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September

2010

再造“钨都” 赣南地质找矿研讨会侧记

发布时间:2010/9/27 9:11:511512次

据中国有色网报道:

  

  赣州是江西最大的设区市,与福建、广东、湖南交界,面积和人口分别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和五分之一。赣南地区是世界罕见的有色、稀土、稀有、铀矿产的集中区,我国有色金属、稀土金属、稀有金属的最重要的生产基地之一,矿产资源经济及科研地位十分突出,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学家研究的重点,其经济价值、理论价值、人才培养价值都不可低估。

  9月16-17日,赣南地质找矿研讨会在赣州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地质矿产部总工程师陈毓川,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吴淦国,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所所长王瑞江等省内外70多名地质专家远道而来,局长王小烈、省国土厅副厅长陈祥云、局总工程师李福良、副局长余忠珍、赣州市副市长刘琮等出席会议,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赣南地质找矿大计, 这是继九瑞地质找矿研讨会、武夷地质找矿研讨会后的又一次重要成矿带的学术会议。重现“世界钨都”风采、再造一个“钨都”的灿烂远景展现于世人面前。

  一

  赣南位于欧亚大陆板块与滨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带的内侧华夏板块中,涉及罗霄、武夷两块体,处于全国十九个重要成矿区带之南岭和武夷山成矿带的交接部位,成矿条件十分优越。

  1907年,一个德国传教士在大余见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带回欧洲测试,赣南钨矿始见天日。新中国成立不久,赣南即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探,发现九大钨矿,奠定了赣南“世界钨部”的地位。1970年,地质工作者又在赣南的龙南发现新型稀土矿,从而在赣南及南方诸省发现和评价了一大批新型稀土矿床,形成我国南北稀土呼应的局面。进入21世纪,赣南地质工作再度加速,赣南地调队10年投入经费超过2.5亿元,实施地质项目99个;在地质大调查中提交了找矿靶区47处,提交了31处矿产地;对36个矿区进行了普查或详查,提交了一批钨、锡、铅锌、银、金、钼、稀土、萤石等矿床,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江西省崇义县淘锡坑矿区钨矿资源潜力评价》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矿床研究与勘查评价》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但是,作为我国钨矿发现最早、开采最多、出口量最大的地区,赣南钨的保有量正在枯竭。2007年,钨保有储量只有48吨,现有储量只能维持现矿业企业正常生产10年左右,很难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找矿突破,提高保有储量,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乃是当务之急。

  二

  研讨会上,赣南队介绍并展示了近年来赣南的找矿实践成果资料和图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赣南的地质找矿工作部署建议。中国有色网。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南京地调中心、江西地调院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就“赣南钨矿成矿年代学及成岩成矿时差讨论”、“赣南钨矿危机矿山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南岭东段钨锡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区域成矿规律对赣南找矿部署的启示”以及“江西崇义—定南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工作进展及下步工作建议”等议题进行了演讲,各路专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深入探讨。中国有色网。

  第十二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获得者、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总工程师曾载淋显得异常兴奋,他说,专家们的指点打开了我们的思路,赣南大地是一座宝库,虽然多年工作,浅表仍具找矿潜力,无论是已知矿点的再找矿,多次工作的老矿区再找矿,还是新区(异常区)的突破,大部分浅表都有矿化标志,当前的控制深度也多在 —600-700米以浅;而深部找矿潜力更加巨大,典型矿床研究和成矿模式的创新表明,一些矿床下部出现新矿床,一些矿床已经发现的矿体延伸(或延深)仍在继续,一些老矿床仍焕发新的生机……

  曾载淋说,根据专家的建议和赣南地调队的实践,“十二·五”期间,根据基础地质、找矿信息、典型矿床特征、成矿规律分析,把赣南划分成六个成矿远景区,将优选出14个找矿靶区进行工作部署,主攻钨、稀土、铌钽、萤石等优势矿种,兼顾铜、富铅锌、锰、金银等,预期提交靶区20处,新发现矿产地10处,使提交钨、稀土等主要矿种资源量翻番,在赣南这块红土地上再造一个“世界钨都”和一个“稀土王国”!

  三

  会上,陈毓川院士对赣南地质找矿工作,提出了要加强找矿基础建设、创新成果积累、人才队伍保障等意见,他从勘查方法手段、找矿经验总结和成矿规律认识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部署和建议。吴淦国校长就加强南岭——武夷成矿构造带研究,建立产、学、研、用机制,推进矿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交流等发表了看法。

  曾载淋说,大师的话很实在,很有针对性,我们这几年的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找矿方法过于单一,地质、物探、化探、遥感的协调不够好;基础地质工作滞后,对区域地质背景与成矿的关系研究不够深入;科研工作比较薄弱,没有充分发挥科技引领的作用,等等。

  曾载淋说,要实现“十二五”的目标,我们的工作思路是24个字:“基础先行、科研并重、区域展开、重点突破、统筹兼顾、整合集成”:

  ——基础地质:在六大成矿远景区完成6幅1:5万区调图幅,在重要成矿远景区完成10幅1:10万矿调图幅,为找矿靶区选择和矿产评价提供基础资料;逐步完成14个找矿靶区矿产远景调查评价;

  ——科研: 科研攻关与勘查实践紧密结合,采用“产学研”联合模式,设立《钨多金属矿床立体结构探测与深部找矿研究》等4个科研项目;

  ——矿产评价:对进几年来有较好进展的矿田(矿区)、矿产远景调查发现的坑尾窝—淘珠坑等16个矿产地与找矿靶区开展点上评价,对区位优势明显、潜力大的合龙矿田等5个基地性项目实施重点评价,适时申请钨、稀土、萤石、地热、铜等矿种的地勘基金项目;

  ——整装勘查:采用政府和企业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地勘基金、商业性矿产勘查衔接,勘查与开发紧密结合,多专业、多方法对“崇义—于都钨多金属矿普查”实施整装勘查。

  1966年,国家科委在赣南召开现场会,研讨赣南木梓园隐伏、半隐伏钨矿的发现,推广“五层楼”找矿模式。其后,广东锯板坑、赣南新安子等一大批大中型隐伏钨矿床在这一理论下发现。推广“五层楼”钨矿经典找矿模式为国内外广为运用,使赣南钨矿找矿实践和成矿理论领先世界;

  1981年,我国与联合国亚太经社合作,在江西召开“国际钨矿地质讨论会”,这是改革开放后在我国召开的不多的国际性地质研讨会之一。会上,江西钨矿找矿工作的历程、理论、技术方法与实践经验,再次确认了江西在脉状钨矿床找矿技术理论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羸得了与会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

  今天,赣南地质找矿研讨会的召开,将推动赣南地质找矿的新突破,从而带动整个南岭和武夷地区找矿的突破,带动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找矿的突破,使赣南找矿实践和成矿理论继续走在世界前列!

<上一页1 下一页 >

相关新闻

  • 暂无!