家一户手工落后式的分散拆解为集中的便于监督、控制环保质量的先进工艺拆解,是减少污染而不是增加污染。

  

  在鹰潭,又一个国家级产业平台已经建成,内陆第一家铜拆解加工区已通过国家环保部、商业部、质检总局、海关总署考核验收,正式开园。目前,入园企业达到16家,年拆解能力提升到69.5万吨。

  

  至此,鹰潭已构筑起一条完整系统的循环利用的铜产业链,从采矿(拆解)、冶炼、加工到涉铜终端产品制造,为打造“绿色铜都”奠定了物质基础。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