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大众、一汽丰田、吉利汽车、重汽王牌、成都客车……作为成都工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汽车产业工业体系近年来逐步完善,集群效应初现。
在汽车产业的跨越发展浪潮下,有10辆车的征程却彰显成都深远的战略眼光——
2010年,成都首批10辆纯电动公交车投入使用,行驶总里程13.5万余公里,累计运送乘客68万余人次,平均能耗约为1.7度电/公里,共节约柴油11万余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18吨。
中西部地区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这是五年后的成都。
成都波澜壮阔的“十二五”产业蓝图,底色中有一抹绿色正在涌动:到2012年,成都将共有行驶在大街小巷的330辆公交车、100辆出租车、380辆市政专用车、220辆公务车,属性标注为“成都造”新能源汽车。
战略抉择
点燃成都新能源汽车引擎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着力培育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掀开了产业发展的大幕。
比肩东部沿海城市、发达国家的汽车重镇,成都随即出台《成都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站在了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同一起跑线上。
发展新能源汽车,成都有独特视野。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需要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作为支撑,尤其是发展‘双高’中的低碳产业。”成都市委常委刘超说,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实现成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成都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绿色经济壮大和节能减排的题中应有之意。
推动产业发展,成都有厚重的实力:电动汽车生产所必需的总装集成、电机、电池等环节,在成都经济区域内便能完成资源整合。
市内若干整车企业具备较强总装实力,周边乐山、自贡、内江拥有较强电机生产能力,成都有机所掌握锂离子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四川宝生公司镍氢电池产品在行业领先。
领跑新兴行业,成都更有稀缺的资源:制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离不开稀土和碳酸锂,而四川稀土资源储量和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另一种资源是私车第三城的消费习惯:偏好微型车、看中低使用成本,消费能力符合电动汽车先期性价特性。
站在新起点,成都顺势点燃一把将机遇转化为现实的火焰。
2010年3月,《成都市工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2010)》发布,电动公交车、电动汽车电池、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等赫然排在首页。
为撬动生产企业对市场拓展的信心,《成都市电动汽车产业化行动方案》指明了方向:到2012年,在公交、出租车、旅游观光、绿化、市政、环卫、城市管理等行业、领域推广应用电动汽车千辆以上,培育和引进电动汽车整车生产龙头企业1—2户、动力电池生产龙头企业2—3户、电机及控制系统生产龙头企业1—2户,形成年产电动汽车整车2万辆、动力电池3亿安时、电机及控制系统2万台(套)以上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自费试验
推进产业迅速崛起
2010年5月28日,成都首批电动公交车投入运营。
就在社会各界为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出一大步而喝彩时,却意外遭遇一盆 “冷水”:6月2日,财政部等4部委联合出台通知,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但成都没能入选。
自费试验,成都表态:在未列入国家试点之前,将参照财政部、科技部有关补贴标准,对购买成都生产的电动汽车给予资金补贴。
两个月后,成都如愿入选又一批次的试点城市,但出自市级财政的资金补贴,并未因此取消。
相反,在同月出台的《关于扶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凡购买本地生产的电动汽车,除可享受与“十城千辆”试点城市相当的财政补贴外,市级财政还将再增加国家补贴标准40%的个人购车补贴。
10辆电动公交车多半年的运营,“成都试验”收获巨大: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4辆纯电动公交车,各长11.2米,续航里程260公里;成都客车股份公司2辆纯电动公交车,各长12米,续航里程250公里,百公里耗能为80千瓦时……
新能源汽车正常使用,充电保障是基础。
2010年,成都充电设施建设完成零的突破。
位于高新区的石羊充电站率先建起来,可同时为12辆大中型电动汽车充电。
目前,成都已先后建成了3座充电站,在中心城区大型商场、写字楼、政府办公区等专用车停车场建成了100个充电柱。
而在今年,还将新建2个充换电站、250个充电桩。
瞄准高端
谋求行业话语权
2010年3月3日,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公司“孕育”出的第一辆“成都造”纯电动出租车样车下线,明年内将有千辆同类出租车投放市场。
从公交车、出租车、市政车的示范应用,再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成都新能源汽车战略有条不紊地展开。
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的相关规划,成都按照“市场换投资、换技术,投资和技术共促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大目标企业招商,加快配套设施建设,加速培育和引进整车和关键零部件龙头企业,加快技术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
敏锐的商人,嗅出了成都战略所蕴含的机遇。
2010年,成都瑞华特电动汽车生产基地和电动汽车检测中心开建,两个项目投资20亿元,建成即形成年产3000辆纯电动汽车整车及10000套核心零部件的能力。
而在今年,四川汽车工业集团将建设新能源汽车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5亿元,预计明年4月建成投产,形成年产5000辆各型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能力。
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将拓展新能源客车的产品线,适时生产混合动力产品、纯电动观光车以及燃气混动客车。
构建新兴产业中的发展坐标,成都已瞄准两个方向:一是加快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利用科研优势和产业联盟平台,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完善整车及电池、电机、电控系统核心技术研发体系,支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二是加快技术标准体系建设,用权威立言。
目前正在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生产与应用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充换电配套设施建设地方标准,建立新能源汽车整车、关键零部件检测平台,建设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信息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