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arch

2011

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 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

发布时间:2011/3/1 9:34:241803次

据人民日报报道:

  循环经济是资源的高端利用形式,也是资源资本在更高层次融合互动的有效载体。

  山西作为我国典型的资源型地区,面临着巨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

  我们要抓住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省的机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发展的新动力、新模式,贯穿于转型跨越发展全过程,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一、山西发展循环经济任务紧迫、潜力巨大

  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认识的一次新飞跃。

  循环经济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模式,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达到了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目的。

  循环经济不仅体现了“好”与“快”的辩证统一,还蕴含着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提升,可以说循环化是科学化的重要特征,是清洁化、低碳化、绿色化的重要基础。

  

  循环经济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和国际竞争不断深化,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环境压力持续增大。

  我国以往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以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

  作为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山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更为迫切。

  山西每开采1吨煤炭,要损耗2.48吨水资源,并连带7—8吨煤炭及伴生矿产资源,全省万元GDP能耗达全国的2倍。

  煤炭资源经过几十年的高强度开采,浅层煤炭资源、优质资源、整装资源越来越少,一些矿区的服务年限仅够维持15—20年,以区域生态承载和环境代价换发展的路子难以为继,“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发展方式亟待改变。

  如果不加快走循环经济的路子,资源难以承受,环境难以承载,发展的代价就会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小,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

  

  循环经济是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基本路径。

  从现代科技的角度看,废弃物仅仅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只要能得到合理有效的处置,废弃物的利用潜力和空间将难以估量。

  山西每年因煤炭开采排放的6亿多吨矿井水,可供10000万KW新式发电机组使用;每年炼焦排放的150亿立方米煤气和挖煤排放的13万亿立方米煤层气,相当于一个“西气东输”工程;现存的10多亿吨煤矸石,可产生等同于3亿多吨优质动力煤的热能。

  由此可见,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降低能耗、控制污染、提高效益,而且可以催生新的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不仅是传统产业优化提升的推动力,也是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催化剂。

  顺着循环经济的路径走下去,可以有效激发废弃物资源化的潜能和特质,实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将一种资源优势放大和扩展成几种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二、把循环化和高端化结合起来,走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路子

  山西要以全局循环、高端循环为着力点,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和城乡生态化,探索一条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的转型跨越之路。

  

  全循环、抓高端,着力推进工业新型化。

  我们要以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工业新型化,明确各个行业的循环经济引导模式,努力实现由单一煤电“基地”向立体能源“中心”的转变,实现由煤炭大省向以煤为基的现代产业大省的跨越,实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

  煤炭产业的基石是集约安全发展。

  山西的优势在煤,潜力也在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首先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要在整合、提升、改造中形成一批特大型、大型高产、高效和质量标准化矿井。

  推广先进工艺,实施安全开采、绿色开采、保水式开采,合理开发和保护有限的煤炭资源。

  提高煤炭洗选率,加大煤炭资源深加工力度,依托煤炭精深加工形成一系列产业链,做好煤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瓦斯气、矿井水及煤矸石等综合利用,大力推进煤系高岭土深加工等综合利用项目。

  传统产业的关键是清洁优化发展。

  循环经济是一个产业生态化的过程,我们要以煤层气、焦炉煤气、劣质煤为重点,发展新型、节水型煤化工产业,使之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在焦化、冶金、电力等行业,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加速主要工艺设备的更新换代,安装高温废气回收及余热发电、废水闭环处理等循环装置,加大废渣的综合利用率和废钢、废铜等的回收利用力度,全程实现清洁生产。

  特别是要在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煤矸石发电,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白炭黑,氧化铝到电解铝,到铝材、铝制品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大的突破。

  新兴产业的重点是高端快速发展。

  要着眼传统产业的清洁生产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煤层气、太阳能和铝镁合金、不锈钢、钕铁硼等优势,发展多晶硅、光伏产业、不锈钢加工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要围绕节能环保和循环发展的重点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引进高端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升循环经济的科技含量。

  

  全循环、抓高效,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通过延长生态链和产业链,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链接起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环境污染,构建生态、绿色、高效的现代农业体系。

  推进农业副产物高效循环利用。

  把种植业、养殖业副产物的循环利用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切入点,推广完善“养殖—沼气—种植”、“农—林—牧”、“种养加互动”等循环农业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率。

  推进优质、绿色、安全农产品生产。

  以促进资源节约为导向,以节地、节肥、节药、节种、节能为重点,把农业投入品减量化、无害化和农业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放在首位,实现农产品优质、绿色、安全生产。

  推进特色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要以运城、晋中、大同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依托,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聚集度,形成大规模种植养殖基地。

  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扶优扶强龙头企业,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

  对核桃、红枣、苹果特色优势农产品要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实现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使农业产业化走上良性循环发展路子。

