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February

2011

“后发优势”仍在助跑新型工业化

发布时间:2011/2/10 15:08:581051次

据中国经济导报报道: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据此,分析我国产业在全球中的比较优势及其变动成因对我国发挥比较优势,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法测度1995年~2009年我国主要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刻画不同产业比较优势变动的基本特征,并解释我国产业比较优势形成的原因。

  

  自然资源禀赋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自然资源禀赋状况决定我国农产品和燃料及矿产品在国际分工格局中的比较优势。

  

我国耕地面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占世界的7%、2.34%和1.20%,这表明我国耕地、石油天然气等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都是紧缺资源。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剧,我国耕地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削弱,使得本来比较优势较弱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面临更大的挑战。

  

安德森等人认为,一个国家越是缺乏耕地资源、经济增长越迅速,其农业比较优势下降速度就越快。 仅1996~2003年7年间我国耕地减少了1亿亩,经济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业比较优势势必下降。 资源密集型产业方面,除煤炭以外的主要能矿资源都已高度依赖国际市场。

  

在我国现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资源中,2000年有29种可以保证需求,到2010年下降到24种,特别是需求量大的铁、铜、铝等重要矿产资源面临严重短缺,铁矿石供应的对外依存度从1990年的7%上升到了2010年的62.3%,石油对外依存度2010年上半年已扩大至55.14%。

  

  劳动力成本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劳动要素相对密集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的特征决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极强的比较优势。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在国际贸易竞争中的优势,不仅仅惠及传统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惠及从事劳动密集分工环节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如办公和电信设备、通讯设备、数字电子设备。 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还是比较低的,但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相比,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以纺织业为例,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不断扩大,并快速接近每小时1美元的门槛,而据越南、柬埔寨、孟加拉和印尼等国家的官方统计,其国内纺织业劳动力成本仅分别为每小时0.29美元、0.36美元、0.22美元和0.36美元。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竞争,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也逐渐下降。 但是由于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工资成本提升的压力可以向中西部地区释放,因此我国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成本优势将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规模经济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是国际贸易的决定力量,如果一国国内在某产业有较大的规模,将会更多出口该产业的产品,而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以产业集聚形态出现的产业上。我国出口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已经形成产业链长、集聚度高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纺织服装行业为例,2009年全国已经形成纺织产业集聚地区164个,其纺织经济已经占到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70%以上,产业集中度高,规模经济效益明显。

  

对从事劳动密集环节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排名我国出口机电产品前几位的商品如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零件、电信设备及零附件、办公机械等都是国内产业规模大、技术相对成熟和质量稳定的产品。规模经济对我国资源密集型产业出口比较优势起到的作用也相当显著。

  

  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技术创新和自主品牌是制约我国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形成国际比较优势的主要因素。首先,虽然技术密集型产业在产品统计上显示出极强的比较优势, 但是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实际上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只是在加工制造环节参与国际分工,从事加工贸易,以贴牌方式出口,其产品附加值普遍偏低。

  

其次,该因素同样影响资本密集型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发和生产体系,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汽车产品的比较优势仍较弱。

  

2010年我国汽车总产量已达1826.47万辆,但出口量仅有54.49万辆,仅占总产量的2.98%,处于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最低水平。不仅无法企及日本、德国、韩国等汽车出口大国的水平,也不及印度、巴西等当地市场蓬勃发展的国家。最后,技术已经成为服务贸易发展的一个内生性变量,由于我国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的比较优势处于较弱阶段。

  

  宏观环境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的影响

  宏观环境对我国产业比较优势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贸易保护主义。

  

各个国家为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用各种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的产品出口,使得中国产品的比较优势降低。

  

纺织服装品进入后配额时代后,美国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部分纺织品采取特别限制措施重新实行“配额限制”,钢铁行业遭受来自于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俄罗斯等地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欧盟生态设计指令(EPU)相关标准陆续实施,对彩电、计算机等电子产品能效标准提出新的要求,2009年共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两反两保”贸易救济调查超过100起。

  

(2)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加速升值,对我国产品出口产生很大压力,将使那些固守静态比较优势的产业丧失比较优势。

  

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经济体利用货币贬值等手段来提高本国产品出口的比较优势。

  

(3)节能减排。

  

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持续加大,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将受到挤压,原有的比较优势也将降低。

  

如纺织印染企业也再次成为环保部门重点监控的对象,一些治理不达标的纺织印染企业被关停。

  

(4)金融危机及突发自然灾害。

  

1998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冲击,也对中国产品出口比较优势产生影响;2003年“非典”事件对旅游服务和运输服务产生直接影响。

  

此外,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率统一、加工贸易管理强化等对我国产品增加了出口成本,从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我国加工制造的比较优势。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