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May

2010

铁矿石谈判 为何一败再败

发布时间:2010/5/20 15:26:32958次

据全球矿权网报道:

  一败再败

  4月底,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表示,中小钢厂在进口铁矿石时可自行约定临时采购价格。5月初,宝钢承认接受国外矿山的季度定价方式。

  至此,中国各方一直为之努力的按年度定价的“长协价”已全线失守。

  这也意味着,自2003年以来的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国一败再败。

  实际上,自中国开始参与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以来,长协价和现货价的一并出现,早已给中国的“自取其乱”埋下了祸根,“价格双轨制”拉开了炒作、投机、行贿直至“内奸”成批出现的序幕。

  诚如罗冰生所言:“只要存在两种价格,就会有价格差,就会有炒作。”2004年,中国大地上最多时曾有523家企业在从事“倒矿”勾当。其中,首钢进口铁矿石1333.6万吨,除其中的981.58万吨供自己使用外,其余的全部按现货价卖给国内钢企,仅此一项就获取1.4亿元暴利。

  恶炒之下,当年中国进口铁矿石的平均单价上涨了86%。

  在商业丑闻不断传出的同时,是进口铁矿石价格的节节攀升。其中,2005年,中国钢企为涨价多付出200亿元至300亿元的进口成本,2009 年首钢、莱钢等20多家企业仅下半年的利息损失就高达1170.3万元。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钢企为外国矿山“打工”何时是尽头?

  事出有因

  国内铁矿石价格上涨和炒矿相关,而炒矿又和进出口贸易权的过散、过滥有关。

  2005年2月28日,一项旨在规范中国钢铁行业自身经营行为的行业自律措施――《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报程序》(草案),被全行业审议通过。虽然具有进口资质企业数量由以前的500多家经审核后减少到118家,但炒矿依然如故,甚至愈演愈烈。人们发现,政策被“架空”的下面,是政府层面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

  什么样的价格才是合理而可行的?按照中钢协和众多国人的初衷,应当实行“量大从优”的“中国价格”。而在国内,政府一直倡导的“进口铁矿石统一指导价”,同样长期被“架空”。

  中国对铁矿石的持续旺盛需求,由中国不断扩大甚至长期过剩的钢铁产能决定。

  中国钢铁行业明知产能过剩,为啥仍要拼命扩张?中国钢铁企业明知没钱赚,为啥仍要加大马力生产?

  有人代为回答说:这叫让利润、不让市场!对地方政府来说,这叫让税收、不让GDP!因为GDP挂帅的政绩考核机制,只要银行信贷扩张的配套支撑,不需要科技创新,不需要研发投入,这些行业产能的扩张在快速做大地方GDP、增加地方税收上能够立竿见影。这是“调结构、促转型”的口号无法抗拒的诱惑,即便明知是社会资源的浪费、透支后几代人的利益,但为保住在位政绩和乌纱帽,他们在所不惜。这可能就是后危机时代,中国实体经济所要面对的最大危机吧!

  寻找对策

  面对多重症结,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说,我们希望把进口铁矿石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进行解决。

  目前,凭借着铁矿石供不应求的态势和垄断地位,三大矿山统一的谈判策略是采取“最后通牒”方式,即提出价格上涨要求后限期答复,不接受就以停止供货相威胁。很明显的,是要三大矿山凭借全球供不应求的局面和自身的垄断地位,实现铁矿石的高额利润和垄断价格,而与钢厂“互利双赢”的原则早已被置之度外。

  随着铁矿石定价周期缩短,企业已经在寻求应对之策。针对国内铁矿石谈判的被动局面,鞍钢集团总经理张晓刚建议,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到现在,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已不可避免。张晓刚呼吁“要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中国钢铁企业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统筹规划好中国钢铁企业在海外生产基地的布局,系统研究中国钢铁企业海外建厂模式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及教训,避免相互竞争与资源浪费。

  中国有关方面的目标是,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通过投资参股控股等方式,使中国海外铁矿石资源的控制量达50%以上,并就此增加谈判砝码。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坦承,目前矿山与钢厂之间“价值回报的平衡关系”已被打破,“总有一天市场会把它找回来”。业内判断,铁矿石供求关系在三四年后将实现扭转。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