  

  全循环、抓集约,着力推进市域城镇化。

  山西已进入城镇化发展的加快期、关键期,要准确把握城镇化演进规律,以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三规合一”为引领,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始终,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实现区域经济集约、高效、协调发展。

  构筑城镇组群间循环共生网络。

  山西将以组群发展的理念,以太原都市圈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节点、以大县城为重点,形成以“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空间布局。

  着力促进中心城市、城镇群、经济圈的良性互促互动,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循环。

  各组群要将自身纳入全域循环体系,以提高社会总效率为导向,以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为基础,以合理布局区域内企业、园区为承载,不断提升产业集中度、增强产业关联度,形成区域大循环局面,推进城镇化走集约之路。

  统筹建设循环经济基础设施。

  着眼功能的集聚和完善,统筹城乡之间、城镇之间基础设施建设,如中水回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集中供热、供气等,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使用效率。

  加快建设立体交通网络,构建高速公路“一小时通达”城市圈,形成有机融合的交通圈、旅游圈、经济圈、生态圈。

  建立健全静脉产业一体化发展体系。

  “静脉产业”的实质是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对城市废弃物进行再生循环利用,实现“城市矿产”变废为宝。

  要以废旧物资回收为重点,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培育壮大再生资源回收处理企业。

  要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在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的前提下,建立面向城镇组群的开放式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实现静脉产业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发展。

  

  全循环、抓绿色,着力推进城乡生态化。

  树立循环经济就是“绿色经济”的理念,加快建设绿化山西、气化山西、净化山西、健康山西,突出节能减排、生态治理、绿色创建等重点任务。

  着力推进节能减排。

  认清节能减排是循环经济的核心,严把循环经济准入门槛,防止高污染企业扩张,所有新建和改扩建燃煤机组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脱硝设施,大力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强力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节能工作,坚决关闭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开发推广工农业节水技术。

  完善土地管理使用制度,探索推广节地发展、错位发展、集约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

  着力推进生态治理。

  立足自身生态特点,以矿山生态修复、沉陷区治理为基础,实现废弃矿区土地复垦再利用。

  持之以恒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继续推进“蓝天碧水”工程和汾河流域、太原西山地区等重点地区环境综合整治。

  着力推进绿色创建。

  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广植循环经济理念,传播循环经济思想,培养循环经济意识。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绿色社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等创建活动,倡导生态生产和绿色消费,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使循环之树常青。

  

  三、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和良好氛围

  小循环、企业兴,中循环、区域兴,大循环、全省兴。

  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要着力强化规划引导、园区承载、项目带动、政策创新和科技进步,形成政府推动、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

  

  规划引导是前提。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

  要科学编制实施循环经济规划,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在转型跨越发展的全领域、各方面,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落实到重大产业耦合延链上,落实到区域发展重大布局上,落实到节能减排降耗和生态建设上,落实到静脉产业和动脉产业互补发展上,在全社会形成企业间小循环、行业间中循环和生产、流通、消费间大循环的发展格局。

  

  项目带动是核心。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关键是要有项目来承载、来落实。

  坚持将循环经济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道门槛,不上不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传统产业项目,对体现“全循环、抓高端、多联产”理念的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项目大开“绿灯”,建立循环经济重大项目“绿色通道”,实行“一对一”的全方位服务模式。

  建立健全专项目标考核奖惩和淘汰机制,切实抓好协调、引导、调控和考核工作,确保重点循环经济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园区承载是重点。

  加快推进“园区循环化、循环扩大化”是循环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建设一批重点循环经济园区,通过产业聚集、产业耦合、产业链延伸,在园区企业之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能量、物质的合理、高效转换。

  按照循环经济模式对工业园区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提出进园企业的土地、能源、水资源利用及污染物排放等综合控制要求。

  依托园区核心企业的强大辐射作用和明确的功能,吸引企业填补空缺生态位置,使园区内各企业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的传递和交换,达到信息共享和基础设施共享,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科技进步是动力。

  树立“资源有限、创造无限”理念,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集团的资源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把技术链、产品链、资本链、利益链统一起来,构建循环经济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体系。

  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领域,组织开发、引进和推广减量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的技术等,向资源转化的技术前沿进军,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并在重点市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一批示范工程,加快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体制创新是保障。

  按照“循环经济出题目、体制创新做文章”的思路,扎实推进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大胆先行先试,在体制机制创新和重大政策突破上多思量、多谋划、多探索。

  完善自然资源市场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资源型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

  理顺采煤采气以及煤炭和伴生资源矿权分置的管理体制,加快推进采煤采气一体化步伐。

  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调整水、热、电、天然气等价格政策。

  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制度,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

  研究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

  拓展和延伸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企业生态恢复、破坏修复责任制度。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