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November

2010

稀有金属钼夹缝求生 亟待战略收储

发布时间:2010/11/16 10:12:251315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11月16日消息 我国是资源大国,但从稀土资源就可以看出,在资源的保护和应用上,诸多历史遗留问题,如过度开采、行业混乱、创新能力匮乏等,正成为痼疾阻碍着整个国家和产业发展的脚步。在“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中,资源的保护和应用成为了国家战略任务之一,除稀土外,国家还将对其他9种稀有金属进行收储。在这个产业结构转型之机,推出《物以“稀”为贵中国稀缺战略资源调查系列报道》,为你全面展现稀缺战略资源储备与应用现状;剖析稀缺战略资源产业化进程中的现象与本质;发掘在这一战略性转变背后潜在的巨大商机。

  过度开采、行业混乱、创新能力匮乏已成我国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通病”,人们发现,更多的稀有金属若不能得到及时管控,都会上演“稀土式悲剧”。

  当前,400多家大小不一的企业“分食”着我国的钼业市场,而在和中国并列世界钼储量前三甲的美国和智利,从事这一领域的企业均不到10家。

  业内专家向记者透露,由于前几年钼价高企不下,国家管控不到位,致使很多企业蜂拥而上希望分得一杯羹,但带来的后果却是过度开采、竞争混乱、产能过剩。今天,记者就为你带来有关“钼”的调查报道。

  一拥而上

  为“他人”做嫁衣裳

  钼,是一种银白色的可锻金属,主要用于生产低合金钢、合金钢、不锈钢、工具钢、铸铁、超级合金、钼基合金等的添加剂。钼主要应用于钢铁领域,同时由于钼本身的多种特性,它在其他合金领域及军事工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因此,钼也被称为“战争金属”。

  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钼资源国,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钼资源占全球钼资源储量的38.4%以及储量基础的43.7%;美国是世界第二大钼资源国,占全球钼储量及储量基础分别为31.4%和28.4%;智利排名第三,占全球钼储量及储量基础分别为12.8%和13.2%;另外,加拿大、俄罗斯和亚美尼亚也是钼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

  在我国,近80%的钼储量集中于河南、陕西和吉林三省,其中河南的储量占国内总储量的近40%,主要位于洛阳。

  虽然与稀土长期低价对外销售的现状不同,我国在钼业市场上逐渐由净出口国转成净进口国,但这一角色的转换依然难掩我国成为全球钼铁“加工厂”的尴尬。

  在一份“2006年~2010年中国钼贸易情况”的走势图中,记者看到,自2006年以来,钼的出口量逐年缩减,由最初的35000吨/年跌至2009年的不足10000吨。而进口量也由2006年的不足15000吨暴增至2009年的35000吨左右。2009年,成为了中国钼贸易的转折点。“中国钼铁出口市场之所以如此不景气,除了受20%的出口关税及出口配额影响外,直接影响因素则是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国际钼市场需求持续萎靡不振,加之国际钼价偏低,中国钼铁没有竞争力。”我的钢铁网钼业分析师秦川告诉记者。

  进口量的反超是否意味着我国在保护稀缺资源上面有所成效?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大量进口国外钼精粉与氧化钼,并没有缓解国内过度开采的局面,反而成为了其他国家的“加工厂”从国外进口原料加工成钼铁之后,依然有部分出口到其他国家。“这实则是耗费了我国的环境资源成本,惠利别的国家。”

  “国内目前钼的产能过剩,市场有些失控,应该及时吸取稀土的教训。”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张文钲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谈及钼业的发展,张文钲告诉记者,规模企业分散、高附加值产品的缺失正是限制我国钼业发展的痼疾所在。

  近几年来,我国钼精矿产量逐年升高,2006年,钼精矿产量为9.88万吨,2007年产量已升至14.70万吨。随后,2008年、2009年产量分别为18.06、20.14万吨。张文钲告诉记者,自2004年以来,钼价连年高涨,引得但凡拥有该资源的地方都催生了一大批企业投资建厂。最初钼业企业多集中于河南、陕西、内蒙、吉林等地区,后来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开发,海南、福建、新疆等竟也涌现了一大批同类企业。

  “目前国内钼铁方面消费大约在4万吨,但是产量远远超过实际所消耗的数量。”张文钲告诉记者。

  一声叹息

  无应用优势丧失定价权

  作为钢铁行业的必需品,近十年来,随着钢铁业的增长以及在多种新型合金钢中含钼量的上升,全球钼消费显著增长。但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钢铁行业全面下滑,钢铁行业需求下降导致钼精矿的价格由2008年前三季度的4034元/吨度降至2008年11月底的最低点1450元/吨度,国内钼铁价格也由2008年第一季度曾达到的29万元/吨暴跌至当年11月中旬的11.5万元/吨。直至进入2010年,钼铁内销的价格整体上才优于2009年。

