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January

2011

康义: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靠什么导航?

发布时间:2011/1/10 15:04:401341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针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着力提升产品和技术结构。二是积极推进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三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和谁对话?

  康义汉族,1940年11月生,1965年8月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有色金属冶金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经委主任,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部长,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副局长。现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党委书记。

  为什么对话?

  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些年来得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有色金属工业也是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我们想知道,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存在哪些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应该如何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的科学、低碳发展?

  对话人 康义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

  采访人 《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 马永刚 中国环境报见习记者 李莉 记者 高杰

  点击一

  焦点关注 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为何突飞猛进

  关键思路 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实现突破;兼并重组及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促使有色金属企业做大做强

  记者: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状况如何?

  康义:近几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持续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有色金属生产大国、消费大国,成为全球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加快,成为推动世界有色金属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世界有色金属产业节能减排领导者和领头羊。据统计,目前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已连续8年居世界第一,消费量连续7年居世界第一。

  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10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仅有1.3万吨,2000年为784万吨,2009年达到2605万吨,而2010年前10个月10种有色金属产量已达2614吨,已超过去年全年产量,预计全年10种有色金属产量将达到3137万吨。而在10种常用有色金属消费量上,2009年有色金属消费量是2000年的3.4倍。

  企业经济规模大幅度提升。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产品销售(主营业务)收入1950年仅有2614万元,1978年为84.3亿元,2000年为2183亿元,2009年有色金属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972.4亿元。我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资产总额1950年不到1亿元,1978年为115.4亿元,2000年末为3089.5亿元,2009年末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资产总额达到17797.9亿元,比2000年增长4.7倍。

  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加。我国有色金属产品进出口总额1949年为2.9亿美元,1978年为8.1亿美元,2000年为143亿美元,2009年达到83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949年为1.6亿美元,1978年为3亿美元,2000年为43亿美元,2008年达到260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回落到 173亿美元;进口额1949年为1.3亿美元,1978年为5.1亿美元,2000年为100亿美元,2009年达到659亿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1950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0.3亿元,1978年为13.5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9.5亿元,更新改造投资4.0亿元),2000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75亿元,2009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2717亿元。1~10月,有色金属工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7.5%。

  记者:有色金属工业近些年的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哪些因素促使其如此迅猛发展?

  康义:首先,产业结构调整促使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近年来,大型有色金属企业产业链向矿山、加工两头延伸取得积极进展,煤电企业投资建设电解铝项目,建成一批技术水平高、治理能力强的大型煤电铝联营企业或铝电联营企业;有色金属企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部分大型有色企业逐步形成多金属国际矿业公司,2009年我国精炼铜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达到 77%,2009年原铝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为67%;地区布局趋于合理,有色金属冶炼产品逐步向中西部具有资源、能源优势的地区转移,而且继续向中西部集中的态势明显;深加工产品主要集中在东部靠近市场的沿海发达地区,有色金属产品的地区布局趋于合理。

  其次,大力鼓励自主创新实现突破。近几年来,我国围绕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落实,发挥科技在产业振兴中的支撑作用,通过自主创新和产学研联合攻关,研究开发成功了一大批有色金属工业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有色金属材料加工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并用于生产,显著提高了企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增强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竞争力。其中,一批矿产资源勘察与高效采选技术开发成功;一批铝冶炼节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用于生产;一批重大铜镍冶炼技术取得重大创新,技术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一批重大铅锌冶炼关键技术研发成功并用于生产;一批先进的铜铝加工项目建成投产;一批稀有金属冶炼及材料加工技术开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

  再次,兼并重组及国内外矿产资源开发促使有色金属企业做大做强。兼并重组是有色金属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市场竞争实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有效途径。不少大型有色金属企业抓住机遇,集中力量开展资产运作。此外,经过治理整顿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我国矿业秩序已经初步好转,无证勘察、无证开采、越界开采现象得到遏制。矿业开发主体多元化,为解决国内有色金属原料供给短缺,增加有色金属产品原料有效供给开辟了广阔通道。我国通过“走出去”战略,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非洲、大洋洲等国家寻找可利用矿产资源。

  点击二

  焦点关注 解决当前有色金属行业存在的问题

  关键思路 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产品和技术结构;积极推进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着力优化产业布局

  记者:作为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您觉得当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存在哪些问题?

  康义: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在国际同行业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日益增强。但是,就我来看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还有很多。

  一是产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产品产能过剩,行业内部竞争激烈;产业区域布局不尽合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部分中小企业技术装备落后,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二是资源、能源和环境对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加大,国内矿产资源短缺程度日趋严重(铜对外依存度为70%以上,铝为50%),能源价格大幅上升,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高端产品和资源综合利用上缺乏核心技术,在新材料、高新技术和先进装备上还依赖进口;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绿色壁垒”增加,贸易摩擦加剧。

  记者:您觉得如何才能妥善解决上述问题?

  康义:针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好地调整产业结构是我们面临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是着力提升产品和技术结构。要依靠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提高先进装备和先进生产能力的比重,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二是积极推进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通过企业联合重组,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到2015年要培育形成3~5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7~8家具有较强实力的特大型有色企业集团。要鼓励煤(水)电铝、上下游一体化和强强联合,积极推进跨地区、跨部门兼并重组。同时,扶持一批具有“专、精、特、新”特征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产业链为纽带的相互协调发展格局;三是着力优化产业布局。要调整产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特色,引导产业有序转移和集聚发展,对深加工生产能力向市场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转移。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促进形成与地区能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与市场需求相符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点击三

  焦点关注 “十二五”如何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的科学低碳发展

  关键思路 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短缺资源保障能力;抓节能促减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人才强企战略

  记者:“十二五”期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将面临怎样的挑战?

  康义:今后5年,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着新突破,世界制造业的调整与振兴,总体上有利于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深入,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劳动力素质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这些有利因素要求我们必须珍惜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推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此,“十二五”时期,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的科学、低碳发展。

  记者:具体来说,我们应该如何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的科学、低碳发展?

  康义:首先,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方式正在从资源依赖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正在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型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代。我们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新趋势,加大科技投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作用,重点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实现产业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