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March

2011

细数新中国60年钨工业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1/3/11 15:29:5412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中国钨工业历经百年沧桑。

  

旧中国钨工业在风雨中飘摇,原始落后;新中国钨工业沐浴着春风雨露,充满生机。

  

60年,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于新中国钨工业来说却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艰苦创业的光辉历程。

  

  一.新中国钨工业60年发展历程

  (一)创业和崛起阶段(1949-1981年)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是中国钨工业进行创业和崛起的阶段。

  

  中国钨矿的正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和系统的地质研究工作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

  

三年的经济恢复和社会这一经济建设之初,1953年在赣、湘、粤等省相继成立了钨矿地质队伍,开始对一批钨矿床经行正规的地质勘探工作。

  

到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钨矿地质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交地质勘探总结报告和评价报告各20篇,探明大量工业储量和远景储量,为建设一批钨矿采选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表露矿床评价勘探工作基本结束,地质工作重点转入对隐伏、半隐伏矿床的找矿评价,工作范围由矿区勘探扩展到大面积的普查找矿。

  

在全国范围内发现了不少的新的矿床类型,如细脉浸染型、花岗岩型、矽卡岩型、斑岩型、层控层状型等。

  

除华南地区外,在甘肃、内蒙古、河南、黑龙江、湖北和安徽等省区也找到一批大中型钨矿床,增加较多的储量。

  

通过钨矿地质队伍爬山越岭、风餐露宿的艰苦努力,探明了大吉山、漂塘、铁山垅、行洛坑、下铜岭、珊瑚、盘古山、瑶岗仙、西华山、下垄等10大黑钨矿床和柿竹园、三道庄、杨林坳、香炉山、卡房、新田岭、弓棚子、砖头坳等10大白钨矿床。

  

中国不但拥有在世界上占优势的钨矿资源,而且地质勘探及其理论研究水平在国际上亦居领先地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钨矿开采一直停留在原始落后的手工作业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全面接管各地钨矿山,开创了中国钨矿业的新时代。

  

1950年筹建了中国第一座机械化选矿厂-大吉山钨矿选厂,并于1952年建成投产。

  

从1955年起,各钨矿开始在井下推广湿式风钻凿岩和机械通风,并逐步全面实现机械化生产。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吉山、西华山、岿美山被列为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中。

  

随后,中国建立起了几十座机械化采选矿山,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钨矿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钨矿采选系统。

  

  井巷深深,地层深深,开掘黑色宝藏的钨矿大军,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无怨无悔、默默奉献。

  

为支援抗美援朝,刚刚翻身解放的钨矿工人曾发起捐献“赣南钨矿工人号”战斗机一架。

  

中国钨矿工业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为出口创汇和三年困难时期偿还外债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共和国矿业史上谱写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一页。

  

  中国素以盛产钨砂著称,但旧中国钨冶炼加工基本上属于空白,仅有两处作坊试制过少量的钨制品。

  

新中国成立后,在钨冶炼和加工方面经过了初步建立、发展壮大和稳步前进三个发展时期。

  

解放初期,大连钢厂开创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军工生产和工业建设的迫切需要,上海灯泡厂、大冶钢厂、北方工具厂和长江电工厂等工厂新建了一批硬质合金车间,拉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序幕。

  

1954年开始,全面引进前苏联10种常用的工艺技术和装备,于1958年建成了“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的中国第一大型钨工业综合生产企业-株洲硬质合金厂,硬质合金设计生产能力为500吨/年,当年投产就达到了设计水平。

  

从此,中国结束了仅能生产钨砂的落后局面,标志着中国钨工业进入了全面创业和崛起的新阶段。

  

此后,一批像自贡硬质合金厂、吉林铁合金厂、成都东方电子材料总厂、南昌硬质合金厂等有代表性的钨冶炼加工企业又相继建成。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迫切需要,20世纪50年代国家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对原钨特钢厂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与革新,使产量迅速增长;二是投资兴建北京特殊钢厂、上钢五厂等一批新厂,形成高速工具钢、合金工具钢、耐磨弹簧钢比较完整的三大钢种系列。