  “最近的行情还是不错的,近一个月来一直保持上涨的趋势,钼铁价格在15万元/吨左右。”秦川告诉记者,一方面,自国庆节后,钢厂由于库存有限开始大量采购原料;另一方面由于国家节能减排政策落实,钼矿集中的河南省,很多矿山被关停,原料的稀缺也顺势抬高了钼价。

  但我国作为“资源大国”,对各种有色金属,仍难以把本该属于我们的定价权抓在手中。“现在钼的定价权还是掌握在美国和欧洲国家手中。”上述业内专家认为,分散的企业规模所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国在国际定价上话语权的缺失,以及企业在发展中专注短期效应,后劲不足。

  在记者的采访中,有企业坦言,目前行业中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企业利益诉求不同所导致的恶性竞争、不规范生产等弊端。同时,正是由于在加工运用上毫无优势可言,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钼产品我国仍依赖进口,而这种种现状限制了我国的定价话语权。

  “总的来说,我国是钼的大国但不是强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譬如优质钢材、石油行业用的钼催化剂等这类高档次钼精细化工产品还需要进口。在产业研发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张文钲告诉记者。

  一点薄利

  有“钼”共“赌”只得夹缝求生

  在记者的采访中,众多企业将钼这一行业的现状比喻成“金字塔”,占据最顶端的莫过于拥有钼矿资源的几大龙头企业,目前陕西、河南的两大钼业企业产量占据了全国产量的60%左右。而处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数不胜数的中小企业、加工商或贸易商。面对上游资源在手的大型企业与下游行情并不景气的钢厂,大多数加工企业的日子并不好过。

  “作为加工贸易流通性企业,我们能获取的利润也就是一个差价,利润大约在5%左右。”上海可伦铁合金集团营销总监薛瑞雪告诉记者,与拥有钼矿资源的企业获得超过70%的利润相比,中间商更多的是通过对市场行情的判断,适时购进与卖出以增加利润。

  在大多数经销商看来,投资钼业有几分期货交易的味道。“企业在周转资金上存在压力,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低价入市,等到行情好的时候再出货,这才能赚到钱。”北京钼都集团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销售总监李文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虽然在采访中,多数经销商、加工商纷纷坦言受制于上下游各方压力,企业的生存仅仅维持在保本的状态,但从大量的,不断涌入的新投资资金不难看出,人们仍然认为钼是一个“值得下注”的资源品种。有业内人士指出,有“钼”共“赌”只会给这种战略级稀有金属带来厄运。

  但日前“十二五”规划与《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出炉,让企业看到了希望。在新材料产业中提到的高品质特殊钢,就离不开钼。

  “这个产业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特别是特种钢的发展也为钼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薛瑞雪对此表示。

  一纸规划

  保护性开采+战略收储

  据悉,“稀有金属生产经营规范”正在起草中。有权威人士透露,稀有金属规划将涉及钨、钼、锡、锑、稀土五种稀有金属品种,主要包括总量控制、确定收入目标、利税目标、重点鼓励发展方向等内容。

  “相比稀土来说,国家对钼的管控更超前了一些。”张文钲告诉记者,早在2007年,商务部、海关总署就曾发布公告对铟、钼实行出口配额许可证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稀有金属被大量廉价出口。”

  同时,国家在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中也明确将钼精矿列入禁止类加工贸易产品的类目。该政策相应禁止了那些依靠进口钼精矿和氧化钼进行简单加工后复出口的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业务。

  而就在近日,有消息称国土资源部正准备将钼列入保护性开采矿种,从2011年开始实行开采总量管理,下达开采总量指标。这将使钼成为继黄金、钨、锡、锑、稀土后第6个被列入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同时,相关部门也正在开展对包括钼在内的十种金属进行战略收储的研究工作,目前已进入验收状态。

  “这样一来肯定会淘汰掉一些小规模、不规范的矿山。但作为中间商来说,我们的日子就更难过了,拥有钼铁矿资源的国有大企业更具有垄断性,生死则全由他们控制。”谈及开展保护性开采所带来的影响,一位不愿具名的钼业加工企业的负责人显得忧心忡忡。

  但在薛瑞雪看来,国家对稀有金属实施保护性开采并非意在打压中间商,“加速稀缺资源的保护刻不容缓,同时对经销商而言,则要依靠建立稳定的客户群来获得生存的空间。”

  张文钲则告诉记者,不管国家宏观调控计划如何,但受到利益的驱使,只要有资源的省份都希望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市场的混乱。“这就需要各省市国土资源局等相关部门严格监督,把控企业规模,从而彻底净化市场环境。”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