  

  新中国成立以前钨材加工是空白。

  

从1953年9月上海灯泡厂制成第一盘钨丝起步,相继建成了一批骨干工厂。

  

1956年10月北京电子管厂投产,该厂钨钼车间初期具有年产3000万米钨丝和20吨钨材生产能力。

  

这是中国第一个较完整、较为先进的难熔金属加工车间,为电子、轻工等部门提供了大量的钨钼加工材。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是规模发展阶段,电子、轻工、冶金等系统30多个钨钼材料厂先后建成投产。

  

如具有年产2亿米钨丝生产能力的成都东方材料总厂1965年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电真空和电光源用钨材料的主要生产供应基地。

  

机电部门为满足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先后有30多个单位开展了钨基电触头材料的研制与生产,10多个单位开展高比重合金和钨电极材料的生产,形成了较完备的科研、开发、生产和应用的体系。

  

  1952年中南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总局江西分局在赣州筹建点一个选矿试验室,由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家以钨为研究方向的研究所-赣州有色冶金研究所。

  

中南大学(原名中南矿冶学院)组建于1952年,开创了中国钨业教学的先河。

  

北京有色研究总院、中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开展了钨冶炼加工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究开发。

  

  经过30余年的艰苦创业,中国钨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崛起,形成了一个从地勘-采选-冶炼-加工-科研开发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逐步建成完善的冶炼加工工业体系,生产的多种钨产品,满足了国家经济建设多个领域及国防军工的需要,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许多钨冶炼加工产品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品,进入国际钨市场。

  (二)攻关和开发阶段(1981-2000年)

  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迎来了中国科学的春天。

  

1981年、1983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方毅同志分别在江西西华山和湖南株洲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次、第二次钨业科技大会,并为会议题词“振兴钨业”和“勇攀高峰”。

  

会议向钨行业发出了“开发应用,向深加工领域发展”的号召,吹响了钨工业科技进军的号角,极大地调动了钨业界各方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全国钨业科技会议精神的鼓舞下,钨业界全面掀起科技攻关的高潮。

  

有重点企业和院所的自主开发,有院所、高校和企业参加的“六五”,“七五”,“八五”联合攻关,内容涉及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核心的检测方法等各个方面。

  

重点企业建立了企业研发中心,院所和高校加强或新建了与钨相关的专业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经过自主和联合攻关,涌现了不少赶超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

  

比如“萃取”和“离子交换”钨冶炼工艺,相继自主开发成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解开了中国硬质合金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有12家企业相继从瑞典、美国、日本、德国、瑞士等国引进了先进的成套生产线或生产技术,部分企业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深加工生产线。

  

株洲硬质合金厂投资1.6亿元,引进瑞典Sandvick的技术,1988年10月建成了年产200吨硬质合金的先进工艺生产线。

  

自贡硬质合金厂以点菜式的方法引进了以美国为主的技术。

  

两个厂的技术引进和改造提升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工艺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缩小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中国开始具备现代化的硬质合金生产线,多种产品质量和工艺技术接近过部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形成了生产、科研、情报、出口等基本完整的硬质合金工业体系,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硬质合金生产大国。

  

  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有关企业开展了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攻关,先后成功研制了国产化的氢气净化装置,14管还原炉、中频碳化炉、可倾式湿磨机、喷雾干燥塔、机械手双向加压自动压机、气压烧结炉、真空烧结炉等先进设备,在众多硬质合金企业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硬质合金产业的装备水平。

  

  改革开放给钨材加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一是国有企业加快扩建和技术改造步伐,重视技术引进,先后从日本、英国引进8条钨丝生产线,引进设备220余台(套),增加钨丝产量15亿米。

  

同时引进高比重合金生产线,是高比重合金生产能力翻了两番。

  

通过对进口设备消化、吸收、创新,钨材加工设备国产化进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增加了品种规格;二是大力加强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钨材加工业整体工艺技术水平有了新的质的飞跃,大大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钨材加工产品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三是涌现出大批机制灵活的集体和民营企业,遍及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使钨材产量大幅度上升,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呈现新格局。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